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安庆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第二次联合测验 历史试卷 第Ⅰ卷 一、单选题 ‎1.《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 ‎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仁者爱人”、“兼爱”“非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道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君民之间的和谐,故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 ‎2.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里的“他”应是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主张仁政和先义后利,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庄子主张逍遥无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和法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与材料“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和“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子 ‎3.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A. 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 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 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故D正确。汉初黄老之学仍然推行,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故B排除。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在汉武帝时期,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4.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下列与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材料最为接近,故C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未涉及为国为民,故B排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义利关系,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 ‎5. 龙场悟道”的故事是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说明王阳明领悟到“求理”的途径是( )‎ A. 发明本心 B. 圣人托梦 C. 格物致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陆王心学的寻求理的方法。“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故选A。BCD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是儒家学说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是维护封建统治和束缚人们的思想的工具。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 ‎6.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黄宗羲 D. 李贽 ‎【答案】C ‎【解析】‎ 材料旨在表述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家,对“这种意识”提出了质疑,C正确;董仲舒、朱熹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李贽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排除A、B、D。‎ ‎7.老子的思想内涵广博,应用性强,可以用于政治、军事、学术和生活等方面,其中至今仍然具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 “无为”思想 B. 辩证法思想 C. 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 “小国寡民”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正确;“无为”思想意思是顺其自然,其作为统治者治国可以减轻对人们的剥削,而对于我们处世则具有消极意义,故A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老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违背史实;“小国寡民”思想是幻想维持在小农经济的状态,这是对大规模农耕文明到来的一种思想抵触,故D与题意不符。‎ ‎8.孔子、孟子和荀子被后世尊称为儒家“三圣”。三位“圣人”的思想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始终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你认为这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人不分贫富贵贱的思想 B. 阐述“仁”的思想 C. “性善论”思想 D. 礼乐和法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提出了“仁义、王道”,故三位“圣人”的思想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始终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即“仁”的思想,B正确;据所学可知,三位“圣人”的思想都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A说法错误;“性善论”思想是孟子的思想,孔子主张“性相近”,荀子主张“性恶论”,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施”,而孔子、孟子的思想没有涉及法家思想,D错误。‎ ‎9.《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一论述体现了哪一思想 A. “春秋大一统”思想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C. “君权神授”思想 D.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可知,材料体现了遵从天意者天下呈现“治”,与天意相左则天下大乱;据材料“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可知,作为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应该和天意相同;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春秋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君权神授”思想,A、B、C错误。‎ ‎10.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圣人独有的道德 B. 人与生俱来的善性 C. 后天获得的认知 D. 外部世界的价值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良知”是指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不符。‎ ‎11.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四者共同构成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经典式”人生理想。这里“四论”最深刻的历史影响是 A. 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 B. 培育了中华民族优良民族性格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 D. 沦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的功名论”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的根本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培育了中华民族优良民族性格,B正确;据材料可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并不是最深刻的历史影响,A错误;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但不是最深刻的历史影响,C错误;理学沦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是其地位,而不是影响,D错误。‎ ‎12.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离经叛道”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A. 彻底否定孔孟之道的反叛精神 B. 倡导君民共主的创新精神 C. 大力批判道家学说的批判精神 D. 挑战正统儒学权威的战斗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离经叛道”的意思是指离开经书上的理论思想,反叛道义。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是指其蔑视权威挑战正统,提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不要以圣人的标准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李贽提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不要以圣人的标准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可知李贽没有彻底否定孔孟之道,A错误;据所学可知,倡导君民共主不是李贽思想,B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李贽的“离经叛道”中的道是指儒家的道义,而不是道家学说,C说法错误。‎ ‎13.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益民”;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对这些思想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主张维持和保护小农经济 B. 都反对土地兼并和贫富不均 C. 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 D. 都主张平均土地、关注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小农经济受剥削、灾荒、兵乱、瘟疫等冲击,国家政权摇摇欲坠,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看到了国计民生面临的问题,提出均田的主张,是对农民生活、小农经济的关注,D正确;A说法欠妥;据材料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提出均田的主张,是反对土地兼并;但没有涉及“均贫富”问题,B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 ‎14.中国传统儒学家都重视对社会本体的探讨,无论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以及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还是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阐述君与民之间的关系,这些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民主思想 B. 民本思想 C. 人民主权思想 D. 