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朝和清朝前期课件(共47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朝和清朝前期课件(共47张ppt)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 彷徨 —— 明朝和清朝前期 - 2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一   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 1 .(2017 课标全国 Ⅰ ,27) 明前中期 , 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 , 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 ,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涉及的是饮食器具使用上的变化 , 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 故 A 项错误 ; 明朝后期 ,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 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 , 原有的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 故 B 项正确 ; 明朝时儒家的伦理文化成熟且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 故 C 项错误 ; 使用玉制器皿的人群不只是低级官员 , 还有普通人家 , 且使用玉制器皿与奢靡风气没有直接关系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3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2 .(2016 课标全国 Ⅰ ,27) 明初废行省 , 地方分设三司 , 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 , 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 , 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 , 故 A 项错误 ; 明初地方分设三司 , 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 , 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有助于协调三司之间的关系 , 进而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 , 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削弱 , 故 C 项错误 ; 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 , 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4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3 .(2015 课标全国 Ⅰ ,27)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并分析表格信息 , 可知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 , 在唐宋时期经济相对发达 ; 江苏地处江南 ,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 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 故选 B 项。明清时期理学在南北方的影响力都在扩大 , 故 A 项排除 ; 明清时期我国 ( 包括中原地区 ) 农耕经济发展到了顶峰 , 故 C 项错误 ; 明清时期我国的政治重心在北方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5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4 .(2015 课标全国 Ⅱ ,27) 明成祖朱棣认为 , 北京 “ 山川形胜 , 足以控四夷 , 制天下 ”,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迁都北京的影响。明成祖时国家早已统一 , 故 A 项错误 ; 明成祖迁都北京 , 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 , 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 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 故 B 项正确 ;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 , 故 C 项错误 ; 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 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6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二   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5 .(2017 课标全国 Ⅱ ,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 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 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 , 明代中后期 (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 , 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 , 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 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 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 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 故 A 项正确 ; 明朝废除丞相 , 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 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 故 B 项错误 ; 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 , 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 , 故 C 项错误 ; 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 其因在废宰相 , 过分集权于皇帝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7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6 .(2014 课标全国 Ⅱ ,27)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 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 , 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 皇权渐趋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 , 内阁不会削弱皇权 ,A 项错误 ; 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 , 阁臣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 , 体现了皇权的加强 ,B 项正确 ; 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 ,C 项错误 ; 内阁只是顾问机构 , 受控于皇帝 , 不会出现权力的失控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8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7 .(2013 课标全国 Ⅱ ,26)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 盖北货过南者 , 悉皆金帛轻细之物 ; 南货过北者 , 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 , 过北者日有数千。 ” 这表明当时 (    )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从材料看 , 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 , 这说明南方和北方经济存在差异 , 有着不同的特色 , 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 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 , 故 D 项符合题意。 A 、 B 、 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9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三   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 8 .(2016 课标全国 Ⅲ ,27)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 , 百年前的雇工 “ 戴星出入 , 俗柔顺而主令尊 ”, 如今 “ 骄惰成风 , 非酒食不能劝 ”“ 夏必加下点心 , 冬必与早粥 ” 。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 “ 百年前 ” 与 “ 如今 ” 雇工 , 即雇工地位待遇的对比 , 可知明末的雇工社会地位提高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明末随着市镇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 , 雇工的选择余地增大 , 因此雇主必须提高雇工的待遇才能让其为自己进行生产 , 并未涉及政府的重农政策 , 故 A 项正确 ,B 项错误 ; 材料反映的是雇工地位的变化 , 未体现社会矛盾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 不是强化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0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9 .(2013 课标全国 Ⅱ ,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根据材料 , 可知京剧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脸谱 , 每种脸谱又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 所以 , 京剧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B 项符合题意。京剧是一种戏剧艺术 , 并不能真实再现客观历史 , 由此可知根据京剧脸谱无法正确评判历史人物 , 进而也就无法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 , 故 A 、 C 、 D 三项均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1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四   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 10 .(2016 课标全国 Ⅱ ,27)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 , 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对台湾的开发。族谱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 , 是宗法制度的产物 , 功能之一就是认祖归宗。