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名师联盟(新教材)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名师联盟(新教材)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新教材高一第二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 历 史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2.下图是英军随军画师绘的《1860年中国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 A.俄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3.如下为1820—1879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的情况表,此表反映出这一地区在鸦片战争以后 时期 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1820—1849 年 ‎29‎ ‎29‎ ‎0‎ ‎1850—1879 年 ‎72‎ ‎15‎ ‎49‎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宗法社会遭到破坏 ‎ C.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下图漫画是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的插图。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A.作者希望再现火烧圆明园的场景 B.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前的战况 C.作者对侵略者的暴行有所反思 D.英国军人的上述罪行当时由英国驻华公使审判 ‎5.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6.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贵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以下近代企业体现李鸿章这一思想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 ‎ B.江南制造总局 ‎ C.福州船政局 ‎ D.安庆内军械所 ‎ ‎7.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8.—位俄国记者记述了 ‎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 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抗击法军 ‎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0.戊戌政变后不久,唐才常东渡日本,与康有为洽谈起兵勤王。1899年7月,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领海外140余分会。1900年,保皇会在澳门设立总局,康有为拟定“以全力取桂、袭湘、攻鄂而直捣京师焉”。以上史实说明 A.当时国内革命形势渐次高涨 B.清王朝统治危机加剧 C.康有为重视革命力量的联合 D.海外与大陆联系紧密 ‎11.1911年出笼的“皇族内阁”,激怒了所有被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用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话叫做“参与爆炸”。士绅们痛恨满人王朝,但绝对排斥革命。忽然间, 只要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煽风。可见,“立宪”骗局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是 A.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生纯系立宪失败后的历史偶然 C.社会各界的失望与觉悟使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D.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没有防止辛亥革命的发生 ‎12.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提出:“现在民国大局已定,亟当振兴实业,改良商货,方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辞去临时大总统后,1912年4月,他在上海演讲时再次指出:“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这表明孙中山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D.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 ‎13.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C.农民阶级急需进行思想启蒙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14.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15.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并坐讨论。蔡元培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16.据统计,1912年一年内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多个,遍及全国22个省区。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 强国家”为宗旨。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 ‎ B.实业救国潮流 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D.辛亥革命的影响 ‎17.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A.引进西方学说 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C.倡导文学革命 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 ‎18.1922年1月,中共中央创刊的《先驱》在《发刊词》中写道:“我们要知道那种不就客观的实际情形研究,而徒凭个人主观的思想改造社会的人,他们的罪恶在实际上与反动保守派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我们可以原谅他们的心迹)。”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 B.已正确地认到中国的社会性质 C.已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 D.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19.“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苏联人,1923年苏联政府派遣他任中国国民党的首席政治顾问)’……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这段论述可用于解释 A.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必要性 B.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源 D.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20.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2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22.“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A.促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 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战略方针的重大转折 D.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23.遵义会议上,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思想角度看,该会议的重要贡献在于 A.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C.结束了“左”倾思想在党内的影响 D.事实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4.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 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 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表明 A.历史记述不可避免夸大其同 B.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C.亲历者的记述最为史家看重 D.谦虚谨慎是史学家必备品质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民主的历史,解读以下四段材料 ,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中国对中国的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反对政府的政策。‎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士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四 进行了近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辩解,李鸿章还是遭到辞职,贬谪,还被削去了象征皇帝特殊恩宠的黄马褂;‎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4)根据材料四及其所学知识,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就胜负已定”?‎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 ‎ 1927年,他(毛泽东)对大革命危机时期的形势洞察秋毫,在八七会议上就指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在8月湖南省委研究秋收起义计划时毛泽东坚决主张举共产党的旗帜,“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则应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于是湖南省委制定的行动纲领上就明确提出,鉴于国民党已经成为压迫、屠杀民众的工具,这次暴动不再用国民党的名义来号召工农群众参加起义。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摘编自岑中柱《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打出不同旗帜之原因初探》‎ 材料二 八七会议确定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的新方针。会后,武装起义在全国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据统计,仅在三个月内,爆发的秋收起义就有22次,但唯独湘赣边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结局,“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爱国、杨桂香等《试论秋收起义的意义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意义。(6分)‎ ‎(2)材料二中“胜利结局”指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能够取得此“胜利结局”的主要原因。(1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列为关于张謇的四幅图像资料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张謇所办企业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评论张謇“实业救国”主张。(8分)‎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新教材高一第二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 历 史答 案 第Ⅰ卷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摆脱危机”“最初觉醒”。根据“摆脱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时中国还没有“民族危机”,排餘A项。根据“最初觉醒”排除C,D两项。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故正确答案为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860年和所学知识,1859年,英法联军因不满意《天津条约》的某些内容提出“换约”被拒绝后,发起战争,这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大烧圆明园,图中除了英国外还有法国,故选C。‎ ‎3.【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种田的人数减少而从事做工或经营小商业的人数增加,这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典型表现,A项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1845年出版的书籍描写的应该是鸦片时期的情景,火烧圆明园发生于1860年,A项错误;鸦片战争英军占领广州是战争初期的情况,《南京条约》签订时,英军驻扎在长江下游一带,B项错误;掠夺普通民众的财产是一种非法行为,说明作者对此并不认同,C项正确;英国派遣驻华公使是《天津条约》的内容,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贫民渴望的是得到土地,而《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没有实施是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6.