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知识归纳,精品2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知识归纳,精品2套

历史必修 3 知识体系归纳整理 比较 背景 代表人物和观点 影响 儒学形成 ( 百家争鸣 ) 儒学独尊 ( 罢黜百家 ) 儒学改造 ( 宋明理学 ) 儒学批判 ( 民主启蒙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社会大变革 加强中央集权 和大一统 三教合一 ; 重文轻武 经济 : 政治 : 比较 科技 文学 戏曲 书法 绘画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朝代 科技 文学 文字和书法 绘画 思想 政治 经济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类 先总结必修三第2单元的科技与文化,然后再把第1单元儒家 思想的演变也归纳进去,最后可以连带归纳必修一、二中国古 代史的政治和经济史(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内容。 例题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变法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 三民主义 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器物 制度 思想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深化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思 想 近 代 化 比较 时间和背景 代表人物和派别 主要 内容 实践 活动 结果 评价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社会主义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未付诸实践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1898) 新文化运动 (1915) 辛亥革命 (1911) 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 第四单元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辛亥革命和中华 民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次历史性巨变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三位伟大人物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次理论成果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比较 创立背景 发展历程 主要内容 核心 ( 精髓 ) 影响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毛泽东 思想 邓小平 理论 江泽民 三个代表 第四单元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旧 - 新三民主义 六个发展阶段 五次会议和一次谈话 2000 2001 2002 比较 1949-1956 1956-1976 1976- 背景 科技成就 双百方针 教育发展 重大意义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① 新中国成立 ;② 政府重视和正确决策 ; ③ 奉献精神 迅速发展 严重破坏 , 但有突破性进展 蓬勃发展 春天硕果 遭遇挫折 混乱状态 开基创业 重现春天 蓬勃发展和 迎接挑战 比较 历程 背景 发展概况 代表人物和观点 影响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 起源 文艺复兴 形成和 发展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成熟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七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科学勃兴 进展辉煌 转化生产 科技革命 文艺复兴 思想解放 经典力学、 相对论和量子论 、进化论( 1 、 2 课) 两次工业革命和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 3 、 4 课) 科技历程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进步 ( 物质基础 ) 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 制度保障 ) 文化条件: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主观条件: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实验 前提条件 : ―― 社会发生根本转型 比较 类别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意义 科技 天文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生产 “ 蒸汽时代 ” “ 电气时代 ” “ 信息时代 ” 第七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哥、布、开 伽、牛、爱、普 “ 两施”、拉马克、达 瓦特 (1785) 法、西门子、 格拉姆、爱 40s,60s , 90s , 比较 时间 背景 特点 代表作 古典主义 (文、画、音) 浪漫主义 (文、画、音) 现实主义 (文、画) 印象派 (画、音) 现代主义 (文、画、音) 影视艺术 背景 发展历程 影响 第八单元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七艺术” ) 产生的条件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 社会巨大变化、人类精神需求及商业利益驱动 (技术和物质基础) (发展的动力) 发 展 过 程 形成期 (1895-1927) ( 默片时代 ) 成熟期 (1927-1945) : ( 声音与颜色 ) 发展期 (1945 以后 ) : ( 技术完整和艺术求精 ) 1895 : 诞生 ( 卢米埃尔兄弟 ) 20 世纪初 ,“ 蒙太奇” ( 格里菲斯 ) 无声片 卓别林 苏: 《 战舰波将金号 》 1927 ,进入了有声片时期 1935 , 第一部彩色电影 《 浮华世家 》 技术:宽银幕电影和立体声电影 艺术:多元化 苏:教育性、艺术性 意、德:现实主义 印度:宝莱坞 载歌载舞 美:好莱坞 ( 电影生产基地 ) 中:第四、五代导演与电影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 第八艺术” ) 产生的条件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 社会巨大变化、人类精神需求及商业利益驱动 (技术和物质基础) (发展的动力) 发 展 过 程 基本成型期 (20C20 年代 -1930) 1925 :贝尔德(英)发明了电视机 1928 :发送电视图像 1929 :电视艺术诞生 个别发展期 (20C30-40 年代 ) 英 1930 ,第一部电视剧 1936 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节目 美: 40 年代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大规模普及应用阶段 (1945 后 -) 中:见必修 2 第四单元, 1958 年,天津诞生第一台电视机;北京电视台诞生 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① 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 直接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 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③ 有很强的 娱乐性 和 艺术鉴赏性 ④ 传播资讯功能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⑤ 加快信息传播 ,扩大视野,急剧改变着人类的 生活方式 三、影视艺术的影响 必修三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追寻生命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引擎 向距离挑战       --物理学 --生物学 --三次科技革命 古代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技术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两者关系 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结合导语部分) 分门别类 整体考察 科学实验,科学理论 直观感受,哲学思辨 两相分离 密切结合 1 、时间: 16 世纪 2 、原因: ( 1 )经济上: 资义萌芽 的产生与发展 ( 2 )思想上: 文艺复兴 和 宗教改革 解放思想 3 、古代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区别 必修三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课标要求 】 1 、了解 经典力学 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 、知道 相对论 和 量子论 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第一课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说明:“加勒与海王星”、“斯蒂芬与黑体辐射”、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结合选修四 牛顿和爱因斯坦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 - 322 年)的宇宙观曾经是西方社会主要的思想,他认为每一样东西或生物都具有形式和物质两部分,地上的物质是由土、气、火,水四种元素组成,而天体是以地球为中心,永远不变的。