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与该决议颁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B.国共决裂,反蒋抗日 C.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D.国共对峙,内战爆发 ‎2.下图反映了1927--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 ‎ B.共产党坚持在中心城市开展武装斗争 C.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D.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二战后,为了摆脱“华盛顿和莫斯科所控制的世界”,西欧国家采取了( )‎ ‎①实行煤钢联营 ②设立“欧洲议会”‎ ‎③谋魁防务合作 ④发行统—货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民主,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之。”下列现象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民主价值观 ‎ B.北约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轰炸南联盟 C.多国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参与打击海盗 D.杜鲁门提出抵抗“极权主义”,援助“自由国家”‎ ‎5.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图片。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苏联宣传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A.马歇尔计划 B.苏联解体 C.柏林危机 D.美苏冷战 ‎6.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现代世界政治格局时,收集了以下历史照片。如果要为这些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探究主题,应该是( )‎ A.美国霸主地位的强化 B.世界经济全球化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的崛起 ‎7.这是一位中国女生2009年在德国学习期间的一封家书(部分):‎ 造成柏林成为“多中心的城市”的历史原因是(  )‎ A.德国国内民族矛盾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8.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正式确立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依法治国的新时期 ‎9.下图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不同地区出口数额比例示意图。这种变化突出反映了( )‎ ‎ 1938年 1953年 A.“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 ‎ B.二战中苏联、东欧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 ‎ D.斯大林体制阻碍苏联、东欧经济发展 ‎10.“同志们!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这份传单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工人运动中 ‎ B. 巴黎公社期间 C. 二月革命期间 ‎ D. 十月革命期间 ‎11.“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 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道路 ‎ B. 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 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 D. 完全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12.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制作了如下图所示的学习笔记(部分),其中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的是( )‎ ‎13.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语中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红军长征 C.百团大战 D.三大战役 ‎14.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该政权的首都( )‎ 位于下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5.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政党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16.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 )‎ A. B.‎ C. D.‎ ‎17.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A.在反思十月革命时仍带有大国情结 ‎ B.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C.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 D.对十月革命的影响难以评价 ‎18.三大战役为何首选东北作为战役的开始( )‎ ‎①可粉碎国民党的战略收缩企图 ‎②可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 ‎ ‎③战争取胜即可利用东北工业来支援全国解放 ‎④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20.“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讨论了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1.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突出的发展体现在( )‎ A.拓展政治协商制度 B.恢复根本政治制度 C.发展民族区域自治 D.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22.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说明( )‎ A.蒋介石带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B.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C.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理由 D.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23.右表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一届人大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 B.“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仍能正常召开 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步入正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24.‎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①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 B.图②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图③确定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①②③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25.2013年5月,台湾一艘渔船在屏东县东南约180海里处遭菲律宾军舰射击,一名船员身亡。中国政府表示强烈谴责,台湾也很快向与菲律宾有争议的出事海域派出一艘军舰和3艘海巡船,捍卫海域“主权”以及渔业资源。这说明( )‎ A.台湾当局认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原则 ‎ B.国家主权利益高于一切 C.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出台有利 ‎ D.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国共两党已经达成一致 ‎26.一位年轻旅行者在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时说:“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斯大林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可能是( )‎ A.民主德国 B.俄罗斯 C.南斯拉夫 D.联邦德国 ‎27.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 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28.某组织规定,参加它的国家会议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那么该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 )‎ A.联合国 B.华约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欧洲共同体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级分化已经消失。”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准确的解释应该是( )‎ A.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形成 ‎ B.两极格局被三个世界所取代 C.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D.不结盟运动开始出现 ‎30.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公开对立的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美苏都强化了对援助地区的控制 ‎ B.是“冷战”在欧亚正式形成的标志 C.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 D.都极大振兴了各自阵营的经济力量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31题26分,32题14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表明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强调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一项文化工程、政治工程。‎ 请回答:‎ ‎(1)上海、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被国家列入红色旅游景点,结合上述地点发生的重大事件,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发展历程。(10分)‎ ‎(2)“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卢沟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也被国务院列入红色旅游景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假如你是导游或者这些景点的解说员,请你向游客简单介绍这些景点反映的日本侵华史实。(6分)‎ ‎(3)结合这些景点所反映的史实,概括归纳日本侵华的特点。(8分)‎ ‎32.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 ‎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14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30 CCACD CBCAC ADBBD BABCA DBBBB ABCCD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31题26分,32题14分)‎ ‎31.(26分)(1)①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 ‎②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胜利”的正确道路(2分)‎ ‎③1935年,在革命危机关头召开了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2分)‎ ‎④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分)‎ ‎⑤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理论问题。(2分)‎ ‎(2)目的:以史为鉴,不忘国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分)‎ 日本侵华史实: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实行赤裸裸的殖民统治;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揭开全面侵华的序幕;1937年12月,占领南京后,杀害手无寸铁的中国同胞30多万。(6分)‎ ‎(3)日本侵华的特点:蓄谋已久,有计划、有步骤;制造事端,寻找借口;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极端野蛮残暴。(8分)‎ ‎32.(14分)消极:‎ 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 的阵营,导致了一些国家的分裂 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了新的战争威胁中。‎ 积极:‎ 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 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 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答到此点可以加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4分)‎ 其它观点言之有理,证之有据,可酌情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