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名师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名师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名师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 ‎1.冯天瑜先生指出,周人原只是六七万人口的西鄙小族,去古未远,当时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有三类:“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皆涉及国政根本。可见 A. 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遗存 B.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C. 强化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D. 家国同构的局面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皆涉及国政根本”,可见材料体现了民主协商,说明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遗存,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周天子的权威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排除D。‎ ‎2.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 家族控制地方权力 C. 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 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为人处世的天理”“扬善惩恶”“规范族人言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开始把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与理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出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权力,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新兴市民阶层,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是理学强化宗族观念的体现,故D 不符合题意。‎ ‎3.《世界文明史》指出,“从本质上讲,它是建立在穷人背上的一种贵族文化……是一种异教的反叛,腐蚀了宗教理论的道德尺码,放纵人类的本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工商业的财富。”这种文化的发展反映了 A. 人类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B. 人文主义成为战斗武器 C. 基督教神学被彻底颠覆 D. 非宗教的理性时代来临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它是建立在穷人背上的一种贵族文化……是种异教的反叛,腐蚀了宗教理论的道德尺码,放纵人类的本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工商业的财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表明人文主义成为战斗武器,故B正确;A是古希腊哲学,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是启蒙运动,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4.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某节度使刺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个上书鸣冤,请求严惩凶手,但白居易此举触犯“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言事”的条令,被贬为江州司马。此事主要说明当时 A. 中央与藩镇矛盾难以调和 B. 宰相地位受到威胁 C. 皇帝与太子之间矛盾突出 D. 谏议制度职权分明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白居易此举触犯‘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言事’的条令,被贬为江州司马”,以及太子左赞善大夫掌传令、讽谏、赞礼仪、教授诸郡王可知,当时谏议制度职权分明,故选D项;材料的重心不是中央与藩镇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宰相武元衡遭某节度使刺杀不能说明宰相的地位受到威胁,排除B项;皇帝与太子之间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白居易此举触犯‘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言事’的条令,被贬为江州司马”,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确立了不法申诉制度,即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的决议,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这一制度 A. 导致了公民大会的权力被削弱 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 C. 一定程度弥补了直接民主缺陷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材料“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体现的是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有利于弥补直接民主的缺陷,C选项符合题意。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权力机构,A选项排除。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维护的是公民自身的权力,B选项排除。三权分立原则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D选项排除。‎ ‎6.18世纪70、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要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从《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 制定宪法保障精英集团的利益 B. 坚持贯彻孟德斯鸠的分权原则 C. 力图确立现代社会的民主范本 D. 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要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可知,美国的民主政治是政治精英妥协的结果,体现了更加务实和灵活的实用精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保护私人利益不等于保障精英集团的利益;B选项错误,坚持分权原则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的政治精英们不是要建立流芳百世的政体,确立现代社会的民主范本,而是要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1900年6月,当德国公使伍林德在北京被枪杀后,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这一“密旨”客观上 A. 解决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 加速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C. 导致了八国联军共同侵华 D. 赋予了督抚一定的行政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核心信息是德国公使伍林德被枪杀之际,清政府颁行的一道密令,让地方督抚便宜行事。这一密令加大了督抚处理地方的权力,是东南互保形成的政策依据,故D项正确。该措施没有解决清政府的政治危机,违背史实,排除A项;B项错在慈禧太后逃亡途中下令镇压义和闭;帝国主义企图瓜分、占领中国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占领的矛盾是发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答案】D ‎【解析】‎ ‎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三大改造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82年宪法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答案为D项。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重建和完善,排除A项;1982年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法律依据,排除B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9.2018年5月5日于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隆重纪念了《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纵使时光流逝,世界变换,《共产党宣言》经典依旧、真理永恒。下列关于该宣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答案】D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共产党宣言》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BC符合所学,但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故D不符合材料,但符合题意,故选D。‎ ‎10.“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和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从中可见中国政府提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周边国家认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往来 C. 改善邻国关系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D. 