人无法感到地球在动,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他认为,宇宙是由几个同心圆所组成的,最中心的即为地球,依次再为其它星球,每个星球都有灵性,神在最外圆之外,以灵性吸引带动圆球的转动。所以,神是宇宙转动的第一因素。 近代科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天文学革命标志近代科学革命的开始。    1543 年 波兰 科学家 哥白尼 出版了 《 天体运行论 》 ,提出了 日心地动学说 。中世纪欧洲教会一直主张地心说,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哥白尼经过观察实验,认为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是符合事实的科学真理。但是,他受到了教会的迫害。 1543 年他去世前几天,在病床上才看到了刚刚出版的 《 天体运行论 》 。 他去世以后, 伽利略、开普勒、布鲁诺等 捍卫他的科学真理,伽利略坐了牢,布鲁诺被烧死了。科学革命与社会革命一样,也是要抛头颅洒热血的。科学家与革命家一样伟大! 把天文学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就说,近代科学革命开始了。   过了 100 多年,到了公元 1687 年,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出版了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这本巨著,当时的自然哲学就是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 …… 一、近代物理学的支柱(近代经典力学体系) 结合选修四“牛顿” (一)时代背景: (二)经典力学的奠基者: (三)经典力学的建立者: 1 、中世纪 亚里士多德 的学说长期被教会奉为教条。 2 、 近代科学 诞生后,亚里士多德的 力学 不断受到质疑。 伽利略 (1564-1642 ) (意) 1 、成就 1 :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 … 的学说 2 、成就 2 :制造的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的“ 日心说 ” ( 属天文学成就 ) 牛顿 ( 1642-1727 ) (英) 生活的时代环境: ① 经济:资义进一步发展; ② 政治:英资级革命进行中 ③ 思想:文、宗、启蒙运动解放思想 ④ 科学:出现伽利略等科学家 一、近代物理学的支柱(近代经典力学体系) (三)经典力学的建立者:牛顿 1 、内容: 2 、代表作: 3 、意义: ( 1 )运动三定律                       ( 2 )万有引力定律 ① 惯性定律 ② 加速度定律 ③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 伽利略 ← 伽利略 ← 笛卡尔 ← 开普勒 “ 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1687 年牛顿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⑴ 运动三定律构成 近代力学体系 的基础,成为 近代物理学 的支柱。 ⑵ 万有引力定律不仅 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 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也 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得到应用和验证。 ⑶ 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 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 ⑷ 使科学 摆脱神学束缚 ,至 19 世纪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⑸ 成为 启蒙思想的思想武器 (用自然科学方法审视人类社会) 注意理解与记忆的方法 (2010· 山东泰安高三一模 ) “17 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表明自然科学在当时( ) A .已经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B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 .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D .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 2010· 北京朝阳高三统考二)德意志诗人诺瓦利斯( 1772 一 1801 )提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科学的发展又会推动哲学的进步”,他所依据的应是( ) A .牛顿及其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B .达尔文及其 《 物种起源 》 C .赫胥黎及其 《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D .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 A D 二、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发展 结合选修四“爱因斯坦” —— 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为标志 (一)量子论: 1 、诞生标志: 2 、发展: 3 、意义: 1900 普朗克(德) 在 《 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 阐述量子概念。 ( 1 ) 1905 年, 爱因斯坦(德) 利用量子理论解释 光电效应 ,得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 ( 2 )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奥、德物理学家建立量子力学。 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重大变革。 —— (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1921 年,因 光电效应 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7 年广东单科, 25)20 世纪初,物理学本身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A .电的发明和利用 B .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 C .经典力学的发展 D .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应用 “ 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 微观 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指的是 ( ) A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B .相对论的提出 C .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D .量子论的提出 B D 二、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发展 结合选修四“爱因斯坦” —— 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为标志 (一)量子论: (二)相对论: 内容 标志 原理 意义 狭义 相对论 广义 相对论 1905《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 1916 《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 ① 相对性原理 ② 光速不变原理 ③ E=mc 2 ① 否定 牛顿的 绝对时空观 , 发展了 牛顿力学 ,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 ② 揭露物质和能量的 相当性 ,为 原子能的利用 奠定理论基础。 ① 等效原理 ② 广义相对性 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时空扭曲与“穿越” ① 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不仅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而且说明时空的改变与物质运动状态密不可分。 ② 这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③ 相对论与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两大支柱) (2007 海南单科, 19)20 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 ) A .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 .