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衔接班)(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衔接班)(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衔接班)(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曲辕犁的推广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高转筒车出现 ‎【答案】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A项正确;B是唐朝时期出现;C是魏晋南北朝开始南移;D是唐朝出现。‎ ‎2.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屯田制 D. 摊丁入亩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均田制的理解。北魏至唐朝中期,统治者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均田制。所以选B。‎ ‎3.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B.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了繁荣时期 C. 西汉时期,中国的棉纺织品远销亚欧地区 D. 16世纪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C ‎【解析】‎ 棉纺织业出现在宋代,西汉时期主要是丝织品远销欧亚,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4.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 ‎5.‎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列举的城市大多数位于沿海和黄河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该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关中地区向南方转移,故C正确;A中普遍发展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明显是东南沿海经济呈现上升趋势,并不是平衡发展,故B错误;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错误。‎ ‎6.南北朝时期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小镇的景色更加迷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是 ‎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 ‎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④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移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与人口的南移关系密切。由于战乱,北方人口曾在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及两宋之际进行过三次南迁的高潮。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重视,且南方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随着大批人口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从北方移到南方。故选①②③④组合,故选B。‎ ‎7.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B.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C. 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D.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理解。近代化指的是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与理性化。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经济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BCD属于洋务运动在军事、教育和外交方面近代化的表现,但不属于最佳答案,因此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8.如表(表中数据为1863-1912年的企业个数)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创办的特点,正确的是 上海 广东 江苏 天津 江西 浙江 四川 山东 湖北 河北 ‎46‎ ‎101‎ ‎30‎ ‎2‎ ‎5‎ ‎10‎ ‎5‎ ‎3‎ ‎3‎ ‎10‎ 山西 北京 安徽 福建 广西 辽宁 内蒙 湖南 吉林 陕西 ‎6‎ ‎6‎ ‎9‎ ‎3‎ ‎2‎ ‎4‎ ‎1‎ ‎1‎ ‎3‎ ‎1‎ A. 投资规模大,资金多 B. 轻工业发达 C.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D. 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长江流域,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是自然经济较早解体的地方。故答案为C项,D项排除。A项,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排除;B 项,材料只是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创办不同地点个数存在差异,未涉及工业部门,不能得出轻工业发达的结论,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9.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 A. “小荷才露尖尖角”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C. “脱胎换骨获新生’ D. “荷尽已无擎雨盖”‎ ‎【答案】D ‎【解析】‎ ‎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于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四大家族实行官僚资本主义垄断企业,对于民族工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此时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故D项正确;A是甲午战争之后初步发展阶段的描述;B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C是1956年民族工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描述。‎ ‎10.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A. 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主 B.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 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 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是在甲午战前,甲午战后,列强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使用机器生产,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与民族工业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不能说明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故C项错误;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说明传统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但不能说明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故D项错误。‎ ‎1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指 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B. 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市场 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 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家庭手工业破产,打破了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的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与市场联系密切,同时也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据此分析,自然经济“解体”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C正确;AB分别属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排除;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牢固存在,D不符合史实,排除。‎ ‎12.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薄弱,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CD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备考指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大跃进”是1958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1960-1965年。‎ ‎13.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B. 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农民参加合作社 D.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故选择D选项;A、B、C选项是三大改造的表现并非实质,故排除A、B、C选项。‎ ‎【点睛】本题重点是理清中国三大改造的表现和本质,需理清后进行判断再作答。‎ ‎14.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会议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战略 C. 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 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针是在1958年,而八大是在1956年,A项表述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B项排除;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排除;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故D项排除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共八大 ‎15.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④③①②‎ D. 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兴无灭资,反帝防修”指的是发生在中苏关系破裂的20世纪60年代;食堂、公社反映的是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联产承包、自主经营是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指的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顺序正确的是④②①③,故选B项。‎ ‎16.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但是这与中国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提供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中国“得到世界银行贷款”的前提是中国必须是世界银行的成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世界银行中的成员国席位,为利用外资搞建设开辟了新途,故C项正确;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为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年5月,中国在世界银行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7.“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亿公斤;1981年产粮亿公斤;1982年产粮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材料体现了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但从本质上说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B项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中的“社会面貌”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20世纪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几番姓“社”姓“资”的争论,在对恪守传统苏联模式的“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在中国终于真正成了主角。这次会议应该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同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正式提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19.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④市场调节为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答案选C;②独立的管理体制说法错误,排除ABD三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名师点睛】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20.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也好,吸收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也好,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据此可知,我国对外开放体现了 A. 独立自主原则 B. 平等互利原则 C. 自力更生原则 D. 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 ‎“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意在强调我国对外开放体现了平等原则,也体现了互利原则,所以B正确;独立自主原则指的是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不符合题意,排除A;自力更生原则指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不符合题意,排除C;社会主义原则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1.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A. 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 B. 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 C. 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 D. 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使得上海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其他地方也产生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表述的是上海的地位,不是上海妇女服饰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领先全国”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未涉及中国其他地区,不能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开放的是经济特区,而上海不是经济特区,排除。‎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影响”主要是指 A. 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 B. 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 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是指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因此应指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史实;C和D不是主要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宋代的商业革命 ‎【名师点睛】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突出特点?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的影响是指什么?‎ 突出特点:1.市、坊界限被打破;2.早市、夜市昼夜相接;3.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4.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爆炸性影响”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3.