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南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南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2019年秋季南侨中学高二年段第一阶段考试文科 历史试题 命题: 审核: 时间:60分钟 内容:1-16课 总分:100分 2019、10、24‎ 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 A. “兼相爱、交相利”‎ B. “利出于地”、“名出于战”‎ C. “非攻”、“尚贤”、“尚同”‎ 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主张,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没有等级区分。故答案为A项。B项是法家的观点,排除。“非攻” 、“尚贤”、“尚同”是反对战争,任人唯贤,上下同心同德的意思,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D项是儒家的观点,排除。‎ ‎2.《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 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C. 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 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符合宋明理学对于礼制的要求,最终导致对个人平等权利的忽视,最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叙述了父子的法律责任,没有体现皇权至上,排除;C项,题干主要是涉及到父母和子女子之间的区别,没有体现对于贵和贱的区分,排除;D项,带有迷惑性,尤其是“强调等级尊卑”,但是“同罪异罚”本身就是题干的内容,不算本质(实质)范畴,排除。‎ ‎3.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B. 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可以看出,在中国人心中分裂是不正常的,一个统一的国家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这与“大一统”的民族心理相关,故C正确;唐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未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故A错误;BD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联,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 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 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注重道德说教,由材料“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可得出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故B不符合题意;在我国封建社会,汉武帝起,儒家学说才占据统治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儒家教育开创者是孔子,而非汉武帝,故D不符合题意。‎ ‎5.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A. 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B. 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 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故答案为A项。理学曾被奉为官方哲学,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张载的思想不能体现,排除D项。‎ ‎6.黄宗羲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 孔子 B. 王阳明 C. 朱熹 D. 李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说明该先贤是心学代表人物。故答案为B项。孔子主张“仁”“礼”,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 ‎7.明朝政府颁布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B.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D.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题意体现了政府政策对戏曲业的影响,并不是影响市民生活,也没有体现明清君主专制走向反动,故排除A、B 项;政府颁布杂剧禁令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不是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故排除C项。明政府不许戏剧乐人妆扮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但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说明明朝政府是在引导社会观念的发展方向,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即文化政策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选D。‎ ‎8.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李贽,故A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应该表现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故C排除。李贽挑战理学权威,属于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对象,不是原因,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特点 ‎9. 《朱子语类》:“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引文中的“此理”指 A. 以民为本 B. 三纲五常 C. 发明本心 D. 工商皆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理”的基本内涵 。宋明理学中的“理”在社会政治中的体现是“三纲五常”。材料出自《朱子语类》即宋明理学,所以材料中的“此理”指的是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的内涵 ‎10.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队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A.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B. 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C. 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D. 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思潮的相关知识。材料关键信息指出:黄克武先生指出,士大夫之所以能顺利借鉴西方民主制,不是由于西方民主多么优越,而是因为西方民主与士大夫们多年的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产生共鸣。选项AB材料未涉及;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不相同,D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特点 ‎【名师点睛】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复习近平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1.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曾经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塔戈拉阐述的核心思想是( )‎ A. 强调了城邦是人和法律的有机结合 B. 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C. 客观评价了法律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D. 阐释了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实际上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思想理论上论述了人的重要价值,肯定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城邦与人、法律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在城邦中的地位,故CD 项排除。‎ ‎【点睛】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是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人的作用。‎ ‎12.希腊先哲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萌发的基石。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文艺复兴 A. 提供了价值标准定位 B. 提供了道德标准定位 C. 提供了思维方法定位 D 提供了自然标准定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亚里士多德的对“吾师”和对待真理的态度中看出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思维方法,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价值标准问题,排除A;若是从道德角度来看,应该尊师重教,排除B;真理是理性的体现,而非自然标准,排除D。‎ ‎13. 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反专制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以下符合社会契约论内涵的是( )‎ A. 只有完全听从理智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B.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C. 国家的政治权力起源于构成社会的人们的相互同意 D. 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成为资产阶级发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武器。A的说法过于绝对,可以排除。B的说法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C的说法符合社会契约论。D的说法强调天赋人权,也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14.西方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怀特海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古希腊哲学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B. 古希腊哲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C. 西方哲学思想的原创性相对薄弱 D. 西方哲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脚注”的意思就是进行注释,“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说明古代希腊哲学对于西方哲学影响较大,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古代希腊哲学的凝聚力,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西方哲学受到古代希腊哲学影响,不是说明西方哲学没有原创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西方哲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的信息,故D项错误。‎ ‎15.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世俗的权力应该高于教权。所以选D。‎ ‎16.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 挑战教会权威 C. 肯定王权高于教权 D. 否定信仰上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教并非废除宗教仪式,而是简化宗教仪式,故A排除;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王权高于教权,故C排除;宗教改革并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否定教皇的权威,故D排除。‎ ‎17.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 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C. 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D.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在莎士比亚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A项,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的表述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项,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8.