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揭阳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题目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40分。请用2B铅笔将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燕、卫、鲁等。材料中所叙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2.在对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禅让制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与此礼仪有密切联系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天子2次,而朝见齐、晋等大国多达20次,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失去对诸侯的有效约束 B.开始出现“礼崩乐坏”局面 C.鲁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渐趋恶化 D.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 5.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革命的内涵是( ) A.“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 B.“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 C.“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 D.“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 6.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 A.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C.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7.“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郡县制(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其行政区划被沿用至民国时代 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8.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这说明( ) A.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 B.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 C.秦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 D.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 9.《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10.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11.李晓杰在《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中指出: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釆用的是……混合体。这里的“混合体”指( ) A.西周宗法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朝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12.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汉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丞相职能的扩大 B.外朝权力的扩大 C.中央官制的调整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14.下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这样的制度设计( ) A.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 B.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5.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后者的措施是( ) A.汉代实行中外朝制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明朝设内阁 D.清朝设军机处 16.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B.九品中正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 C.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D.唐宋政府完全成为平民的政府 17.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各项中反映了这对矛盾的包括( ) ①西汉的推恩令 ②秦朝的郡县制 ③唐末出现藩镇割据 ④明朝的内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始撰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说明了( ) 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内阁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C.首辅没有任何权力 D.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19.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 A.叙说清朝的民族政策 B.论中央集权的加强 C.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 D.论丞相制度的废除 20.如下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封建时代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A.中央集权的保证 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 D.手工业的发达 二、判断题(每题两分,共20分。请用2B铅笔将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1.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 A.对 B.错 22.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 A.对 B.错 23.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 A.对 B.错 24.唐朝负责草拟政令的机构是门下省。( ) A.对 B.错 25.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A.对 B.错 26.王安石担任过北宋参知政事一职,该职的设立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 A.对 B.错 27.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中央集权下分权与制衡理念的政治实践,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 A.对 B.错 28.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A.对 B.错 29.隋唐推行的三省六部制即三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同时在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又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专制。( ) A.对 B.错 30.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内阁帮助他处理政务。( ) A.对 B.错 三、材料题(共两小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1.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诸王及八大臣为议政王大臣组合之骨干。其议事既不克保密,且对世宗之统御不甘臣服,故世宗之理想,断非短暂即可实現。在此諸因素之下,世宗对诸王加以栽抑犹恐不及,更不论将军务交之筹划,是以乃另亲信重臣经理之。由此有军机处之创设。 ——摘编自《昭连啸亭杂录军机大臣条》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两者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10分) (2)根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军机处设置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度演变的主要趋势。(8分) 32. (22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 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何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7 分) (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8 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2 分) (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5 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中“(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体现出分封制以同姓为主,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出现于战国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礼乐制是利用外在礼仪进行等级分化的制度,与题目中“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相符,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了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护分封制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禅让制是商周之前原始社会时期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宗法制是按血缘亲疏确定等级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对异姓和同姓礼仪不同相符,故选B项;分封制是周王分封土地给诸侯,形成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统一后形成的地方政治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确立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天子2次,而朝见齐、晋等大国多达20次”可知鲁国朝拜当时春秋大国比周天子多得多,说明周天子失去至高无上的地位,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材料体现分封制形成的秩序遭到破坏,但未体现这一事件是第一次出现,排除B项;鲁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渐趋恶化是材料中的现象,未反映本质,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可知周朝的革命是指西周的分封制,故选B项;郡县制的建立是“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排除A项;中央集权”和“专制帝制”的革命发生在秦朝,排除C项;“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发生在秦朝,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结合所学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所沿用得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选D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排除A项;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不是秦始皇创立,排除B项;据所学秦始皇设置宰相掌握行政权而没有分割相权,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永为一统一国”突出了郡县制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故选C项;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形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运用,排除A项;“行政区划”在不同的王朝是不同的,排除B项;“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强调统一,而不是强调管理方式,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题干“置南郡矣……初置东郡”可知在前246年已经实施,故选D