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承德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人:吴鹏超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2题,计63分)‎ ‎1.“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 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春秋战国中国农业使用铁犁牛耕,确立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时间一直没能改变,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D符合题意。A材料没有涉及;B不是材料的主旨;C反映的是表面现象。‎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名师点睛】分析小农经济的弊端。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①以家庭为单位反映了分散性。②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③生产规模狭小,简单的性别分工有一定的落后性。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2.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 省份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 州县集市的密集度北方超过南方 B. 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农村集市数目增长很快,这一现象说明在这一时期农村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ABC三项在表中无从体现,应该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农村商业的发展 ‎3.《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A. 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 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 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可以看出通商口岸 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租借中外国列强享有治权,是中国境内的“国中之国”。故选B。A项明显错误,清政府是被迫开放的,是在不平等条约中决定的;C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 ‎4.下图为南通大生纱厂在1899年到1930年间与外商占南通地区产量比例的变化示意图表。下列对其评述正确的是 A. 大生纱厂有效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入侵 B. 民族资本主义主导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列强经济侵略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D. 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所示时间为1899年到1930年,其中大生纱厂比重超过海外纱厂的时间发生在1912至192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期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当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逐渐萎缩,因此C项正确。从材料数据可知,1899年、1905年、1930年南通外商纱厂的产量高于大生纱厂,因此A项说法错误,排除。近代化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无法从材料得知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排除B选项。D选项说法错误,且材料未体现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排除。‎ ‎5.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A. 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B. 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 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 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叙述的是粮食的购销政策,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属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A错误;1953年的中国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B错误;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指由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意味着农民的粮食通过政府渠道进行统一收购,不能面向市场出卖,因此不与市场发生联系,故C正确;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名师点睛】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6.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个体户、下海商人因此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突出反映了 A.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B. 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D. 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使商品买卖更加自由,这体现了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体制改革 ‎7.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主要说明 A. 当时的交通规则规定靠左通行 B. 当时的上海还没有出现汽车 C. 当时的上海已经产生近代交通规则 D. 当时的上海由公共租界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上海的交通规则近代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上海没有汽车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8.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 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 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 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以及《新潮》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其主要撰稿人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故,A项具有片面性;C项的“国人”态度,具有片面性,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D项,题干只是说明部分人的婚姻受到八字、命书,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而B项表述比较客观,符合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社会习俗·传统婚俗;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 ‎9.1607年100多名男子乘三艘船从不列颠起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了一种崭新的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由此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 土著人口骤减,白人和黑人剧增,成为当地主体,人口总数大幅上升 B. 提供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带去了近代文明和近代制度 C. 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 D. 形成了美利坚民族 ‎【答案】C ‎【解析】‎ ‎【详解】注意题干限定信息“经济发展的角度”、“最大影响”,依据题干“1607年”、“不列颠起航”、“登上了大西洋彼岸”等信息可知,100多名男子是17世纪英国的早期殖民者,到达的地点是美洲,为美洲提供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带去了商品经济和近代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形成了美利坚民族。从经济角度分析最大的影响是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故C项正确。AD两项不是从经济角度分析,应排除。B项不是最大的影响,应排除。‎ ‎10.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C. 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的信息,结合题干时间19世纪上半期,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说明在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故D项正确;A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B项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11.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恢复金融秩序维护货币安全 B. 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C. 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D. 通过立法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劳动人们购买力低下,于是造成“生产过剩”危机。因此罗斯福新政主要是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A不是核心问题;B是后期政策;D完善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措施 ‎12.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电力、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承担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材料信息表明 A. 法国全面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政策 B.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引导者作用 C. 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D. 法国要签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说明戴高乐强调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要加强,故本题选择B。‎ 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法国国有化政策。‎ ‎1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 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 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说明当时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所实行的临时政策,但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故选C;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 ‎14.下面是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对比表,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A. 国家征购是战时实行的非常政策 B. 农民自愿将粮食低价交给国家 C. 过低的征购价格引发了农民暴动 D. 这一时期粮食黑市交易异常猖獗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时间1919年和表格国家征购粮价低于零售价和黑市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苏俄为应对特殊的战争环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故A选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由国家强制征收而非农民自愿交售,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得知价格过低导致农民暴动,排除C项。无法从材料得知黑市交易情况,排除D选项。‎ ‎【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对农民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在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15.“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 实行粮食税制度 B. 借助商品和市场进行调节 C. 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 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新经济政策一执行……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会做生意”指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实行粮食税只是在农业方面的调整,不全面,排除A项。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未全面体现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宏观调空与计划相结合,排除D项。‎ ‎【点睛】‎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重点对新经济政策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16.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不属于“旧东西”的是 A. 实行粮食税 B. 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C.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D. 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所谓“新”是未出现过,苏俄创新的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已有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只有C选项符合不属于“旧东西”。实行粮食税、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允许自由贸易都是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不符合新,排除A、B、D选项。‎ ‎17.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A. 