积极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培家的担心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其目的在于改善邻国关系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故选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共意识到“一边倒”外交战略局限性的反映,排除A;非洲国家与中国不是邻国关系,且“求同存异”方针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要晚,排除B;材料主旨在于强调如何与邻国相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并不专指邻国,排除D。‎ ‎11.漫画有时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而影射时事。对下图所隐喻的世界国际政治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B. 不结盟运动开始发展 C. 冷战局面越演越烈 D.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解析】‎ 依据图片来看,世界已经形成了中国、苏联等国家共同组成的多极化趋势,但在这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阻碍多极化趋势的势力,因此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唐代以前,官营作坊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 A. 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 B. 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 C. 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到宋工匠的征用方式经历了由无偿服役到有偿雇佣,这种转变有利于调动工匠的劳动热情和促进更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便于民间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D项错误。‎ ‎13.如图所述历史活动 A. 推动了亚非拉对外贸易的兴起 B. 给亚非拉带去了灾难 C. 标志着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D. 促进了西班牙的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该图片所反映的内容是新航路的开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殖民国家对该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对其来说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之后,殖民国家对该地区进行残酷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并没有促进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排除A项;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法之间进行了战争,法国战败,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这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并没有使西班牙实现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1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A.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初步形成 B.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 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通讯工具方便了世界联系 D. 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展 ‎【答案】A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1860年和1880年两个时段世界贸易额增长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展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A正确;B与材料无关;表中数据没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C不正确;D新航路开辟早于题干时间信息。‎ 点睛:本题考查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原因有所掌握和了解。‎ ‎15.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战争前 商办 ‎53‎ ‎4704‎ ‎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甲午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A.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有了初步发展 D. 甲午战败体现了洋务企业的落后性 ‎【答案】C ‎【解析】‎ 通过表格可知,甲午战争之后,商办近代企业的数量及其资本额都有较大数量的增加,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初步发展,故选C项;民族资产阶级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但是表格没有反映出其政治活动,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但这不是题干表格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D项。‎ ‎16.下列表格是国企改革的五个历史阶段,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具有跳跃性,国家起主导作用 B. 具有连续性,市场起主导作用 C. 既搞活了企业又没改变企业性质 D. 与农村经济改革及解放思想无关 ‎【答案】C ‎【解析】‎ ‎“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权”所改变的只是企业的经营形式,没有改变企业的国家性质,最终建立了市场经济,促进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1978—1984:放权让利,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权;1985—1991: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可看具有稳步推进的特点,排除A项;1978—1984:放权让利,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权;1985—1991: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无法体现市场的导向性,排除B项;国企改革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排除D项。‎ ‎17.1934年6月,罗斯福总统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1/4。但是中国的银行公会明确表示反对。其反对的理由应该是,美国的法案 A. 冲击了中国正在进行的法币改革 B. 不利于中国的银行开拓国际市场 C. 将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和银根吃紧 D. 将会给中国带来剧烈政治动荡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美国通过购银法,并提高白银价格提高,将会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行银根吃紧,市场萧条,商家纷纷破产,这最有可能是中国银行公会反对该法的理由,故选C项。A项不正确,因为国民党的法币改革开始于1935年,美国的购银法应该是法币改革的原因之一;B项与该法没有直接关系;D项夸大了该法的影响 ‎18.1921年6月,白手起家的美国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想帮助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震惊。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船运到苏俄去销售。阿曼德·哈默 A. 所作所为基于道德良心 B. 勇于冒险不断寻找商机 C. 震惊于苏俄当时的灾难 D. 冲破了美国的贸易禁运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美国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帮助医治……斑疹伤寒……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震惊。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船运到苏俄去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哈默对苏俄疾病流行和饥荒灾难的道德同情和援助,故A正确;哈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寻找商机和赚取利润,故B 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哈默震惊于苏俄当时的灾难,而是反映他的道德心,故C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并未对苏俄进行贸易禁运,故D排除。‎ ‎19.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 体现了自由贸易的精神 B. 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C.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 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答案】B ‎【解析】‎ 根据“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可知这有利于美国倾销商品,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故选B项;协议规定借款须“主要”购买美国商品,不符合自由贸易精神,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使世界经济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0.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 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 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 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21.