人本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以及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还是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都是强调统治者要贵民、重民、以民为主,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B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没有产生民主思想,A错误;人民主权思想是指主权在民,材料没有涉及权力的分配问题,C错误;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是“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与民本思想不完全一致,D错误。‎ ‎15.智者学派普罗狄柯认为,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 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克里底亚认为,神对人的命运是不关心的。这些认识 A. 有利于树立起人的尊严和权威 B. 成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C. 打破了对希腊神系的图腾崇拜 D. 导致个人主义在古希腊泛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神对人的命运是不关心的”说明对神主宰一切的信仰产生了怀疑,突出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是智者运动的思想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人的权威,故A错误;材料中还没有打破对神的崇拜,故C错误;D是智者运动思想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智者运动·影响 ‎16.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 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 实行民主政治 B. 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C. 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D. 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子主张性善论,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因而两个人都认为应该把人的善培养出来,引导出来,以达到通过教育来使人向善的目的,故选C;B不是两人的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前提条件,故排除;A与题意无关,两人是主张对人的教化,实现使人向善,而不是关注人际关系,故D也不符合题意。‎ ‎【详解】‎ ‎17.古希腊神话故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该剧讲述神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严厉惩罚的故事。面对不可抗拒的惩罚,他毫不退让,决不屈服,并且愤怒地说:“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对于神灵崇拜意识开始弱化 B. “神”人格化的早期人文精神 C. 憎恨邪恶同情正义的审美价值 D. 不畏神权的反抗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该剧讲述神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严厉惩罚的故事。”可知,神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这体现了人格化的普罗米修斯对神灵的反抗意识,张扬着人的价值,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神灵崇拜,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被惩罚的故事,材料没有体现憎恨邪恶同情正义的审美价值,C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古希腊人没有摆脱宗教束缚,因此并不是体现雅典人不畏神权的反抗精神,故D说法错误。‎ ‎18.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重辩论技巧传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口头论辩能力为重点。由此可知,智者学派教育活动 A. 适应了当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B. 有利于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C. 使哲学成为了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D. 体现雅典教育以培养演说家为主要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重辩论技巧传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口头论辩能力为重点”并结合所学可知,智者运动是在古希腊民主政治高峰时期产生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参政能力以适应当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A正确;智者运动注重功利,忽视道德,不利于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B错误;使哲学成为了真正研究人的学问的是苏格拉底,C错误;雅典教育是以培养公民参政能力为目标,D说法错误。‎ ‎【点睛】智者运动的背景: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19.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大多数出身于城市贵族或商贾之家,受其作品影响的大多数是城市富人和文化人等社会上层群体,这反映出文艺复兴运动 A. 脱离社会现实需求 B.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适应宗教神权统治需要 D. 批判封建贵族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大多数出身于城市贵族或商贾之家,受其作品影响的大多数是城市富人和文化人等社会上层群体”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局限性,局限于上流社会,说明它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B正确;据材料不能体现文艺复兴运动脱离社会现实需求,A错误;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故适应宗教神权统治需要的说法错误,C错误;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贵族特权,D错误。‎ ‎【点睛】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0. 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了 A. 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潮 B. 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D.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高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可知布鲁尼强调了要排除宗教和神学价值观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是肯定人的价值,表明史学领域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故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1.宗教改革时期,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B. 体现了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 C. 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D. 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宗教改革时期,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并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人人都可以阅读《圣经》,而英国人威克里夫和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符合了马丁路德的主张,故B正确;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仍然信仰上帝,A、C说法错误;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翻译了的《旧约全书》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D不是材料主旨。‎ ‎22.1521年,马丁·路德说:“除非用《圣经》的文字和明白的理性证明我是错的,否则我决不放弃自己的观点,我的良心是被上帝的道束缚的。”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 反对宗教信仰 B. 强调上帝是唯一的权威 C. 肯定人性的重要 D.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由题干中的“我的良心是被上帝的道束缚的”可知,马丁·路德反对盲目听从教会的说教,强调上帝才是每个基督教徒面前唯一的权威。故答案为B。A观点自身错误;C、D两项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以体现。‎ ‎23.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B. 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C.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D.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结合卢梭的思想可知这体现了他的人民主权思想,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否定封建王权的合法性,被称为人民主权的捍卫者,因此A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卢梭反对君主专制的人民主权思想,并未体现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C选项错误,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不是卢梭提出的;D选项错误,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卢梭没有提出分权思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卢梭说:“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卢梭所表达的是 A. 天赋人权思想 B. 自由平等思想 C. 人民主权思想 D. 人非工具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主权思想,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25.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 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B. 导致法国政教分离 C. 推动了法国的宗教改革 D. 为法国革命起到了思想动员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因此选D;材料没有涉及否定法国的等级制度,A错误;B与题意无关;C违背史实。‎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2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需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崇爱己,不可得也。”“由士以上则必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法数制之。”‎ ‎——《荀子·君道篇》等 ‎“释(注:放弃)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国,去规矩而妄(注:无)意度,奚仲(注:夏朝工匠)不能成一轮(注:车轮)。”