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1)

第36讲 汉代儒学 ‎ “焚书坑儒”批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 罢黜百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 ‎(1)政治上: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重用儒生。‎ ‎(3)教育上: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4.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 太学的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和儒学传播。‎ ‎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 ‎(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2)影响 ‎①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④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数字助记】‎ ‎“一、二、一”归纳汉代儒学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二大思想:秦代,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一个目的:文化统一是为政治统一服务的。‎ ‎【知识图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拨】‎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科举制一方面做到了打破世袭,公正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又引导中国朝着迂腐的方向发展,桎梏了国人思想。‎ 科举制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兴起和因循守旧之风,阻碍了文化创新。‎ ‎[答题术语]‎ ‎1.“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2.“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1.秦王朝不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的原因:医药、种树之书,跟儒学等思想无关,‎ 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 ‎2.黄老哲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 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3.谶纬之学: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汉族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的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谶纬之学,是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4.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公羊传》:《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叫《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初才写成书。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多发《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唐徐 彦为之注疏,其《公羊传疏》引戴宏序,说是由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着于竹帛”。它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间。但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 ‎5.“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6.秦汉的官学和私学:秦朝,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倡导官学,私学衰落;汉代尤其是汉武帝以后,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官学仍然十分发达,但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私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 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论从史出] 根据出处可知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新儒学。第一、二句是史料的主题句,论述的核心是教化问题。第三句主要反映了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如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等。‎ 史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探究:(1)依据史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第一句话强调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第二句话说明董仲舒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第三句话说明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作用是“教化”和“正法度”。‎ ‎[提示] 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道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料三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探究:(2)历史学者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教你读史] 史料三论述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历史影响,即所谓的“神学化”“宗教化”“教主化”。‎ ‎[提示] 从本质上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但从维护封建统治角度,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评价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视角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B。依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的确立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巩固时期。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与材料“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信息一致,选择B项符合题意。‎ 视角2 从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的角度命题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有“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解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来分析和掌握董仲舒思想的内涵。‎ ‎[对点2] (2017·内江高三模拟)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  )‎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 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 解析:选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及人类的起源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封建统治,故A、C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强调的是作用,而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历史影响 史料一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礼的由来》‎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史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论从史出] 史料二体现了汉武帝有关的治国之策;“《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的地位;“举遗举礼”“崇乡党之化”“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 史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探究:(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教你读史] 史料三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提示] 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 视角1 从识记角度考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与董仲舒的关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成为正统思想。解题时应注重审题并善于抓住关键信息。‎ ‎[对点1] (2017·宜宾适考)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解析:选B。“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反映了汉代以来君臣等级关系,体现了“君为臣纲”思想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 视角2 从社会发展与进步角度命题 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维护现实统治。解题时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儒家思想的变化。‎ ‎[对点2] (2017·衡阳联考)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解析:选A。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它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儒学的官方化 从儒学地位变化角度命题 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汉代开始,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复习备考时,一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背景、内涵及异同;二要以董仲舒新儒学主张、特点、影响为分析重点,适当链接先秦、宋明、明清儒学发展阶段,综合考查儒学地位变化及影响。‎ ‎1.“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关系 ‎(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2)“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3)“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天人感应”是用。‎ ‎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讨论现实问题 功能 为现实政治服务 是对“真理”的追求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针对训练]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解析:选A。依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天人感应”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而不是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可以看出难以摇撼的原因是儒家思想与政治相结合,故C项错误;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可知儒家思想是政府统治的思想工具,而不是促进古代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解析:选B。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解析:选C。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 ‎3.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  )‎ 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 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 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 解析:选A。