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2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23张)

2020 届高考 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篇 高频考点: 1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 2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 3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4 、近现代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5 、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知识梳理:   基础巩固: 1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1 )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 ( 2 )表现:“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 ( 3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洋务运动( 19 世纪 60-90 年代) ( 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 2 )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 3 )代表:中央 — 恭亲王奕沂;地方 —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 ( 4 )内容: ①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代表: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代表: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从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10 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 5 )结果: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 6 )评价: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1 、诞生 ( 1 )背景: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 2 )时间: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 3 )表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 4 )评价: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2 、初步发展( 19 世纪末) ( 1 )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 2 )表现: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 3 )意义: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短暂的春天 ( 1 )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2 )表现: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 3 )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 、曲折的发展 ( 1 )“黄金时代”: 1927 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27 ~ 1936 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2 )抗战时期日益萎缩: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 3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打击,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 背景 主 要 表 现 衣 食 住 习俗 交通 通讯 传媒 鸦片 战争 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洋布 洋装 西式 饮食 花园洋楼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 上海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汽车进入中国;冯如制造飞机。 第一个电报机房;第一条有线电报线;第一部电话 宣传变法与革命思想的报刊;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辛亥 革命 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山装 断发易服;婚姻自由、文明简约;社交礼仪;改革历法。 宣传新文化的报刊。 新中国 成立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衣着朴素,色彩与款式单一 食物简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城市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长春汽车制造厂;宝成、兰新铁路。 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党报党刊;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改革 开放 以后 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的决策,努力改善国计民生。 色彩缤纷,款式多样 解决了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京九铁路、青藏铁路;全国铁路提速 传媒方式多样化;党报党刊;专业报刊;电视逐渐普及;接入互联网。 专题要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 19 世妃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在帝国主义售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后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发展速度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交通飞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辰,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 ●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周。 ●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考点模拟 :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由题干材料中“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等信息可知, D 项正确。 A 项只是自然经济瓦解的部分征象 ;B 、 C 两项并未受到外来势力冲击 。 1 、在 20 世纪 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 , 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 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D 2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 ) A .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题考查的洋务运动的历史。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根据材料“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 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 故 C 项正确 ; 洋务官员“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并不落后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无法体现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也不是论述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或必然性问题 , 故 D 项错误。 C 3 、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启动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中国早期近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部分区域的近代化。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 ) A. 晚清政府限制私人投资工商企业 B. 早期近代企业多由地方要员兴办 C. 通商口岸地区小农经济最早解体 D. 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可知指的是洋务运动。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故 A 项错误 ; 由材料“部分区域的现代化”并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 , 早期近代企业多由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举办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而非自然经济的解体 , 故 C 项错误 ;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 , 故 D 项错误。 B 4 、下图为 1912-1920 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 ( 海关两 ) 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 A.“ 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 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 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 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C 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由所学可知 ,“ 一战”期间 , 列强的商品撤出中国市场 , 为中国本土工业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 但从材料看 , 一战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口也较为困难 , 实际上又制约了本土工业的扩张 , 故 C 项解读正确 ;“ 一战”后中国机械净进口值快速上升 , 机械设备进口 1 / 6 利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 将会减少中国对西方普通工业产品的依赖 ,A 项说法中“西方工业品”说法模糊 , 表达不准确 ; 中国半殖民化指中国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奴役 , 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 而 1912-1920 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从整体上呈上涨趋势 , 意味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 故 B 项不正确 ;;1912-1914 年中国的机械净进口值呈上升趋势 , 可知辛亥革命后新政权的建立刺激了工业投资的热潮 , 故 D 项错误。 5 、 1914 年 1 月 , 袁世凯政府颁布 《 公司保息条例 》, 对于棉丝业、制铁业、制糖业等资本在 20 万元以土的新设企业 , 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的三年内 , 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 5 厘或 6 厘。这一做法( ) A. 打击了中小工商企业 B. 鼓励了私人投资实业 C. 扩张了官僚资本势力 D. 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 公司保息条例 》 的颁布有助于保证新设企业的收益,这一做法有利于鼓励私人投资实业,而不是打击了中小工商企业,故排除 A 项,故选 B 项;官僚资本势力出现于 20 年代后期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 C 项;该条例是保证新设企业的收益,而不是减轻其税收负担,故排除 D 项。 B 6 、据资料记载 , 美国大萧条发生后 , 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 , 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 , 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 3400.9 万元 , 增长 74.3%, 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 ) A. 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国民政府 " 经济建设运动 " D. 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民国二十五年时 , 清政府已经灭亡 , 故 A 项错误 ; 一战时间为 1914—1918 年 , 与材料时间不符 , 故 B 项错误 ;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推动无锡工商业发展 , 故 C 项正确 ; 局部抗战期间英美实行绥靖政策 , 且经济的援助的力度也不可能如此之大 , 故 D 项错误。 C 7 、据统计 , 整个抗战期间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共向四川运送了 150 万人 ,100 万吨货物。该公司有 116 人献出了生命、 61 人伤残 ,16 艘船被炸残炸沉。这反映了 ( ) A. 抗战开始后工业布局相对合理 B. 国民政府动用所有资源抗战 C. 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企业家的强烈实业救国精神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全面抗战爆发后 , 国民政府内迁为持久抗战作准备 , 民族危机之下 , 民生公司的壮举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情怀 , 故 D 项符合题意。 A 项 , 题干未提及工业布局 , 故排除。 B 项 , 民生公司的奉献非政府行为 , 未体现国民政府动用所有资源抗战 , 故排除。 C 项 , 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企业对抗战的无私奉献 , 未提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 故排除。 D 8 、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 , 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 , 又有“钢琴曲”“白纱” , 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 , 故 B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 , 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 A 、 C; 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体现的是政府的引导,并非主导, D 错误。 B 9 、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 A .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B .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C .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 D .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材料说明 , 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发展 , 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 ,D 项正确。 A 项“主要原因”说法错误 ;B 项 “决定性”说法错误 ; 交通近代化本来就是向机械动力方向演进 , 但材料仅涉及人们对铁路的态度转变 ,C 项错误 。 D 10 、 20 世纪 20 年代 , 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 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 , 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 : 1; 而在北京和天津 , 这一比例高达 5 : 1 甚至 6: 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 ,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 .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故 A , B , D 项与材料不符。由题干中“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 : 1 甚至 6 : 1 ”可知,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阻碍了中国电影的放映和流通,故 C 项正确。 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