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 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 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 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 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察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开拓海外市场和寻求原料产地,这才是资本主义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也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所在,答案选D;A、B、C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故应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根本原因 ‎24.19世纪70年代初,即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1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种状况表明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 A. 工业成本昂贵,重工业发展缓慢 B. 小企业大企业并存,企业经营分散 C. 流动资本不足,工业企业投资少 D. 小农经济发达,劳动力供应不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看,法国工业革命中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占大多数,这就说明法国工业革命产业分散,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业成本和重工业发展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流动资本和企业投资的状况,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特点,故D项排除。‎ ‎25.“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器给发明出来,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如帆船,如风车和水车。但是,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纯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表述主要阐明 A.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 科学理论对工业发明的重要作用 C. 机器的发明主要源自经验 D. 近代以前人们就发明了机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人类很早就发明了机械,但直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发明和进步取得显著成绩并且日益走向系统化和精密化,科学理论与科技发明和制造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中不难得出作者认为机械进步的必然性和近代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故A项错误;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的特点,排除;D项不是题意强调的重心所在,排除。‎ ‎26.“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资本主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C. 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 D. 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世界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正确,可排除。而D明显错误。随着世界市场的确立,这种世界经济体系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显然是不公平的。他们以先进的生产力和不平等的殖民特权对亚非拉实行殖民扩张,掠夺原料,抢占市场,所以D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7.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 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 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 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 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为了稳定农业,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目的是恢复工业,AC两项与题目不符;提高进口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要是防止外来商品占领本国市场,B项错误;D项意为美元贬值,有利于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刺激出口,D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响 ‎28.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罗斯福实施“新政”,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所有这些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伟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原则无处不在 ‎【答案】D ‎【解析】‎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罗斯福新政以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取得了成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D项正确;A不符合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夸大了伟人的作用,错误。‎ ‎29.罗斯福实施“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渡过了1929-1933年的空前大灾难。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发展国家福利制度 C. 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体化 D.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调整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是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下,采用政府全面干预政策,采取措施,解决危机,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故D正确;AB是措施的表现或结果,不是实质,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0.“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A.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 C. 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答案】D ‎【解析】‎ 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之一,是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和财富的分配,D项正确。ABC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31.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 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 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 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答案】A ‎【解析】‎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而不再是蓝领、白领这么简单的分化,说明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社会分工更加多元了,所以影响到了社会结构变化,故选A;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不是流动,故排除D。‎ ‎3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 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共同点的比较分析,限定词:根本相同点。A项并不是两者的共同点,仅是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排除A项;题干两个政策都涉及工业方面,如罗斯福新政中的工业方面措施是中心措施,B项并不是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新经济政策是小农占据优势的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都涉及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项正确;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但不是根本相同点。‎ ‎3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B ‎ 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 ‎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 苏联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 C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 美国相匹敌 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 D ‎ 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 政命令 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A项史实反映的是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资金增加,并不能说明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其实1951--1955年苏联的工农业发展失衡现象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只能说明农业有所发展,不能说明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故B项错误。C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说明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是不能说明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故C项错误。D项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说明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 ‎34.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A.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 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 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 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 苏俄新经济政策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以发展社会主义为目标,排除A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C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与市场作用没有关系,排除D项。‎ ‎35.2016年3月,俄罗斯人以执政前后国家十个方面的变化为标准,评价20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十位领导人的功过,列宁、斯大林、普京的得分均为正面,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9项评价均为负面而位居最后。这体现出俄罗斯人 A. 对历史的认可度比较高 B. 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C. 充满对计划经济的怀念 D. 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两人的评价“负面”,说明俄罗斯人吸取了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表明,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评价很差,认为他们在历史上起了负面影响,认可度不高,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宁和普京时代实行的并非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俄罗斯人对国家领导人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较高的历史荣誉感”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 ‎ ‎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什么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原因: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普遍下降,需发展欧洲经济,提高自身地位;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 ‎(2)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经济政治联合,合作程度逐步加深。 ‎ ‎(3)影响;提高了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合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原因:依据“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玻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可概括出“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普遍下降,需发展欧洲经济,提高自身地位”;依据“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可概括出“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后可知,欧洲的联合由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合作由经济领域发展到经济政治领域,程度逐步加深,所以其特是由经济联合发展到经济政治联合,合作程度逐步加深。 ‎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联合既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也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同时也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合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单位:家)‎ 江苏(含上海)‎ 直隶(含天津)‎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甘肃 其他省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根据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三: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其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这一时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影响: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 ‎(2)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3)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经济危机爆发,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最终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解析】‎ ‎【详解】(1)政策:依据材料一“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可知是重农抑商。影响:依据所学的重农抑商政策从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导致中国落伍等回答。‎ ‎(2)依据材料二“1914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以及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围绕民国初见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从发展速度、工业比例、分布地区、工业体系以及与外国资本和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地位回答。‎ ‎(3)发展态势:依据材料三“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和所学从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回答。因素:依据材料三时间以及所学从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加剧侵华以及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回答。‎ ‎【点睛】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可归纳为“春夏秋冬”‎ ‎“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受空前的洗劫和破坏 ‎“冬”——解放战争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