斯宾塞为思想界所诟病的“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通。材料强调的是 A.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 B. 社会进化论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合理性 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 ‎【答案】B ‎【解析】‎ ‎“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表明社会进化学说通过“社会进化”的概念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以市场经济和古典自由主义为体制和思想基石)的内在合理性,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自然科学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C错误;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不是材料论述主旨,D错误。‎ ‎22.1917年7月,教育部下令凡是缠足的女学生,必须得放脚,未缠足的一律禁止缠足……在江苏、浙江、广东、山西较为开化的地方,凡是到省外学习并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学生,回到家乡更不愿娶缠足女子为妻。这一现象说明 A. 禁止缠足成为国人共识 B. 新文化运动推动放足运动 C. 北洋政府致力移风易俗 D. 开化地区学生已完全西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废除缠足现象,结合时间1917年,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部下令禁止缠足以及较为开化的地区出现“更不愿娶缠足女子为妻”现象,这不能证明禁止缠足成为国人的共识,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在改革社会习俗方面没有多大的建树,排除C项;材料反映“江苏、浙江、广东、山西较为开化的地方”,但并非“完全西化”,排除D项。‎ ‎23.1991年的中国,多利用一点外资,就会被说成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要划出一块地方给外商承包开发,就会被说成是卖国行为;要是多发展一些私营企业、个体户,就会被说成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利用外资影响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B. 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C. 出现利用外资、承包土地给外商的热潮 D. 存在“左”的思想阻碍改革开放的深入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看出,1991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认为引进外资、发展私营企业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说明“左”的思想阻碍改革开放的深入,故D正确;我国利用外资是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不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排除A;材料反映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认为引进外资、发展私营企业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无法体现当时中国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排除B;材料反映人们认为利用外资、承包土地给外商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出现利用外资、承包土地给外商的热潮,排除C。‎ ‎24.西方某画家曾说:“我们认为,笛卡尔主义者,伏尔泰主义者,以及其他理智的官员们利用理性,无非是想维持建立起来进而又死亡的社会准则。”这位画家的创作旨在 A. 抒发个体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B. 通过渲染色彩来表现人的感情 C. 歌颂古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 D. 遵循写实原则揭露社会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笛卡尔主义”代表科学,“伏尔泰主义”代表理性,材料反映了画家对科学、理性的失望,体现出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风格,结合所学,现代主义绘画强调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故A正确;B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C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D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BCD。‎ 第II卷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书中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附以欧洲人所制地图,介绍英美民主制度。此书引发朝野震动,痛遭诋毁后,即被遗忘。‎ ‎——摘编自雷颐《徐继畲的命运》‎ 下面是《瀛寰志略》关于美国历史的介绍:‎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材料二 1942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一个战略构想:帮助中国成为“强大、统一、民主的大国”。这一“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战略,包含两项具体设想:第一是在国际政治方面,邀请中国参与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四警察国家”之一,“防止或遏制侵略行为”,维护世界秩序;第二就是促使国共两党合作,以和平方式建立强大、统一、民主的中国。围绕这一构想,美国展开种种政治上的努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 材料三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 ‎——1978年12月1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 ‎(1)根据材料概括《瀛寰志略》对美国历史介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瀛寰志略》一书诋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提出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及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原因。‎ ‎【答案】(1)特点:盛赞美国总统华盛顿及其开创的政治制度;用自己传统文化的观念来看待有关的现象和新事物。诋毁的原因:与“天朝上国”观念不符;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巩固。‎ ‎(2)意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美国需要联合中国抗击日本;扶持控制利用中国,在战后建立全球霸权。失败原因:战后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美苏“冷战”,美国从削弱日本转向扶持日本;蒋介石政权坚持独裁内战政策,美国转向扶蒋反共;新中国建立,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3)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显著上升;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中苏关系的恶化。70年代,美国经济霸权动摇,经济“滞胀”,日本、欧洲经济竞争激烈;文革结束后,中国逐渐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拥有巨大的市场。‎ ‎【解析】‎ ‎(1‎ ‎)一问根据材料一“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可不谓人杰矣哉!……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从对华盛顿及美国制度的态度、看待美国制度的立场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及君主专制需要进行回答。‎ ‎(2)一问根据材料二“邀请中国参与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四警察国家”之一…以和平方式建立强大、统一、民主的中国”结合所学从服务其军事及霸权需要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战后国际格局变化、中国国内局势变化、美国对中国政策转变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结合所学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苏争霸形势、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及中国经济实力提升进行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48年 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1950年 世界人口达到25亿 ‎1960年 采用避孕药;欧佩克建立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欧洲共同体诞生 ‎1981年 艾滋病得到确认 ‎1989年 柏林墙被推倒 ‎1991年 苏联解体 ‎1992年 中国开始市场经济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0年 世界人口达到60亿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恐怖分子袭击美国 ‎2003年 伊拉战争爆发 上表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及其积极影响。‎ 阐述:二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得以建立,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体制的制度化,加快了全球化进程。综上所述,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示例二 论题:二战后的全球化加剧了世界局势的不稳定。