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判断,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 C. 为“理性王国”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提出民主制度构想,强调权力的制衡,为“理性王国”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思想对政治影响,故A项排除;BD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新发展,排除。‎ ‎【点睛】“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是关键信息。‎ ‎19.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也有人指出启蒙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理性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B. 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C. 启蒙主义思潮已发了精神危机 D. 教会不满批判进行疯狂报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说明了启蒙运动的消极意义,即启蒙运动由于过分否定权威,从而产生了社会性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理性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到“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环境恶化”等,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教会的疯狂报复,故D项错误。‎ ‎20.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多数是自然神论者,乐于赞同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但坚决认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这说明启蒙运动 A. 尚未形成完备思想体系 B. 认可天主教会干预世俗生活 C. 彻底否定对上帝信仰 D. 理性看待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运动时期”“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可知,启蒙运动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这说明启蒙运动能够比较理性看待传统的基督教信仰,故D项正确;启蒙运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说明B项错误;材料“乐于赞同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说明C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启蒙运动时期”“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 ‎21.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A. 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条件 B. 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C. 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答案】A ‎【解析】‎ 题干提到“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是指牛顿三大定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瓦特拿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是指瓦特将牛顿的理论变为实践,改良蒸汽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材料反映的是科学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1765年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故B项错误。牛顿1727年逝世,工业革命1765年开始,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没有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故D项错误。‎ ‎22.农历2014年腊月腊八前后,我省各地普降大雪,应验了“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 A. 服务农业以农业为中心 B. 精准的预测性 C. 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 D. 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可见对天气的预测并不精准,而只是一种根据“惯例”的经验总结,故我国传统科学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C项正确。‎ 我国传统科学有一部分是服务于农业,但材料信息无法推断是否以“农业为中心”,排除A。材料中对天气的预测是根据经验,而不是精准的预测,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传统科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而是强调我国传统科学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排除D。‎ ‎23.从《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到元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到小说西游记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语言表述。由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文学 A. 日益呈现通俗化趋势 B. 平民渐称为阅读主体 C. 推动了民间教育普及 D. 更注重创作的娱乐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语言越来越为广大平民所理解,这表明古代中国文学日益呈现通俗化趋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呈现通俗化趋势只能表明平民可以看懂并理解,但不能表明平民就是阅读主体;C选项中“普及”一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材料中所描述的语言仅是个例,不能据此说明古代中国文学更注重娱乐性。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zhòu),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们二人共同关注的是 A. 浓妆淡抹的山水画 B. 入木三分的人物画 C. 注重民俗的风俗画 D. 意境深远的文人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绘画注重立意,“须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些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选D。材料贸易体现山水画中“浓妆淡抹”的特点,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关于人物画的特点,故排除B。材料也没有体现风俗画的特点,故排除C。‎ 二、材料题(共52分)‎ ‎25.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 材料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A B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 D ‎(1)根据上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汉代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一至三,从儒学不断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A.孟子; B.民本或仁政;C.朱熹;D.“存天理、灭人欲”。‎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标准:百姓的忧乐。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市民阶层的壮大。‎ ‎(4)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由言论一中的信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这应为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由言论二中的信息“天理存则人欲亡”可知这应为南宋时期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2)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材料“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第二小问“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地位是: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第一小问“标准”,从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说明黄宗羲主张以百姓的忧乐作为天下是否安定和社会好坏的标准,为此,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市民阶层扩大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4)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儒学发展到现在,仍然不断地传播,带给我们的认识是: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等。‎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土多德认为民主共和政体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运转: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公民人人参政,轮番而治;城邦的疆域和人口必须适中,不可过量;重视公民教育,启导理性,培养公而忘私的美德。‎ ‎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 ‎(1)材料中哪些原则被现代民主政治所实践?哪些原则存在着局限性?‎ 材料二 我们知道,就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幅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与18世纪的“双元革命”交相辉映。‎ ‎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结合17、18 世纪“双元革命”的史实,谈谈你对“科学化、工业化与民主化关系”的认识。‎ ‎【答案】(1)原则:以法治国;人民主权;强调公民道德素养。局限性:轮番而治。‎ ‎(2)认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产生,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英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政体,推动了科学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必须以法治国”得出:以法治国;根据材料“公民人人参政”得出:人民主权;根据材料“重视公民教育,启导理性,培养公而忘私的美德”得出:强调公民道德素养。第二小问“局限性”,根据材料“轮番而治”得出:轮番而治存在局限性,易造成暴政,即庸才误国。‎ ‎(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双元革命指政治领域的资产阶级革命与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首先对三者关系进行总结,可知17、18世纪欧洲国家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推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根据所学,科学化指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化指工业革命的开展,民主化指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结合近代法国和英国的史实,可以得出: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英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政体,推动了科学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西方崛起观点”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此类学科综合大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然后据材料的观点,任选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解答时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殖民扩张论、科技促进论、文明扩张论、欧洲优越论、世界其他国家文明有功论等;选定自己认可的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和史学评论方法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考点:西方的崛起 点评:观点评论题型的考查特点及答题技巧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 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