【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8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8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作业】

课时18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编者选题表 ‎ 考点 角度 题号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原因 ‎1‎ 经济危机的影响 ‎2‎ 罗斯福 新政 新政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3‎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4‎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5‎ 干预经济与自由精神的冲突 ‎6‎ 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7‎ 罗斯福新政保证金融交易的秩序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初期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改变人们消费观念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10‎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政策转变 ‎11‎ 世界各国都注重产业的升级换代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六校测试)如图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该数据说明美国(  )‎ ‎                     ‎ A.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生产销售矛盾日益缓和 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解析:D 从材料可知,分期付款刺激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消费品市场的膨胀。而美国人民的实际购买能力远远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能力,分期付款的盛行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必然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故选D;“分期付款”的使用情况不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美国人民在消费品的购买中采用分期付款的比例较高,不能反映其消费结构是否合理,故排除A项。‎ ‎2.(2019·河南新乡模拟)20世纪30年代,据对美国匹兹堡白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打乒乓球、拼板子、下跳棋、客厅游戏、打桥牌,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这些现象(  )‎ A.说明当时美国民众生活悠闲 B.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 C.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 D.表明新政已使美国重新繁荣 解析:B 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等信息可知,经济危机使美国失业现象普遍,人们白天用娱乐活动缓解焦虑,人们渴望从广播中了解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若新政使美国重新繁荣,不可能出现“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的现象,故排除D项。‎ ‎3.(2019·山东青岛月考)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6月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帮助100万户家庭赎回产权。修理住房贷款发放了230万次,合计9.4亿美元;建筑新房屋贷款发放了55.4万次,合计23亿美元。这种做法(  )‎ A.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B.改变了房屋的所有权性质 C.体现了政府对社会底层的直接救济 D.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 解析:A 通过政府措施帮助“赎回产权”“修理住房”‎ ‎,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有利于民众重建对政府的信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房屋所有权性质,政府只是在房屋贷款方面实行了一些有利措施,B项错误;政府通过提供贷款帮助民众解决房屋问题,所以不是直接救济,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重点和中心是在工业生产而非社会救济领域,故D项错误。‎ ‎4.(2019·天津河东区一模)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 A.农业危机 工业危机 金融危机 民生危机 B.工业危机 农业危机 金融危机 民生危机 C.民生危机 农业危机 金融危机 工业危机 D.农业危机 金融危机 民生危机 工业危机 解析:B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表现为工业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和民生危机。工业危机主要是由于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无序竞争导致生产过剩,新政通过制定公平竞争法规来规范市场秩序;农业危机主要表现为农产品滞销和价格下降,新政则从减少耕地面积、销毁农牧产品等方面入手控制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价格;金融危机表现为银行破产,储户利益受损,新政通过整顿财政金融,恢复了银行正常信贷活动;社会危机则表现为失业剧增,社会动荡不安,罗斯福新政通过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措施保障就业,救助失业者。故选B。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5.(2019·山东济宁模拟)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 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分权制衡”格局得到强化 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解析:A 福利政策的实质是政府主导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实现这一职能,美国政府行政权力扩张,加大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所以A项正确;政府通过干预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增强了其行政职能,一定程度冲击分权制衡格局,排除B、C两项;材料考查的是政府职能与福利政策的关系,D项材料为国家行为而非总统个人,故排除。‎ ‎6.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以9∶0一致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其执法机构国家工业复兴总署也随之寿终正寝。这主要是因为该法(  )‎ ‎                     ‎ A.不符合立法程序 B.不符合分权原则 C.与自由精神冲突 D.已完成历史使命 解析:C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符合立法程序,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恰恰是分权原则,故B项排除;《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美国倡导的自由精神相违背,故答案为C项;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国家干预经济的使命继续延续,故D项排除。‎ ‎7.(2019·‎ 重庆模拟)罗斯福新政时期,许多立法几乎都不是由国会创始而仅交给国会审议;在1933年以后的10年内,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高达3 556项。这说明新政时期的美国(  )‎ A.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 B.国会成为总统的附属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D.分权制衡机制严重削弱 解析:C 材料提供了罗斯福新政期间联邦政府内部政治机构的运作情况,与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权独立,并未成为总统的附属,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会审议总统提出的法案,这有利于总统命令的及时发布,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判,“严重削弱”没有体现,排除。‎ ‎8.1933年,美国通过了证券法。该法仿照英国公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新证券的发行,要求每次发行新证券时必须附有有关财务信息的说明书,并规定公司的董事们在提供假信息时负民事和刑事上的责任。其主要作用是(  )‎ A.约束金融大亨的权力 B.保证金融交易的秩序 C.抑制证券投机的行为 D.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解析:B 美国的证券法诞生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在1929年的股灾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国会必然会考虑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地监管,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材料即体现了这一点,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涉及;证券法主要涉及金融领域,是要保护投资者利益,不是保护中小企业,故D项错误。‎ ‎9.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得人民有底气去花钱,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出台的时间是1947年,持续了4年之久,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由A项造成的,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是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2019·河北衡水统考)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 ‎ B.