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 , 说明迁徙台湾的居民已在此地安居繁衍 , 保持不忘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 ,B 项正确。 A 项 “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 偷换了概念 , 把请祖先牌位置换成了族谱编修 , 偏离了材料的中心意思 ,A 项错误。 C 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 , 排除。 D 项错误 , 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现象 “ 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 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2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1 .(2014 课标全国 Ⅰ ,27) 据记载 , 清初实施海禁前 ,“ 市井贸易 , 咸有外国货物 , 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 , 因而各省流行 , 所在皆有 ”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的经济。清初实施海禁以前 , 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 , 外国货物在中国难以销售 , 但外国需要中国大量精美的手工业品 , 因此中国货物出口增多 , 白银大量流入 , 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 A 项符合题意。白银大量流入 , 增加了中国的白银资本 , 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 咸有外国货物 ” 说明中国的自然经济对进口货物有较强的抵制作用 , 没有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 白银的流入对清朝的统治没有多大冲击作用 , 故 B 、 C 、 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 均排除。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3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2 .(2013 课标全国 Ⅱ ,27) 清代有学者说 :“ 古有儒、释、道三教 , 自明以来 , 又多一教 , 曰小说 …… 士大夫、农、工、商贾 , 无不习闻之 ,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 , 亦皆闻而如见之 ,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 这表明 (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的小说。明清时期 ,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 ,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 小说创作繁荣起来 , 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 , 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 故 A 、 B 、 D 三项均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14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五   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 13 .(2017 课标全国 Ⅲ ,4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 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 , 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 , 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 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 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 , 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 , 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 年 , 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 , 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 , 并于 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 年 , 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 年 , 郑成功进军台湾 , 并正告荷兰驻军 , 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 , 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 ,“ 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 , 被拒绝。 - 15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 台湾根据郡县制 , 设立一府二县 ; 兴建孔庙 , 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 ; 开科取士 ,“ 三年两试 , 照科、岁例开试儒童 ”; 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 , 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 ; 大量移民涌入 , 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 16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1) 历史背景 : 新航路开辟 , 殖民扩张 ; 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 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 ; 明末战乱之际 , 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 : 建立殖民据点 ; 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 , 攫取高额利润 ; 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 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 ; 接受移民 , 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 ; 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 17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4 . 〔 2016 课标全国 Ⅰ ,40( 节选 )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 , 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 , 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 , 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 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 , 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 一些地区 “ 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 田地贵少 , 寸土为金 ”;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 , 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 18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原因 : 统一与稳定 ; 耕地面积增加 ; 精耕细作 ; 高产作物的推广 ; 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 人地关系紧张 ; 土地过度开发 , 环境破坏 ; 贫困化 , 社会矛盾加剧。 - 19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5 . 〔 2014 课标全国 Ⅰ ,40( 节选 )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应星 (1587~ 约 1666 年 ) 青年时曾考取举人 , 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 , 均名落孙山。 45 岁以后 , 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 , 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 , 转而探求 “ 致富 ”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 , 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 书名取 “ 天工人其代之 ”“ 开物成务 ”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 ,“ 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 , 不予收录 , 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 , 被誉为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 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 - 20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特点 :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 多总结 , 少创造。 背景 :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 ; 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 21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 22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 23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 24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 25 - 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 - 26 - 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 明、清前期 (1368—1840 年 )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时期。 政治角度 :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 清朝增设军机处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 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 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角度 :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 ,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 另一方面 , 重农抑商和 “ 闭关锁国 ” 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角度 : 承古萌新。