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4月线上模拟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4月线上模拟试题(解析版)

滕州一中高三4月线上模拟考试(08)‎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如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藏的五祀卫鼎。鼎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案件。此青铜器的铭文 A. 需被文献记载印证才能确定其证史价值 B. 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较为可信的史料 C. 作为实物史料不可能包含记录者主观认识 D. 作为历史叙述都是对当时历史事实的准确客观呈现 ‎【答案】B ‎【解析】‎ 五祀卫鼎是出土文物,史料划分上属于一手史料,因此其内壁铭文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较为可信的史料,B正确;文献记载的史料价值不如出土文物,排除A;铭文带有主观色彩,排除C;青铜器本身不属于历史叙述,排除D。‎ ‎2.孔子主张“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墨子主张“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商鞅主张“任其力不任其德”,“程能而授事”。这些主张 A. 说明尚贤得到诸侯国认可 B. 体现新兴地主阶级选才标准 C. 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官职 D. 表明百家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答案】C ‎【解析】‎ 孔子、墨子和商鞅都主张根据选贤任能,这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官职,C正确;三人的主张不代表诸侯主张,排除A;孔子的奴隶主贵族代表,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3.战国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的优势,下令全国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北魏孝文帝下令全国“禁胡服”。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 A. 易服目的是营造改革氛围 B. 客观上推动民族文化认同 C. 出发点在于实现民族交融 D. 有力推动了国家统一进程 ‎【答案】B ‎【解析】‎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及孝文帝汉化改革都在客观上推动民族文化认同,B正确;易服目的和出发点是巩固统治,排除A、C;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是为了维护北部边疆,孝文帝改革激化了矛盾,引起兵变,因此D排除。‎ ‎4.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 A. 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 C. 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 D. 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反秦过程中六国旧贵族再次打出故国名称,说明当时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正确;材料描述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排除B;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 ‎5.1075年,北宋政府把对酒务原有的“买扑”法(承包商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替代为“实时授状”法(在政府指定期限内,将愿出的价钱写于状内,封口上交,政府售与出价高者)。这一变化 A. 体现了商品经济繁荣 B. 表明政府严格掌握商业征税权 C. 弱化了重农抑商思想 D. 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答案】D ‎【解析】‎ ‎“实时授状”法关注的是出价高者,这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因此D正确;材料主旨是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对专卖制度承买方式的改变,不能直接体现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政府的专卖权,而非征税权力,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 ‎6.下表所示为南宋前期绍兴府部分地区每年征购盐额情况 地区 会稽县曹娥 会稽县三界 余姚县石堰 山阴县钱清 盐额(石)‎ ‎16586‎ ‎29323‎ ‎64376‎ ‎6635‎ 由此可推知,当时 A. 煮盐业技术高超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商品经济占主导 D. 特色的手工业市镇兴起 ‎【答案】D ‎【解析】‎ 绍兴下辖县征收盐额数量较大,可见这些地方盐业发达,选项D正确;材料未体现煮盐技术,排除A;盐业属于手工业,排除B;古代农业占据主导,排除C。‎ ‎7.自明朝隆庆年间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高达六七万比索以上,约合四千多万库平两,极大地改变了明初以来白银短缺的状况。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B. 手工业品在海外深受欢迎 C. 已由农业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 D. 白银货币化体系已经建立 ‎【答案】B ‎【解析】‎ 西方用白银购买中国手工业品,因此大量白银流入中国,B正确;西欧新航路开辟最大受益者,排除A;C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中国依然是农业国,排除;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8.19世纪50年代,咸丰帝不得已采取依靠地方的做法:下令各省兴办团练,允许地方征收厘金、办理捐输以补军费不足。上述做法直接导致了 A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B.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政局变动和学生解读信息 能力以及历史解释素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50年代,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八旗兵和绿营兵不堪一击,咸丰帝被迫倚重汉族官僚,导致地方拥有军事和财政大权,使得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A项错误;地方势力发展,并不意味着其能与朝廷分庭抗礼,B项错误;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发生在武昌起义之后,十几个省脱离清朝统治而独立,C项错误。‎ ‎9.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野心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但在该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袁世凯被迫实行民主政治 B. 袁世凯为其专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 C. 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 D. 启蒙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不敢删除《中华民国约法》中“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袁世凯实行独裁和专制,并未实行民主政治;B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不能做为其专制统治的历史依据;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 B. 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C. 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 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看待,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不能说明日趋理性,排除A;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主导这一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排除D。‎ ‎11.‎ ‎1980年,步鑫生接任濒临破产的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采取“联产计酬制”的做法,按照完成定额好坏对工人进行考核,实行实超实奖,实欠实赔,超产得奖不封顶,欠产扣赔不保底,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他这一做法 A. 