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 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 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经济生活中重工业比较发达,能够制造各种重工业品,但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落后,基本的生活用品等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本题选C项;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经济建设的成就,而不是战争对经济的破坏;B项错误,这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下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项错误,材料中所述现象和自然灾害无关。‎ ‎18.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 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获取良好的效果,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A项错误;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并不认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只是把它看作一个权宜之策,B项正确,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当时许多领导人的认识;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D项错误。‎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19.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D ‎【解析】‎ 首先抓住时间信息:1952年。1952年时的苏联农业发展滞后,马林科夫的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排除A项。苏联在1937年完成了工业化,故B项可排除。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C项也可排除。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业来发展优先重工业,故马林科夫的报告是为了维护斯大林模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 ‎20.1930年3月,《真理报》发表斯大林的《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了运动中的过火行为和冒进错误。‎3月14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制止违反农民意愿的强迫行为。中央的政策一松动,全国立即出现了大批农民退出集体化农庄浪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 农业集体化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 B. 农业集体化服务于苏联国家的工业化 C.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下激进措施 D. 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运动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政策松动,出现大批农民退出农庄的现象,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服务于苏联国家的工业化的战略不会导致大批农民退出集体农庄,排除B选项。C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概述,排除。D选项说法错误,排除。‎ ‎21.下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B. 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D. 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经历了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B项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D项斯大林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C项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企业没有自主权。故选C项。‎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 ‎22.赫鲁晓夫阐述苏共(布)二十二大的改革纲领:“忽视物质利益原则,就意味着毁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更好地完成计划,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可能性来控制利润,更广泛地利用利润来奖励自己为集体良好的工作,来扩大生产。”据此可知 A. 赫鲁晓夫并未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 B. 赫鲁晓夫主张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 赫鲁晓夫主张恢复列宁新经济政策 D. 赫鲁晓夫反对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给予企业更多……利润”“为集体良好的工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仍在计划经济框架内,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赫鲁晓夫主张废除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知赫鲁晓夫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3.‎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A. 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 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 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是在“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所以这意味着苏联改革的确是在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是一个错误的改革。‎ 考点:中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24.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 ‎1913年,俄国的粮食产量为39.79亿普特,1925年苏联的粮食产量达到44.24亿普特 苏联的国民经济已超过一战前的水平 C 苏联的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1991年,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苏联解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开始推行农奴制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历程,因此1860年俄国农奴制度仍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1925年的粮食产量高于1913年,只说明农业得到恢复发展,并不能看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展开了一些改革,如农业方面以农产品收购制代替义务交售制,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取得了一些成效,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与结论颠倒,正确应为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5.如下图所示,二战前后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战后整个世界经济恢复发展 B.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C. 使世界贸易进入平等合作轨道 D. 完全是为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示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二战前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这一体系主要是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影响,排除;这一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排除C项;这一体系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D项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国在战后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迎来了美国领导世界经济时代的到来。但从客观上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架,西方各国在这个体系下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苏并走向繁荣。‎ ‎26.下图是一则招标公告,据所学知识判断 处应是 招标公告 建设单位: 贷款甘肃庆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办公室 项目概况:环境交通走廊工程;综合交通走廊工程及老城区道路及雨污水管网系统改造;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世界银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向其他国家提供进行兴建基本设施工程贷款,是世界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能,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 D.世界银行。‎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27.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欧洲 南、北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个 ‎40个 ‎6个 ‎8个 ‎1个 ‎7个 A. 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 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C. 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 发达国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欧洲经济组织最多,而其他大洲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并不是非常多,并且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故C项正确;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欧盟的具体信息,且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应该是亚太经合组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受益者,故D项错误。‎ ‎28.“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 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B. 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C. 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 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 ‎29.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形成的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以下对当前世界上的几大区域经济集团共同特征的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成员国仅限于某个大洲范围内 B. 合作范畴仅限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C. 以开放为主的体系但具有封闭的一面 D. 区域经济集团强调内部合作排斥竞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区域经济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国不一定仅限于某个大洲范围内,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既有亚洲国家,也有美洲国家,故A项错误。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发展速度的加快,一些区域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突破了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如欧盟,故B项错误。区域经济集团内部既有合作,成员国之间也存在竞争,故D选项错误。‎ ‎【点睛】区域经济集团化具有以下特点:‎ ‎1.组建方式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 ‎2.区域经济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 ‎3.区域经济集团以市场一体化为开端,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为目标;‎ ‎4.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内部,往往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发挥主导作用;‎ ‎5.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30.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共四次提到中国:“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做生意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美国人的机会来了”;“我们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诉讼多了一倍,而且已经显出了成效”;“成立贸易实施机构,将专门负责调查像中国这样一些国家的不公正贸易做法”;“我将不会把风能、太阳能或者蓄电池工业拱手让给中国或者德国”。上述材料说明美国 A. 对华贸易态度明显趋于强硬,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B. 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调节与中国的贸易纠纷 C.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努力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 D. 遏制德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制造业以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我们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诉讼……”“成立贸易实施机构,将专门负责调查像中国……”“我将不会……拱手让给中国或者德国”可知,奥巴马的国情咨文将矛头对准中国,并采取了具体的行动,故A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知美国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调节与中国的贸易纠纷,排除B选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努力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排除C选项。