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 .彻底解决了 19 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 .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对于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比较准确的说法是 ( ) A .前者完全否定了后者 B .前者发展和概括了后者 C .后者发展了前者 D .前者融合了后者 B B 【课标要求 】 简述 进化论 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第二课 追寻生命的起源 说明:“千年话题 — 谁创造了万物”和“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一、近代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一)拉马克(法): (二)达尔文(英): (三)赫胥黎(英): 1 、贡献: 2 、意义: 提出生物进化观点,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 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基础。 1 、贡献: 2 、意义: 1859 年 《 物种起源 》 ( 1 )物种不断进化,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 2 )自然界进化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3 )人类起源于古猿。 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打击; 标志生物进化论诞生。 各地的所见所闻,都说明生物是在逐渐进化的。但是,当时达尔文还不能说明引起生物进化的原因。考察归来,达尔文耐心收集资料和证据。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达尔文终于成功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原因,并于 1859 年出版了 《 物种起源 》 这部巨著,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贝格尔号”舰的航行 (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一、近代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一)拉马克(法): (二)达尔文(英): (三)赫胥黎(英): 1 、贡献: 2 、意义: 提出生物进化观点,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 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基础。 1 、贡献: 2 、意义: 1859 年 《 物种起源 》 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使打击;标志生物进化论诞生。 1 、与威尔伯福斯主教的辩论(主题:生命的起源) 2 、 1863 年发表 《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论证人猿同祖,推动进化论传播。 补充: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1 、对生物学: 2 、对思想界: 3 、对社会: “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被引入社会学说,冲击了 封建专制制度与等级制度 ,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存亚洲等地还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如中国的维新运动等。 把遗传与变异、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看作新物种起源的首要条件,是 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 证明了“造物主”即神根本不存在,将“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使人类的思想发生了跃进 。 《 天演论 》 原本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于 1893 年发表的 《 进化论与伦理学 》 。赫胥黎坚定地 维护生物达尔文主义、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 ──“ 伦理学”所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不适用进化竞争规则。因“国难”,严复只翻译了 《 进化论与伦理学 》 的前半部分,断然把后半部分删掉。 从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赫胥黎不主张社会进化论,而严复翻译后会篡改其主张? 进化论传入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近代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一)拉马克(法)                        (二)达尔文(英)                     (三)赫胥黎(英) ① 思想方面:挑战封建神学,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 ② 科学方面: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物界,开创生物科学的新时代 ③ 政治方面: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也产生巨大震动。 影响 B 【课标要求 】 1 、以 蒸汽机 的发明和 电气技术 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 、以 网络技术 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四课 人类文明的引擎和向“距离”挑战 说明: 1 、“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一目和“纽可门蒸汽机”、“富尔顿与汽船” 、“史蒂芬孙与火车” 、“莫兹利与车床”、“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诺贝尔与诺贝尔奖”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 、“立体交通的诞生”、“穿越大洋的电波”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三、三次科技革命 结合必修二专题五(三、四)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18C 下半叶- 19C 中期 )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时代 (19C 下半叶 — 20C 初 )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信息时代 ( 二战后 — ? ) 1 、棉纺织业 2 、蒸汽动力 3 、交通运输 4 、机械加工和制造业 1 、电力      2 、内燃机 3 、通讯事业    4 、化学工业的建立 1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 2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B B 总结: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条件 (1) 政治前提 : 英国在 17C 确立资级统治 (2) 劳动力: 圈地运动 (3) 资本 : 圈地运动、殖民掠夺、海外贸易、贩卖黑奴 (4) 技术 : 工场手工业 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 (5) 市场 : 国内 ( 圈地运动 ) 、国际 ( 殖民扩张、海外贸易 ) (1) 政治: 19C 下半叶资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各国政局相对稳定 (2) 劳动力: 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 (3) 资本: 工业革命积累的资金 (4) 技术: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5) 市场: 国内市场统一和资本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⑴ 政治: 资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⑵ 先决条件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⑶ 必要手段 -科技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 推动力 -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总结: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时间 18C60 年代 19C70 年代 20C 四五十年代 标志 主要成就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1) 原子能技术 : 1945 年 , 美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2) 电子计算机 : 1946 年 诞生于美国 (3) 航天技术 : 1957 年 ,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 天 ;1969 年 , 美国“阿波 罗 11 号”登月 (4) 遗传工程 : 1997 年英 国克隆羊成功 ;2000 年 美、日、法、德、英、 中公布人类基因组草图 ⑴ 棉纺织 : 珍妮纺纱机等   ⑵ 动力 : 瓦特改良蒸汽机 ⑶ 交通运输 : 富尔顿 . 