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 B. 引入市场化管理冲击了企业僵化的局面 C. 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 D. 旨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B ‎【解析】‎ 改革开放初期,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在海盐衬衫总厂进行企业改革,创品牌、闯路子,努力搞活经营,严格内部管理,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B项符合题意;步鑫生采取“联产计酬制”的做法,是借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A项不符合题意;《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通过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的目标,D项不符合题意。‎ ‎12.在希波战争中,雅典海军的创始人塞米托克利率军打退了波斯军队的进攻,保卫了雅典的安全;他凯旋后,却被雅典公民投票确定为放逐对象,只好流浪他乡。这表明,当时雅典 A. 政治生活缺乏合法程序 B. 注重以制度防范僭主政治 C. 民众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D. 贵族的特权受到严格限制 ‎【答案】B ‎【解析】‎ 塞米托克利功勋卓著,结果被公民投票流放,由此可见当时雅典注重以制度防范僭主政治,B正确;流放罪名是通过合法程序确定的,排除A;希波战争海战中,雅典获胜,由此可知C表述错误,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13.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中的一些情节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下表是小说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地点 故事情节 陈尔斯通(南方农业小镇)‎ 马格丽特与表妹伊迪丝一直在谈着结婚的仪式和礼服,还谈到使一架钢琴的琴音调整是多么困难,以及伊迪丝婚后到苏格兰旅行时应该带些什么衣服 米尔顿(北方工业城市)‎ 马格丽特在为家里寻找佣人时发现,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 A. 妇女外出活动增多 B. 女性工作权利获得保障 C. 传统社会观念变革 D. 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和“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革,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说明妇女外出活动增多,排除A项;材料中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到工厂工作也不愿做佣人,说明工业革命给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不能得出女性工作权利得到保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矛盾激化不能反映,排除D项。‎ ‎14.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拒不承认二战后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加速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一政策的变化表明,联邦德国( )‎ A 改变了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B. 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 努力推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扩 D. 推行独立外交以此提高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 勃兰特总理推行的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反映出联邦德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故答案为D项;联邦德国外交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没有改变,排除A项;推进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是当时联邦德国要处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北约东扩是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行为,排除C项。‎ ‎15.1963年,美国公民米兰达因罪被州法院判刑,当事律师以“执法部门在讯问嫌疑人之前,未告知嫌疑人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违背宪法第五修正案为由,上诉至联邦法院。1966年联邦法院认定米兰达供词无效,推翻了州法院判决,并责令重审。该案例说明美国 A. 司法体制僵化法官墨守成规 B.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C. 联邦法院对宪法拥有解释权 D.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答案】C ‎【解析】‎ 因米兰达未被告知嫌疑人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执法部门这一行为违背了宪法规定,因此联邦法院推翻了州法院的判决,由此可见联邦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对宪法有解释权,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审判结果取决于证据是否充分而非对法律的解释,排除B;米兰达案例体现了审判注重程序,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利益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对此,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宣布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台湾税收要全部留作抗日之用。一批台湾爱国官绅也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骑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摘编自李艾丽《从反割台斗争看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材料二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 斯大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处在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解放战争。”‎ ‎——摘编自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特点及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背景和意义。‎ ‎【答案】(1)特点:官民结合;形式多样;坚持不懈。‎ 时代精神:反帝爱国;祖国认同;不惧强敌、不畏艰难、顽强抗争。‎ ‎(2)背景: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向莫斯科进攻,莫斯科保卫战开始。‎ 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苏联反法西斯侵略的决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 ‎(1)特点:反割台斗争爱国官绅和民众结合,体现了官民结合特点;反割台斗争既有军事斗争,也有官绅上书,还有集会抗议,可见形式多样;从斗争的时间和态势来看,体现了这一斗争具有坚持不懈特征。‎ 时代精神:开放性试题,从反帝爱国、祖国认同、英勇不屈、顽强抗争等角度回答即可。 (2)背景:根据材料“‎1941年11月7日”可知,红场阅兵时,德军已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根据二战进程可知,红场阅兵时,正是德军向莫斯科进攻,莫斯科保卫战开始。‎ 意义:根据演讲内容和莫斯科保卫战结果可知,阅兵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根据材料“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 你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解放战争”可知,阅兵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苏联反法西斯侵略的决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行动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为调;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租庸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徭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答案】(1)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 作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弊端: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 原因:封建专制,阶级压迫严重;决策随意,缺乏民主监督;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搜刮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收入。