一方面 , 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 另一方面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 , 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 西学东渐 ” 局面形成 , 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基础过关 1 .(2017 辽宁大连二模 ,28)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 , 时年 24 岁的万历皇帝 , 一方面依赖内阁 , 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 , 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 “ 荒诞奇迹 ”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 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 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材料反映了皇帝利用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 , 不用上朝就可控制朝政 , 这反映了皇权空前加强 , 故 A 项正确 ;B 、 C 、 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33 - 2 . 下图为明代仍在使用的唐代出现的 “ 木牛 ”, 即人力代耕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明代 (    )   A. 人力获得了解放 B. 农业生产出现了分工合作 C. 传统农业精细化 D. 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农业。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 , 这种结构的犁仍然需要人力 , 故 A 项错误 ; 犁耕无法体现分工合作 , 故 B 项错误 ; 犁耕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 不是精细化的表现 , 故 C 项错误 ; 图示中的犁和传统的犁相比较 , 没有把人力解放出来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34 - 3 .(2017 湖南衡阳三模 ,26)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 , 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面 , 必然会动恻隐之心 , 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自然发展 , 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强调 (    ) A. 格物致知 B. 内心反省 C. 心外无物 D. 天人感应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心学。 “ 格物致知 ” 强调对事物进行推理以得出道德之善 , 故 A 项错误 ;“ 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面 , 必然会动恻隐之心 ” 是有良知的体现 , 然后会促使 “ 恻隐之心自然发展 , 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 从而发明本心 , 故 B 项正确 ;“ 心外无物 ” 强调心是世界的本原 , 没有指明其道德属性 , 故 C 项错误 ;“ 天人感应 ” 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 , 与恻隐之心、自我反省无关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35 - 4 .(2017 海南海口一模 ,7) 清代乾隆八年 (1743 年 ), 唐英所著的 20 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 20 道工序 ; 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 22 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    ) A. 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 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 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 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 “ 清代乾隆八年 (1743 年 ), 唐英所著的 20 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 20 道工序 ; 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 22 种制瓷业工种 ”, 可知当时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 而不能说明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 故 A 项正确 ,B 项错误 ; 材料 “ 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 22 种制瓷业工种 ” 不足以说明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中没有关于制瓷业中已出现雇佣关系的信息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36 - 一 二 一、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 . 变革中央机构 : 如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 汉设 “ 中朝 ”;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 明废丞相 , 设内阁 ; 清设军机处。 2 .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秦汉实行郡县制 ; 北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 ; 元朝实行行省制 ; 明朝废行中书省 , 设三司。 3 . 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 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 汉代设置刺史 ; 唐朝时设道 , 作为监察区 ; 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 ; 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 , 并实行厂卫制度。 4 . 注重官吏的选拔 : 汉朝实行察举制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 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 5 . 加强思想控制 : 秦始皇实行 “ 焚书坑儒 ”; 汉武帝实行 “ 独尊儒术 ”; 明清时期实行文字狱。 总之 , 通过以上种种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制度 , 实现了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 37 - 一 二 对应演练   1 .(2017 河南南阳期中 ,6) 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 , 在洪武初年 , 仍沿袭汉唐旧制。后来随着明太祖统治力量的逐步加强 , 才定出自己的一套新制度。下列属于这 “ 一套新制度 ” 的是 (    ) A. 六部为内侍决策机构 B. 设殿阁大学士 C.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相互制约 D. 设内阁决策机构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政治制度。六部在明太祖废宰相后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执行机构 , 不是决策机构 , 故 A 项错误 ; 为解决繁重的政务 ,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 故 B 项正确 ;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 排除 ; 明代内阁不是决策机构 , 只是顾问机构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38 - 一 二 2 .(2017 浙江温州联合体期中 ,3) 论及古代某制度 ( 机构 ), 某学者指出 ,( 它 )“ 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 ”,“ 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 ” 。该制度 ( 机构 ) 是 (    ) A. 丞相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的政治制度。丞相作为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官员 , 它的存在不可能使皇帝实现统治大权的独揽 , 故 A 项错误 ; 三省六部制下 ,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不但无法实现皇权独揽一切事务 , 而且三省在职权划分方面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 其运行中的相互牵制必然导致无法实现机构的精简、迅捷高效和机密严谨 , 故 B 项错误 ; 内阁的设置也是为了辅佐皇帝处理军政事务 , 皇帝同样无法实现以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 , 故 C 项错误 ; 清朝雍正年间设置的军机处 , 真正使皇帝实现了大权独揽 , 从中央至地方的军政事务均由皇帝独裁处置 ,“ 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39 - 一 二 二、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 1 . 明清时期 , 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 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 : 各地市场联系密切 , 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2) 城乡商业繁荣 : 普通集市广泛分布 , 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 ,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3) 各地商帮活跃 : 明清时期 , 不仅从商人数增多 , 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 (4) 生产关系变化 :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40 - 一 二 2 .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落伍的表现及原因 (1) 表现 :16 世纪 , 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同时 , 中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 , 仍固守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 , 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 , 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 在经济政策上 , 重农抑商、 “ 闭关锁国 ” 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阻碍了中外交流。 (2) 原因 : ① 君主专制强化 , 政治腐朽黑暗。 ② 小农经济不利于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 ④ 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束缚人们的思想 , 影响科技创新。 ⑤ 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总之 , 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 , 是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 - 41 - 一 二 对应演练   3 .(2017 山东日照三模 ,27) 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 , 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明清时期 (    ) A. 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 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 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 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较早的纸币始终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 ,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 故 A 项正确 ; 大量国际金银涌入中国市场只会促使纸币更快地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 , 故 B 项错误 ; 民众的认可度并不是影响纸币流通程度的根本因素 , 故 C 项错误 ; 纸币易贬值的特点同样也不是其未能成为主要货币的根本原因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42 - 1 2 3 4 5 6 1 .(2017 江苏徐州三模 ,5)“( 明太祖 ) 谓侍臣曰 :‘…… 今礼 ( 儒士严礼 ) 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 , 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 , 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 , 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 , 而犹欲效之 , 可乎 ?’” 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 (    ) A. 吸取元亡教训 B. 剥夺丞相权力 C. 强化君主专制 D. 保证政令畅通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 吸取元亡教训 ”, 这是明太祖的直接目的而非本质意图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丞相的相关信息 , 故 B 项错误 ; 明太祖认为中书省的存在使 “ 人君不能躬揽庶政 , 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 其根本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 , 故 C 项正确 ;“ 保证政令畅通 ”, 这只是明太祖的直接目的而非本质意图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43 - 1 2 3 4 5 6 2 .(2017 福建厦门二模 ,27) 永乐年间遣使下西洋 ,“ 招谕海番 , 贡献毕至 ”, 民户承令转卖这些货物 , 因而 “ 百姓充实 , 府藏衍溢 ”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 A. 海禁政策尚未施行 B. 欧亚交流日趋频繁 C. 下西洋旨在缓解财政危机 D. 朝贡体系有助于商贸发展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经济政策。根据题干中 “ 永乐年间 ” 得出 , 明代实行海禁政策 , 故 A 项错误 ; 中国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朝贡贸易 , 是政府行为 , 属于少数 ,B 项中 “ 频繁 ” 不准确 , 故错误 ; 根据题干中 “ 招谕海番 , 贡献毕至 ”, 可知古代中国朝贡贸易主要是政治行为 , 其目的是宣扬国威 , 特点是 “ 厚此薄彼 , 倍偿其价 ”, 不计较经济效益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题干中 “ 民户承令转卖这些货物 , 因而 ‘ 百姓充实 , 府藏衍溢 ’”, 可知朝贡贸易促进了商贸的发展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44 - 1 2 3 4 5 6 3 .(2017 福建泉州适应性练习 ,27) 《四库全书总目》载 :“ 贽书皆狂悖乖谬 , 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 , 另立褒贬 , 凡千古相传之善恶 , 无不颠倒易位 , 尤以罪不容诛。其书可毁。 ” 材料中 “ 其书可毁 ” 意在 (    ) A. 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 突出对孔子思想的顺从 D. 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 , 可知由于李贽 “ 排击孔子 , 另立褒贬 , 凡千古相传之善恶 , 无不颠倒易位 ”, 冲击理学的地位 , 故为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 要毁掉李贽的著作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中李贽反对的不是 “ 理 ” 在生活中的作用 , 所以毁书的目的也不是强调理的作用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凡千古相传之善恶 , 无不颠倒易位 ”, 可知李贽不是抨击孔子 , 而是反对传统的思想礼教 , 故 C 项不是毁书的主要意图 ; 从材料中 , 可知毁书是防止李贽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 而不是为了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45 - 1 2 3 4 5 6 4 .(2017 广东茂名二模 ,26) 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中载 :“ 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 , 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 , 迄于属国 , 有事无不综汇。 ” 材料表明军机处 (    ) A. 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 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 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 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A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 故错误 ; 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 ,B 项材料也无法体现 ; 材料 “ 有事无不综汇 ” 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 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 ,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 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可知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 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46 - 1 2 3 4 5 6 5 .(2017 山东临沂二模 ,27) 康熙皇帝亲自指导编纂的《御制百家姓》 , 以孔、孟开头 ,“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 ” 这反映出 (    ) A. 满洲贵族势力日益衰微 B. 清朝统治者认同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 C. 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儒家文化的尊崇 D. 孔孟成为人数最多的姓氏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文化政策。康熙帝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 , 满洲贵族势力日益衰微不符合史实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只是说康熙皇帝亲自指导编纂的《御制百家姓》 , 以孔、孟开头 , 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以孔、孟开头 ,‘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 ’”, 可知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儒家文化的尊崇 , 故 C 项正确 ; 孔孟成为人数最多的姓氏不符合史实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47 - 1 2 3 4 5 6 6 .(2017 浙江温州模拟 ,3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清初 ) 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 , 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 , 并且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 , 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朝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宗羲以史学为根柢 , 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 , 则《明夷待访录》也。 …… 此等论调 , 由今日观之 , 固甚普通甚肤浅 , 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 , 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 于晚清思想之骤变 , 极有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921 年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清初大儒提倡的学风。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黄宗羲 “ 大胆之创论 ” 的最精彩处 , 简述梁启超对黄宗羲 “ 此等论调 ” 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答案 关闭 (1) 学风 : 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 , 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 , 经世致用 , 注重实学。 (2) 最精彩处 : 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认识 : 梁启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末清初极具批判性与创造力 ; 他的思想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虽很普通和浅显 , 但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