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 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 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 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 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等信息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比夏商时代的制度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时期建立,而不是西周时期,故A选项错误;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大,周天子不能通过分封制对地方直接控制,故B选项错误;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C选项错误。‎ ‎2.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冶铁、煮盐、酿酒等行业实行官营,并禁止诸侯国铸钱。上述措施有利于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皇权专制 C. 促进商人崛起 D. 形成藩镇割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政府实行专营制度,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题干为经济措施,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C项,政府专营制度打击商人势力,是抑商政策的体现,不能壮大商人实力,故排除。D项,藩镇割据反映了唐末地方独立局面,与题干不符合,排除。‎ ‎3.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 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C. 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 杜绝了门阀恩荫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B项;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可知,选拔的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而不是门第,排除C项;材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排除D项。‎ ‎4.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唐朝 A.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政府拥有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 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D 项正确;材料中“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没有实现权力的制衡,故A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故C项排除。‎ ‎【点睛】“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是关键信息。‎ ‎5.清末有学者认为“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奸,张居正之专擅”,“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据此可见 A. 内阁的设立削弱了皇权 B. 内阁大学士掌握决策实权 C. 军机处空前加强了皇权 D. 军机大臣不参与国事决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皇权的集中,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设立是皇权加强的产物,而不是削弱皇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内阁大臣没有掌握决策权,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没有体现军机大臣是否参与国事决策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说明了该场战争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C. 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D. 促使着中国社会彻底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不是近代化的开端,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而不是使中国社会彻底转型,故D选项错误。‎ ‎7.《辛丑条约》附件规定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等。这些规定 A.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体现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C. 反映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D. 意在消灭中国反帝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影响的认识。材料中的不合理要求恰恰反映了列强要高于清朝官员一等、地位优越的政治要求,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任何近代化的信息,故A行不合题意,排除;这种现象肯定不会是中国主动的心态,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外的政治地位问题,没有涉及到反帝运动,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8.历史学家王维礼说:“空前的民族危机使一切阶级、阶层的目的、愿望和要求都在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总目标下统一起来。革命高潮本身就采取了民族运动的形式。”作者是要表达 A. 九一八事变加深了民族危机 B. 华北事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C. 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 D. 《辛丑条约》加深了民族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空前的民族危机使一切阶级、阶层的目的、愿望和要求都在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总目标下统一起来。”可见在外来侵略之下,被侵略国的民族意识觉醒。C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指出具体时哪次民族危机的影响促进民族觉醒,ABD选项排除。‎ ‎9.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有利于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A. “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 B.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C.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D. “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体现的是责任内阁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设置,可以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故B正确;“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体现平等思想,与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无关,A错误;“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体现民主选举,不是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C错误;“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是说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不是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D错误。‎ ‎10.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A.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运动 C. 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D. 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 “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后期以工人为主力,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故C选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故A选项错误;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作用是主力军的作用,故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没有体现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故D选项说法有误。‎ ‎11.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毛泽东所说的“转折点”是指(  )‎ A. 孟良崮战役胜利 B. 三大战役胜利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渡江战役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时间1947年及“……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具有转折点意义,C正确;孟良崮战役胜利是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针对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而取得的胜利,A与材料无关;三大战役胜利发生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与材料不符,B错误;渡江战役胜利是1949年4月,与材料不符,D错误。‎ ‎12.有学者将新中国的人大制度的变迁粗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54~1957年)第二时期(1957~1978年)第三时期(1978年~)。其中第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开始确立 B. 曲折发展 C. 遭受破坏 D. 恢复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轨迹判断可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故A项正确;第二时期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停滞,故B、C两项符合第二时期,故BC排除;D项符合第三时期,故D排除。‎ ‎13.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革”后我国 A.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严重破坏民主法制,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国家加强法制建设,材料体现了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法制建设,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家政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措施,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是否得到提高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材料没有体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14.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1949一1965)》指出,“中国的威望和影响稳定提高,而且有些时候,中国似乎正以世界新兴独立国家的斗士的面目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A. 积极支持并参加不结盟运动 B. 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影响 C. 实行“一边倒”和“另起炉灶” D.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49一1965) “中国的威望和影响稳定提高,……”可知,1949一1965年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中国支持不结盟运动,但中国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A错误;实行“一边倒”与“中国的威望和影响稳定提高,……”的题意主旨不符,C错误;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是1971年,与材料不符,D错误。‎ ‎15.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两极格局走向解体 C. 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D. 中美分歧已然消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毛泽东说的“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意思是世界形势的改变迫使尼克松改变美国的对外政策,当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势力相对下降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地位,被迫改变外交政策,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故A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仍然占据霸主地位,故C项排除;中美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因此中美之间分歧仍然存在着,故D项错误。‎ ‎16.上海合作组织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然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C. 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D. 政治经济逐渐一体化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是新型国家关系,属于地区结伴不结盟性质,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属于新型的政治组织,不是经济合作,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属于新型的政治组织,不属于军事同盟,故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不涉及政治经济一体化,故D项错误。‎ ‎17.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材料表明雅典政治的特点是 A. 小国寡民 B. 独立自主 C. 分权制衡 D. 