‎ ‎——《韩非子·权术篇》等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鲁问篇》‎ 材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人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顾炎武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三段文字分别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流派的思想?并概括其各自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答案】(1)流派及主张:儒家:“仁政”思想、“礼法并用”思想(或者“礼乐治士”思想、“法数制民”思想)‎ 法家:法治思想(或者以法治国思想)‎ 墨家:“兼爱”思想、“举贤任能”思想历史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发展。‎ 社会上: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各国礼贤下士,网罗人才。‎ 教育上:私学兴起,“学官府”局面被打破,文化走人民间。‎ ‎(2)政治观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学说、“性三品”学说。‎ 主要目的:神话专制皇权,宣扬封建等级;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建立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君者,民之原也”“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国”“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可以看出,分别体现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各自的思想主张可以联系所学,从儒家儒家“仁政”“礼法并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墨家的“兼爱”“举贤任能”思想来回答。这些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和教育方面的变化状况来回答。‎ ‎(2)从材料中的“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可以分析得出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包括““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学说、“性三品”学说。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应当联系所学,从宣扬封建等级、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等方面来回答。‎ ‎(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但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民生的思想但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建立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等方面来回答。‎ ‎27.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路德的“因信称义”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对上帝的认知转变,“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代表哪一新兴阶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挑战中世纪神权精神统治的基本形式,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况其主张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原因:资本主义刚刚萌芽,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天主教会及其封建势力强大。‎ ‎(2)主张: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影响:个人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增强,推动人们重视实验,主动认识自然界,推动近代科学的产生。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思想,推动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3)说明: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反映的是文艺复兴,‎ 而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所以“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代表的就是资产阶级,而“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挑战中世纪神权精神统治的基本形式借助希腊罗马文化,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资产阶级力量小,二是天主教会及其封建势力大。‎ ‎(2)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二主要涉及到“因信称义”,所以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就是“因信称义”。 主张产生的影响主要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教会的权威慢慢地在人心中削弱、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3)“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是要回答出属于启蒙运动的成果即可,例如,启蒙运动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理性王国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一: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先秦儒家学说提出了“仁”、“仁政”“民贵君轻”等早期民本思想,对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明清之际,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理学的僵化,一批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但本质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披着儒家思想的外衣宣传西方民主政治,客观上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便利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综上所述,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民本思想的表述和理解虽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反对专制。近代民主思想,主要是指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核心包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在内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两者相较不难发现,近代民主思想继承了民本思想的重民观念,反对专权专制,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实现民众的自由平等。在此基础上,近代民主思想还强调主权在民、人权平等和重视法治,这是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论题三:传统民本思想妨碍了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 先秦儒家的“仁政”理念是为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汉代独尊儒术也是为了用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也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社会构想,本质上仍然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西方启蒙思想明确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构想,指导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牵强附会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没有看到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不利于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因此,在维新变法、清末行政、辛亥革命相继失败后,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继续进行思想启蒙运动。‎ 综上所述,民本思想妨碍了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使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严重滞后。‎ 论题四: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否定。‎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保障民权。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是为了加强君权。近代民主思想所宣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主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知。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仁”“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主张下对百姓的重视,是站在君主立场上,维护自然经济基础下农业根基的稳定,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以农立国”的治国方针,从而缓和阶级矛盾,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由此,近代民主思想限君权申民权,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彻底摈弃和否定。‎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挣脱封建君主制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武器,进而否定和打击了为维护和巩固君主制而生的古代民本思想。‎ 论题五: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提出来的,它根植于封建自然经济,最终的目的不是实现民主,而是为了更好的巩固专制;近代的民主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封建经济日益衰落,近代工业日益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人民不断觉醒,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提出来的。两者提出的主体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也不同。因此两者的思想没有关联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主思想是在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出现和发展的,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与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这个主题可以多角度论述,例如,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利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此类问题史实出发自圆其说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