‎ 阐述:二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重建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但是广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却被排斥在这一体系之外,加剧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峙。二战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纷纷团结起来组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对美苏主导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冷战结束后,一些原本被两大政治集团所掩盖下的地区矛盾暴露出来,一系列的地区问题开始向全球蔓延,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局势。‎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论题,据材料表格“20世纪中叶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由材料“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欧洲共同体诞生”“中国开始市场经济”可归纳论题为: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及其积极影响。其论述可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对外开放、世界贸易制度化、全球化进程等方面予以阐述,如:二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得以建立,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体制的制度化,加快了全球化进程。综上所述,伴随看生产力的发展及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在地方监察方面,除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及不定期的巡按御史外,还设有督抚、按察使、道员等专职或兼职监察官员等履行监察职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方监察体系”。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了实质性的“缺位”,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在清朝的地方行政体制中,总督和逕抚管辖一省或数省,成为身兼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权的“无事不包”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拥有弹劫、考察、荐举、罢免官吏之权,实际上掌握包括监察员在内地方官员的考核。按察使司和驻道监察官员为其属吏,受其控制。‎ ‎——摘编自明晨《反思与借鉴:清代地方监察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归纳清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实质性“缺位”的原因。‎ ‎【答案】(1)监察机构众多,体系完整;总督和巡抚既有行政权也有监察权,监察权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服务于皇权,但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 ‎(2)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督抚“不想监察”;按察司和道员衙门官职卑微,是地方督抚的下级,为了升迁,不得罪上级,不敢监察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方监察体系’。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了实质性的‘缺位’,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机构与体系、总督和巡抚的权力,缺乏独立性、服务于皇权等方面归纳清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2)原因,据材料“总督和巡抚管辖一省或数省,成为身兼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行政长官的本能、监察官员不敢监察、封建专制制度等方面指出材料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实质性“缺位”的原因。‎ ‎28.材料 伊朗危机起源于美、英、苏三大国对伊朗石油的争夺。二战期间,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运输的畅通,1941年8月,苏联与英国联合出兵,分区占领伊朗。1942年1月,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规定苏、英两国军队应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同年,美国也派遣后勤供应部队大举进驻伊朗,形成大战时罕见的苏、英、美三大国同在一个盟国驻军的局面。二战结束后,为获得伊朗北部的石油及相关的地缘政治利益,苏联扶植阿塞拜疆地区分离主义政权和拒绝如约按期从伊朗撤军,引起伊朗和美英的强烈反应,酿成严重的国际危机,危机高潮时,东西方几乎走到了武装对峙的边缘。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背条约,美国也表示如有必要将动用军事手段。面对这样的形势,苏联才终于退却,苏、伊双方达成了苏军撤离的协议,美国势力在伊朗坐大。‎ ‎——摘编自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伊朗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伊朗危机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伊朗战略地位的重要;大国与伊朗之间复杂的关系;四国利益的纠葛;苏联不遵守盟国共同制定的规则。‎ ‎(2)影响:加剧了美苏对立,推动了“冷战”格局的形成;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亚的紧张局势;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大国争夺更加激烈。‎ ‎【解析】‎ ‎(1)依据材料“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运输的畅通”来看,伊朗战略地位较为重要;依据材料“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苏、英、美三大国同在一个盟国驻军的局面”来看,大国与伊朗之间的复杂关系;依据材料“为获得伊朗北部的石油及相关的地缘政治利益,……酿成严重的国际危机”来看,苏联不遵守盟国共同制定的规则,最终导致伊朗危机的发生。‎ ‎(2)依据材料“东西方几乎走到了武装对峙的边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朗危机带来的影响需要从加剧美苏对立、推动“冷战”格局的形成、加强美国在中东的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祖冲之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从青年时起,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时代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部搜罗来进行研究,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他还“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祖冲之把《大明历》送给宋孝武帝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法的优劣进行讨论。祖冲之对权贵势力的攻击丝毫没有惧色。他写了一篇有名的驳议,他说:“旧的历法不精确,难道还应当永远用下去,永远不许改革?谁要说《大明历》不好,应当拿出确凿的证据来。如果有证据,我愿受过。”最终,宋孝武帝决定在大明九年(465年)改行新历。‎ 在数学研究方面,他十分重视古人研究的成果,一方面他对于古代科学家刘款、张衡、刘徽、刘洪等人的著述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敢于大胆怀疑前人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结论,并通过实际观察和研究,加以修正补充,从而取得许多极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祖冲之算出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打破。祖冲之还给出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 ——摘编自《祖冲之》‎ ‎(1)根据材料,概括祖冲之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祖冲之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1)搜集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勤于科学实践;吸收前人成就,不断创新;研究领域广泛。‎ ‎(2)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领先;坚持真知、不畏权贵的精神影响后世。‎ ‎【解析】‎ ‎(1)依据材料中“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时代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部搜罗来进行研究”得出:搜集研究历史文献资料;依据材料中“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得出:勤于实践;依据材料中“他又敢于大胆怀疑前人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结论,并通过实际观察和研究,加以修正补充”得出:吸收前人成就,不断创新;依据材料中“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编制的《大明历》”“在数学研究方面”“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得出:领域广泛。‎ ‎(2)依据材料中“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果”得出:祖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依据材料中“在数学研究方面”“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得出:精确了圆周率的数值,他的数学研究成果长期领先于世界;依据材料中“祖冲之对权贵势力的攻击丝毫没有惧色”得出:坚持真知、不畏权贵的精神影响后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