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C.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 D.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入 解析:B 题干中国有企业私有化以及上市公司所采取的措施体现出的是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这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描述相悖,排除;C项错误,上述举措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的调整,不代表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工资收入的内容。‎ ‎[新知生成] 新自由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经济思想。新自由主义政策就是国家对经济干预力度削弱,减少国有企业,增加大量的私人企业,经济发展主要靠市场规则,也要在一定情况下,进行政府的适度干预。‎ ‎11.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  )‎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 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解析:B 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对经济干预的失败尝试,故A项错误;从材料“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 ‎,可知科技革命产生的变化促使资本主义机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技革命带来了宏观经济的变化,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故D项错误。‎ ‎12.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以下对此图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 A.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80年代最强 C.高收入国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 D.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 解析:D 低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整体不断提高,并不能说明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中收入国家也应该包括部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错误;高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不断下降并不能说明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在继续发展,故C项错误;高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不断下降说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高收入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中收入国家也在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低收入国家则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由此说明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曹普等《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 材料二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步履维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医改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工作对比作答,结合材料一后半段,从主导者、覆盖范围、基础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要针对变化结合材料概括,另外也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一时代背景分析,从政治上看巩固了政权。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涉及耗资和覆盖范围两方面,逐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除材料二外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3)问,是在前两问基础之上,对中美医改历史的总体概括。特别是针对美国医改失败的突出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医改的发展主要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由此可分析出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变化: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体制覆盖区域更广;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影响: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赢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 ‎(2)特点:耗资巨大;覆盖面小。原因: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私人资本的阻挠;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体制带来了政策的不稳定性;新自由主义经济观念的影响。‎ ‎(3)应注意的问题:坚持市场化与政府医疗保障制度并行的道路;医疗保障力度应适应社会发展水平;扩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其有效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 美国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出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货物都须英国船只载运 ‎1789年,通过第一部贸易保护法令《关税和吨位法令》‎ ‎1700~1722年,逐步废除本国制造品出口关税,提高外国商品进口税 ‎1828年,提高进口税;1890年和1897年,将平均关税水平提升至50%和57%‎ 续表 英国 美国 ‎1815年,通过《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 ‎1930年,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 ‎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60年,取消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 ‎1932~1939年,先后与22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大幅度降低关税 ‎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英帝国内降低关税,对外一致提高关税;次年,通过《保护关税法》,放弃自由贸易原则 ‎1947年,倡导达成了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关贸总协定 ‎1971年,尼克松宣布对进口物品一律征收附加税,表明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据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取两个国家的贸易政策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所述英美两国的贸易政策的变化均经历了从贸易保护到贸易自由再到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策的变化均是出于特定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所以可以围绕贸易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角度拟定论题。然后结合相应时期英美两国贸易政策调整及影响等史实加以论证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认识到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工具。‎ 答案:示例: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工具;国际经济分工中利己化严重)。‎ 近代以来,英、美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经济霸权,不断改变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前,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与荷兰等国竞争;工业革命后,实行自由贸易,利用“世界工厂”的地位抢占国际市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到来后,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放弃自由政策。美国在经济大危机前,极力实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市场,罗斯福逐渐开放贸易,力图克服危机,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大力推进贸易自由,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滞胀,随之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因此,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工具。各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各自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利己主义贸易政策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大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充分暴露了自由贸易的虚伪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