直接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 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可知,雅典民主强调直接管理,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雅典政治的直接民主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小国寡民强调的是政治现状,可以理解为国家小、人民少,材料没有体现小国寡民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独立自主指的是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特点,故B选项错误;分权制衡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在民主革命后,由分权制衡学说引申而形成“三权分立”制度,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特点,故C选项错误。‎ ‎18.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确立了不法申诉制度,即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的决议,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这一制度 A. 导致了公民大会的权力被削弱 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 C. 一定程度弥补了直接民主缺陷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体现的是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有利于弥补直接民主的缺陷,C选项符合题意。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权力机构,A选项排除。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维护的是公民自身的权力,B选项排除。三权分立原则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D选项排除。‎ ‎19.公元前3世纪中叶后,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法律——国际法,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这部“国际法”(  )‎ A. 与罗马的扩张相适应 B. 废除了贵族的司法特权 C. 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D.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权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中“国际法”指的是万民法,它的产生是与罗马的扩张、疆域不断扩大相适应的,故选A;罗马法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因此并不会废除贵族的司法特权,排除B;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而材料反映的是万民法,排除C;材料信息“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表明,该法的颁布并不是为了保护罗马公民权益,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国际法”,联系所学万民法的背景和影响分析解答。‎ ‎20.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在司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这说明 A. 罗马法十分完备 B. 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C. 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D. 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C选项符合题意。罗马法十分完备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公法是私法的保障,B选项排除。罗马法是奴隶主专制的工具,不可能维护平民利益,D选项排除。‎ ‎21.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所以选C。其它是错误的。‎ ‎22.183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俄国沙皇长子相爱.英国议会对此不满,要求女王立刻与沙皇长子划清界限,维多利亚女王的恋爱以失败告终。议会对女王婚恋生活的干预表明 A. 英国议会改革迫在眉睫 B. 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 C. 传统的等级观念依然浓厚 D. 议会权力至上原则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1839年……英国议会对此不满,要求女王立刻与沙皇长子划清界限,维多利亚女王的恋爱以失败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国王的婚恋问题会上升到国与国的关系问题,故而议会对国王婚恋生活进行干预。故答案为B项。A项,1832年英国议会已经改革了,排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传统的等级观念十分浓厚,排除;D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 ‎2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这表明,当时美国 A. 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 贯彻分权制衡原则 C. 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 D.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国的联邦制。根据材料内容“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可知,各州的军事和外交权受到国会限制,有利于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建立强大统一的美国,因此材料内容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是美国权力中心,而不是国会,故A选项错误;分权制衡指的是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互牵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故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制度指的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制度,故D选项错误。‎ ‎24.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的“禁穆令”(暂停中东部分国家移民入境)被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予以终止。这反映出美国 A. 司法权制约行政权 B. 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 C. 联邦法院权力大于总统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禁穆令”违背了宪法,所以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并予以终止,体现了美国司法权制约行政权,故A项正确;不能因为司法权制衡行政权而认为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排除B;美国宪法规定三权分立体制,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平等的,排除C;材料的做法遵循分权与制衡机制,排除D。‎ ‎25.有学者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的特殊道路。德国的这条特殊“道路”是指 A. 建立带有专制色彩的代议制 B. 开创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道路 C. 建立中央权力极大的联邦制 D. 实行上院与下院并立的议会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德意志宪法偏离西方,是指所实行的代议制具有专制主义色彩,A正确;德国工业化也是按照发展重工业道路,B错误;联邦制不是“偏离西方”的特殊道路,C错误;两院制也是符合西方道路特点,D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府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作者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一:否定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只表明态度,没有观点不给分)‎ 评述 角度一: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角度二: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 角度三: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角度四: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示例二:赞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 评述 角度一: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角度二: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角度三: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角度四: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要求是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作者观点,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否定作者观点的角度,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经济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方面,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等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加以论述。也可以选择肯定作者观点的角度,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积极方面分析回答。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7.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的诞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怎样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 ‎【答案】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加快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从“民国的诞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加快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2)结合所学可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角度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有:“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 ‎ ‎——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 材料二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答案】(1)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定期召开;拥有相对完备的民主政治机构;抽签选举大多数公职人员。‎ ‎(2)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关于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 ‎【解析】‎ ‎【详解】(1)据材料“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可知,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据材料“雅典公民大约每10天集会一次”可知,公民大会定期召开;据材料“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有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各执政官……”可知,拥有相对完备的民主政治机构;据材料“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可知,抽签选举大多数公职人员。‎ ‎(2)说明:材料的关键词是“妥协”。结合所学可知,在1787年宪法中的妥协可从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关于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等方面回答。‎ ‎29.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宽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故的或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現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編《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目,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暑,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档,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 ‎【答案】(1)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手段腐败,工业革命的开展。‎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群众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成效: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议制发展。‎ ‎ (3)循序渐进,民主政治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現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的信息分别从选举权、选举手段以及工业革命开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可知人民的斗争与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可知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根据材料二“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可知推动代议制发展。‎ ‎(3)本题属于综合探究性试题,依据材料中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和效果从与时俱进以及随着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即可。‎ ‎【点睛】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发展 背景:工业革命深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民主政治。‎ 内容:使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大大增加,被大贵族控制的代表席位相应减少。‎ 意义: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地发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