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并不是秦国率先,排除A项;题干体现在新征服地区实施郡县制,不能体现统一定制,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不了“均已采用”,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将考试者名字“糊上”是防止阅卷官徇私舞弊,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考试程序趋向公正,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参考人员的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科举制度程序,排除C项;“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表明有作用,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只能称‘天子门生’”,有利于强化皇权,故选B项;材料不体现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A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就实现了制度化,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官员的选拔,与贵族特权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年)刘邦釆用的是……混合体”,结合所学,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国制与封国制并存,故此处的“混合体”当指郡国并行制,故选D项;宗法制是按行血缘等级分配权力的制度,且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是单一的地方管理制度,并非“混合体”,排除B.C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汉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说明汉武帝时期宰相的权力缩小,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中外朝制度,削弱宰相的权力,故选C项;据材料“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表明丞相职能缩小,排除A项;中朝决策,外朝执行,外朝权力缩小,排除B项;材料表明皇权与相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可见缺乏客观的标准,有很强烈的主观性,故选A项;“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其对象理论属于全体,排除B项;“察举制”是孝廉,更注意品德,排除C项;“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可见其初衷并不是要求门第,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示意图可以看出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D项;保证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项;开创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是郡县制,排除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排除C项。 15.【答案】B 【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属于多人共同行使“宰相”之权,故选B项;汉武帝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内朝”或“中朝”,让他们参与到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中,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排除A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内阁大臣没有实权,排除C项;清朝的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实权,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东晋到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这一变法主要归功于科举制,科举制使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可以步入仕途,这就大大提高了平民子弟在官员群体中的比例,故选C项;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察举制的内容,主要盛行于汉代,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据门第高低选拔人才,出身低微的平民很难出任政府官员,排除B项;唐宋政府完全成为平民的政府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西汉的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①正确,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②正确,唐末出现藩镇割据是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的表现,不利于中央集权,故③正确;明朝的内阁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结合所学说明内阁仅仅是皇帝內侍机构不是正式行政机关,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内阁地位不是皇权,排除A项;材料“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说明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据所学,内阁具备票拟权,排除C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中“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得出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题目中并未牵涉民族政策,排除A项;B项与题目中“军机处与极权政治”不相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代,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长城、大运河、皇陵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故选A项;“中国封建时代”君主暴政下,人民被强制征发,与奉献精神无关,排除B项;C项与“能够集中力量完成”无关,排除C项;D项与“能够集中力量完成”无关,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没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该说法错误。 2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3.【答案】B 【解析】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制。其中,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故说法错误。 24.【答案】B 【解析】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故本题说法错误。 25.【答案】A 【解析】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到宋朝收兵权、收财权、派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再到元朝推行行省制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控日益集中有效,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本题说法正确。 26.【答案】B 【解析】参知政事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是三司,故说法错误。 27.【答案】B 【解析】分权制衡说法错误,因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故说法错误。 28.【答案】B 【解析】“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故说法错误。 2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分散削弱了宰相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加强了决策的民主性,提高行政效率,将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体现了皇帝一定程度上受制度性制约,故说法正确。 30.【答案】B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的是殿阁大学士,而不是内阁,后来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 31.【答案】(1)制度:图一是隋唐时期,图二是明朝时期。(2 分)变化: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4分)原因:明太祖认为承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明初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态。(4分) (2)目的:为了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防止泄密,加强专制皇权。(4分)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逐渐发展到顶峰。(4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图一结合所学可知,图一的政治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图二是明朝时期,皇帝执掌六部;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吸取元朝宰相专权的教训以及明初胡惟庸的擅权专态。 (2)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其议事既不克保密,且对世宗之统御不甘臣服”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防止泄密,从而加强专制皇权;第二小问趋势,材料一主要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材料二主要围绕军机处加强皇权,君主专制逐渐发展到顶峰。 32.【答案】(1)特点:王室成员优先、为主(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进行分封);(2分)等级森严。(2分)影响: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传播了周的文化;为后世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每点1分,按3点给分) (2)制度:郡县制。(2分)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局面;为后世沿用。(4分)“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分) (3)关系:元行省制是秦郡县制发展。(1分)创举:创立了省级地方行政单位。(1分) (4)理解:总的说,从秦朝到清朝地方的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2分)认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对地方控制过紧过严,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3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结合所学可得出王室成员优先、等级森严。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据材料一“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得出扩大疆域;据材料一“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得出传播周文化;据材料一“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得出为后世的统一奠定基础。 (2)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二“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得出郡县制。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沿用。第三小问“混合体”,据所学可知,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郡国并行制。 (3)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三“元行省制中央集权 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元行省制是秦郡县制的发展。第二小问创举,创立了省级地方行政单位,影响后世。 (4)第一小问理解,据材料四“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知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小问认识,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对地方过于控制,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