轮船;史蒂芬孙 . 蒸汽机车   ⑷ 其他 :美国(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轧棉机、)、工厂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⑴ 电力的广泛应用 :西门子-发电机、电灯、电车 ⑵ 内燃机(动力)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莱特兄弟); ⑶ 电讯事业的发展 :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⑷ 化学工业的建立 (诺贝尔的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等) 特 点 总结: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 首先发生在 英国 , 后扩展 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2. 开始于 轻工业(棉纺织)部门 3. 发明机器者大多是 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3. 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4. 进入蒸汽时代 1 、科学与技术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2 、多国同时进行 , 速度快、范围广 3 、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俄日德)      4 、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和能源等部门 5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 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影 响 总结: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 、技术革命 2 、社会变革 3 、对世界 提高生产力,英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成为 世界工厂 ① 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工厂          ② 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变化:  ③ 社会(阶级)结构变化:        ④ 经济主导思想变化:           ⑤ 文化思想领域变化:           ⑥ 环境方面: ( 1 )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与成熟 ( 2 )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①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 确立资级对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 、技术革命: 2 、社会变革                       3 、对世界 促进生产力提高 ① 产生 垄断组织 ,主要资义国家向帝义过渡 ② 产业结构变化: 重工业占主导 ③ 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出现 ④ 社义运动发展, 列宁主义诞生 ( 1 )列强掀起 瓜分世界 的狂潮,世界连接为一体( 资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              ( 2 )英国“世界工厂”动摇 1 推动了 生产力 发展 2 促进了 社会经济结构 和 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3 推动了 国际经济格局 的调整 : 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之间的关系 侵略方式取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程度 促使新兴资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 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方式上: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政治上:为建立投资场所提供便利,瓜分世界成为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义国家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不再表现为军事侵略等明显手段 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 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70 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 20C40/50 年代) 中国所处历史时期 中国未得到发展原因 对中国的影响 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对世界文明演进的主潮流一无所知 ( 经政思文外等因 ) ① 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 “双半”社会 ②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 学习西方 以强国 ③ 卷入资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瓦解,近代工业产生 康乾盛世 清朝封建统治 ① 政府腐朽;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并且很快失败; ② 列强侵略加剧 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① 瓜分狂潮,完全沦为“双半”社会    ② 民族资义发展   ③ 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联系一: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C40/50 年代) 中国所处历史时期 中国未得到充分发展原因 对中国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初期 ① 第三次科技革命刚开始时,处于半殖半封社会,列强长期侵略和旧中国统治阶级腐朽无能。 ② 建国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 ③ 受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影响,“左”倾思想泛滥,后又发生“文革”,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经常受到冲击,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好机会。 如 ① 中国进行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中国 的工业体系;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力量并发射了人造卫星 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重视:邓小平“两个尊重”; 1978 年“科技是生产力” ③ 吸收先进科技,成果显著 抓住一半机遇 联系:三次工业革命对能源和利用和环境的影响 能源 对环境影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煤炭和蒸汽 空气和水等开始受到工业污染 电力和石油 对环境的破坏更大: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大气和水洗染加重、气候恶化等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继续利用电力和石油,并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核能、太阳能等 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 物理学 生物学: 经典 力学 量子论: 相对论: 进化论 现代: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近代: 奠基: 建立: 伽利略 [ 意 ] 普朗克 [ 德 ] 爱因斯坦 [ 德 ] 拉马克 [ 法 ] 达尔文 [ 英 ] 提出: 确立: 发展: 三次 科技 革命 “ 蒸汽时代”: “ 电气时代” “ 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巴本 [ 法 ] 、 瓦特 [ 英 ] 格拉姆 [ 比 ] 西门子 [ 德 ] 理论基础: 法拉第 [ 英 ] 科学家: 爱迪生 [ 美 ] 宏观 微观 打破绝对时空观 牛顿 [ 英 ] 赫胥黎 [ 英 ] 物种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猿同祖 纽可门 [ 英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