董仲舒的人性论非“圣人之性”,也非“斗筲之性”,而是“中民之性”,董仲舒的人性论实质上是“中民之性”论,其人性的主体是“民”,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包含情,甚或性即是情,具有贪、仁两面,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皆不同,董仲舒提出民性有善恶两面,民之向善需要王者的教化,从而为天子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可知其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解析:选C。在西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故C项正确; A项叙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原则,是为“大一统”服务的,是维护“大一统”的手段,故B项错误;“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D项错误。‎ ‎5.(201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解析:选D。“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董仲舒把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不是吸收,故B项错误;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并没有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且材料中未体现“民本”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故D项正确。‎ ‎6.(2017·怀化模拟)法国学者皮埃尔·拉斯洛在《盐:生命的食粮》一书中说到,“盐税相当于王权”。有中国学者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盐税相当于王权,而且食盐本身就是王权的体现,王权的象征。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的时候正是古代中国(  )‎ A.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 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解析:选C。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时期实行全国性的食盐专营政策,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这一时期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没有实行全国性的食盐专营政策,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食盐专营政策进一步强化,不是最早开始,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赞成董仲舒思想从其新儒学体系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作答;反对从其思想的消极作用方面作答;一分为二的观点则从上述两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的史实依据,略。‎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解析:选A。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 ‎2.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解析:选B。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利用百姓的畏天思想,阐明天子承天而治,顺天应民,与材料“对正当性的信仰”相符,故B项正确。‎ ‎3.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解析:选C。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人之性恶”强调的是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 ‎4.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解析:选C。“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A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辩证地看待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故D项错误。‎ ‎5.“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孔子“民贵君轻”思想 B.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 C.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大一统”新儒学 解析:选D。由“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大一统国家”可判断出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发生于西汉时期,比较备选项,只有D项符合要求。‎ ‎6.下列符合书影作者主张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C.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D.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解析:选D。《春秋繁露》的作者是董仲舒,而A项为老子的思想,B项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思想,故A、B、C三项错误;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 ‎7.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 A.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C.以孝选官保证了政府的人才需求 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 解析:选A。材料中“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均体现出“礼法并用,教化为重”,故A项正确;当时社会主流信仰仍为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公平观念,但并不能说明功利思想消亡,故D项错误。‎ ‎8.(2017·常德高三模拟)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 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 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解析:选C。材料未体现儒者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作者强调儒学的经世致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才选拔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 ‎9.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汉初黄老学说显示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则是东方齐鲁文化的胜利。这说明秦汉时期(  )‎ A.统治者的偏好决定政策走向 B.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C.忠孝仁义是百家的共同观点 D.帝国的政治文化渐趋定型 解析:选D。A项忽视了客观现实对文化的影响,故A项错误;从秦用法家,汉初用道家,可知B项“始终”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忠孝仁义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秦汉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大一统思想形成,体现出政治文化的日益定型,故D项正确。‎ ‎10.《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共有15位丞相,属于齐鲁籍的多达8位,占53%。这说明(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解析:选D。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11.汉初的统治者曾为改变秦代的思想文化专制而“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武帝时也命令“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这表明当时(  )‎ A.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B.“百家争鸣”局面重现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民间积极向学之风兴盛 ‎ 解析:选A。材料的核心语句是“改变秦代的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是秦代思想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对其进行改变则意味着汉代实行相对宽松的思想文化政策,而“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正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因此选A项。‎ ‎12.(2017·德州高三模拟)《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 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 A.蜀地私学迅速发展 B.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学官主教儒家经典 D.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 解析:选B。学宫由官府修建,是公立学校,而非私学,故A项错误;根据“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可知蜀地到京城学习的人能够与齐鲁相提并论,说明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官教授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翁推广蜀地教育经验,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镇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 ‎——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 材料三  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在此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9分)‎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什么?(6分)‎ 解析:(1)不足,根据材料“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说明儒学与现实不适应。(2)第一小问继承,“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说明董仲舒的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第二小问发展,“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体现了神化皇权和天人感应;第三小问特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儒内法和神学倾向回答。(3)影响,“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体现了其被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4)此题问说明,从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可以看出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 答案:(1)不足:脱离现实。‎ ‎(2)继承:民本、仁政。‎ 发展:神化皇权、天人感应。‎ 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 ‎(3)影响: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被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 ‎(4)说明: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 ‎14.(2017·宜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 000年的石破天惊》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解析: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一分析。‎ 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已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