材料中,美国并未遏制德国,排除D选项。‎ ‎31.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 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 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 放弃了儒家治国理念 D. 主张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可知,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 西汉武帝开始,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尊儒尚法”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家的治国思想,排除D项。‎ ‎32.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33.一位外国友人问你“The Water can carry a boat ,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是中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你的正确回答是 A.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答案】D ‎【解析】‎ ‎【详解】“The Water can carry a boat ,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的中文翻译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战国思想家荀子即荀况的主张,故D选项正确。Li Er,李耳即老子,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A选项。 Zhuang Zhou,庄周即庄子,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B选项。Meng Ke,孟轲即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材料不符,排除C选项。‎ ‎34.‎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儒,丁—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甲强调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乙讲究身份地位和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俭反对铺张,属于墨家观点。丁主张实行统一制度,是法家思想,因此B项的排序正确。ACD三项错误。‎ ‎35.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著文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的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A. 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 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事 C. 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 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 ‎【答案】B ‎【解析】‎ 材料“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符合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权,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因而汉武帝赦免了他,故B正确;A不符合历史信息;材料没有体现出“大臣量刑不当”的信息,故C错误;D与材料意思相反。‎ ‎3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 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汉代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是汉朝时期儒学独尊,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统一,是专制的,是法家思想的体现,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错误。‎ ‎37.“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反映了明朝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 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 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阐释的是思想文化方面内容,没有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进行描述,故A项排除;市民文化开始兴起于宋朝,与题干时间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对传统三纲五常思想的冲击,即对理学的批判,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清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对理学的批判 ‎38.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董仲舒认为上天生百姓的本性有善的本质,却没有成为善,于是确立一名天子而使他善,故选D。B项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故排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废止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独尊儒家学说,这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C项的信息,故排除C。‎ ‎39.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C选项“非善非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40.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选D。ABC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D项包含进去,故D项是最佳选择项。‎ ‎【考点定位】程朱理学 ‎4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 ‎42.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导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B. 儒家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 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D. 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扼杀了创新动机 ‎【答案】B ‎【解析】‎ 中国古代科技在长时间内是领先世界的,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技理论的升华,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C、D两项错误。‎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3题25分,44题12分,共计37分)‎ ‎43.货币国际化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但货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持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美国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1973年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随后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达成协议,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随后日本、加拿大等国亦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完全崩溃。‎ ‎——《美国史新编》‎ 材料二 欧元,每种纸币正面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门和窗,象征着欧盟推崇的合作和坦诚精神,此外还描绘了欧盟的12颗五角星,它们充满活力,和谐地并存于当今的欧洲。纸币的反面是各类桥梁,包括很早以前的小桥和现代先进的吊桥。桥梁被视为纽带的象征,象征着欧洲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第一财经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表现,并析该体系瓦解的原因。‎ ‎(2)据材料二析“欧元”设计的象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析启用欧元会对欧洲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表现:美元与黄金不再挂钩;美元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或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 ‎(2)象征:开放、团结与协作的精神。‎ 积极影响: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有利于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有利于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消极影响:可能使欧洲面临更大的汇率波动;可能使欧洲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将给欧洲经济带来不确定因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被迫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并结合所学可概括为,美元与黄金不再挂钩;美元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第二小问原因,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可,原因有20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 ‎(2)第一小问的象征意义,依据材料二“象征着欧盟推崇的合作和坦诚精神”“象征着欧洲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等可概括为开放、团结与协作的精神。第二小问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教育大辞典》的释文中明确称其为“教育家”的中国有398位,人多集中在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两宋时期(960一1279年)近现代之际(1840年一1919年)。‎ 时期 人数 概述 春秋战国 ‎5‎ 他们以社会改革目标为指向,以不同的地城文化为背最,以各自生活阅历和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教育思想。他们相互。竟长争雄,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百家争呜:百家争鸣又反过来锻练了诸子百家,发展和完善了各家的思想。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教育家群体,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贡献具有开天辟地的原创性 两宋时期 ‎38‎ 他们人数众多,分为众多的教育流派,如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南宋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派竟争的时代。这是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近现代之际 ‎226‎ 这一时期教育家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既有开明士坤.也有维新人士,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支庞杂的教育家队伍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蔚为壮观。同时各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教育名词层出不穷,如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有、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女子教育、教会教育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的革命教育等等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源于材料而且必须是综合所有材料提炼的。论据充分,至少用两则不同时期的史实,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能围绕观点升华。‎ 示例:‎ 观点:教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针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一大批教育家提出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创办私学,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进而推动社会转型;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教育家们提出崭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推动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的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加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近代社会转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我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其他参考观点: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的教育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教育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等等)‎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做到自圆其说即可,例如,可以从教育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述,主要突出一定时期的教育是一定时期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的人反映,可以举当今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状况等。‎ 点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因其答案不唯一,所以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既要注重从材料中提取相信信息,又要能够针对这些信息进行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论结合、说明充分和逻辑严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