‎ ‎【解析】‎ ‎(1)新变化:根据材料“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可知,税收变化主要体现为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 作用:根据材料“,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中可征收货币,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弊端:根据材料“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可知,主要弊端是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 原因:从政治角度看,古代中国是封建专制,阶级压迫严重;从政治决策角度看,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决策随意,缺乏民主监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正是封建社会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搜刮百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之所以不断加增税收,原因就在于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收入。‎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察觉到列强强国的秘诀在于教育。咸丰十年,冯桂芬提出采西学,设学馆。清政府基于对西方艺学的需求,陆续开办军事技术以及专门实用学堂。甲午战后,西学课程增添了政治、伦理等科目。面对学堂内部中西学之争,京师大学堂明文规定经学是各学根本。1907年,学部奏准《修改各学堂考试章程》,明确各学堂必须考试经史课目,原来未设经史课目的学堂,也必须加试经学一题、中国史学一题。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二 ‎ ‎ 1952年国家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开始有目的的设置专业。在“以俄为师”的引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以苏联等高等学校制度为参考系,取消大学中的院一级,进而设置具体的专业系科,包括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到1953年初,全国各大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中占绝对优势,共107种。师范、文科、理科、农科、财经等相对均等,数量集中在15—21种之间,但政法专业相对较少,只有2种。‎ ‎——摘编自张全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及其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特点: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与民族救亡相结合;政府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2)背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相关人才;中苏关系友好。‎ 影响: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路进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格局,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咸丰十年,冯桂芬提出采西学,设学馆”“ 甲午战后,西学课程增添了政治、伦理等科目”可知,清末教育呈现向西方学习特征;根据材料“清政府基于对西方艺学的需求,陆续开办军事技术以及专门实用学堂。甲午战后,西学课程增添了政治、伦理等科目”可知,清末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向西方学习与近代列强侵华密切相关,由此可知,教育与民族救亡相结合;根据材料“面对学堂内部中西学之争,京师大学堂明文规定经学是各学根本”可知,政府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2)背景:根据材料“到1953年初,全国各大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中占绝对优势”可知,新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相关人才;根据材料“在‘以俄为师’的引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以苏联等高等学校制度为参考系”可知,中苏关系友好。‎ 影响:院系调整重在工科,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路进行;根据材料“中国高等教育以苏联等高等学校制度为参考系,取消大学中的院一级,进而设置具体的专业系科,包括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可知,这次调增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格局,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院系调整中理工轻人文,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步入阳光。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理念。‎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极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而且能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一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和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材料中关于启蒙运动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我同意材料中启蒙时代使人类从黑暗进入阳光的观点。‎ 启蒙运动前,西欧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没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文化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发展缓慢。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猛烈抨击旧制度,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对未来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一系列原则构想,如政治上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一系列原则,经济上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涉的重商主义政策,宗教上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这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还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启蒙时代使人类从黑暗进入阳光的观点是正确的。‎ ‎【解析】‎ 评析:根据材料“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步入阳光”以及题干主旨可知,材料中提出了启蒙时代使人类从黑暗进入阳光的观点。首先表明对此观点的立场,如赞成这一观点。在评析过程中,结合材料信息,对启蒙运动前后的社会转变进行对照,尤其侧重启蒙运动在政治、经济、思想以及世界等方面的影响,如猛烈抨击旧制度,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对未来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一系列原则构想,如政治上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一系列原则,经济上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涉的重商主义政策,宗教上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这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还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回归论点,得出材料中启蒙时代使人类从黑暗进入阳光的观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