【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 中国贫穷的根源在于没有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所以办洋务运动的重心应该转移,发展工业求富之意。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故答案选择A项。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所创办的军事工业,故B、C、D项不正确。‎ ‎7.【答案】A ‎【解析】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00年6月2日天津大车站”等可知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9.【答案】A ‎【解析】解析: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B项“革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没有“高涨”,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排除。‎ ‎10.【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等人在国外组织领导保皇会,策划国内勤王起义,这说明国内外联系紧密,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国内的革命势力,A项错误,康有为等人策划保皇运动,只是反对慈禧,拥护光绪,不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康有为重视革命力量的联合,C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激怒了所有攱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和“只要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煽风”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失望与觉悟使革命时机日趋成熟,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1912年2月,清王朝统治结束,帝制结束,排除A项;由“亟当振兴实业,改良商货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可知,孙中山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故选B项;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排除C项;D项题干没有体现。‎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 ‎ 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中“则皆瞠目而不解”的信息完全相反。故B项错误;C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材料中“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则皆瞠目而不解”说明辛亥革命后实施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非常薄弱,故D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A项材料中无从体现, 排除;B项表述曲解了题意,排除;C项表述与题目中“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相符, 故C项正确;D项中“旨在”是错误的,排除。‎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不难得出B为正确答案。‎ ‎16.【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1912年”“振兴实业”“富强国家”“发展民族之经济”可知,辛亥革命后,受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 现,故B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具有片面性,甚至将一些优秀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题干就是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这一弊端作出的评述。‎ ‎18.【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故答案为A项。此 时中共还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遵义会议表明中共已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排除C 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找到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时空观念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可知时间是 1927年,故此段论述可用于解释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B正确。 ‎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变化。中共“一大”提出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但与中国革命实际并不相符,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中共“二大”提出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符的纲领,故A项正确;这种飞跃主要是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并非单纯的理论理解,故B项错误;此时尚未建立联合战线,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标志着共产党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故D项错误。 ‎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与民族工业发展相关,故A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政策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流是实办实业,故B项错误;C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得不出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故D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革命根据地主要是江 西、福建和广东三省,是中央红军的所在地,而材料中说到“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说明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已丢失,故可排除A项;依据材料中的“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 贵川地区”这一信息可知,红军长征已到云贵地区,这说明了 长征早已开始,故可排除B项;依据材料中的“当前的中心问 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这一信息可知,红 军长征途中有军事战略方针的重大转折,故选C项;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是失败的,故可排除 D项。‎ ‎23.【答案】D ‎【解析】根据设问方向“思想角度分析材料信息,从思想上来看,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 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故D项正确;A项是在20世纪20年代,排除;B项与设问不符:当时“左”倾错误的影响并没有在党内结束,故C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梁启超的思想考查史料实证。“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说明梁启超认为《戊戌政变记》含有个人的情感成分,不能完全作为信史使用,在使用史料前要先辨析真伪,B正确,A中“夸大其词”表述不当,C中“最为史家看重”不符合题干主旨,史学家的必备品质不是谦虚谨慎,三项均排除。‎ 第II卷 ‎25.(22分)‎ ‎【答案】‎ ‎(1)原因: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3分)‎ ‎(2)观点:造成战争的原因中国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4分)‎ ‎(3)真实含义: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3分)‎ 真实目的: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2分)‎ ‎(4)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10分)‎ ‎【解析】‎ ‎(1)原因:依据材料一中“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信息可知,“反对派”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2)观点:依据材料二中“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等信息可知,莫克·维卡认为造成战争的原因中国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3)含义: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可知,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真实目的:依据材料中“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信息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4)依据材料四中“他辩解说,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自然无法取胜。”等信息从中日两国的政治情况、综合国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等方面分析说明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就胜负已定”的原因。‎ ‎26.(16分)‎ ‎【答案】‎ ‎(1)意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决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的主张;有利于得到广大工农阶级的支持。‎ ‎(2)胜利结局: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原因:毛泽东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解析】‎ ‎(1)意义:据材料一,由“鉴于国民党已经成为压迫、屠杀民众的工具,这次暴动不再用国民党的名义来号召工农群众参加起义”可知,秋收起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决心;由“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旗子”可知,秋收起义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的主张;由“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可知,秋收起义有利于得到广大工农阶级的支持。‎ ‎(2)胜利结局:据材料二“八七会议确定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的新方针”及“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可知,“胜利结局指的是中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原因: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27.(14分)‎ ‎【答案】‎ ‎(1)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以纺织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按近代经营管理方式运作等。‎ ‎(2)评论:张謇的主张其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他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张謇的事业一度很成功,企业有一定的发展;一战结束后,封建军阀混战不休,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落,“实业救国”失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解析】‎ ‎(1)图2反映了使用机器,即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图3反映了除了纺织业外还有其他行业,即以纺织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图4反映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即按近代经营管理方式运作等。‎ ‎(2)评论:从实业救国的目的来认识其意义,并从张謇“实业救国”的实践之路得出认识。可从实业救国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说明其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可从“实业救国”实践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说明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