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沙雅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沙雅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一)期中考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试卷的指定位置。 2、答题前,请先仔细查看试卷,如果试卷有误,请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 3、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答题时不要超出装订线,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 单选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 ) A.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 C.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 D.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 2.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特当选将军之后进行改革,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贵族会议仅保留了对涉及宗教传统方面的案件的司法权。这次改革( ) A.有利于扩大公职人员的权力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C.使公民大会获得了合法地位 D.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3.《世界历史》记述的雅典前期的公民划分:第一等级占田8公顷左右,拥有奴隶25—30人;第二等级占田5公顷左右,拥有奴隶15—18人;第三等级占田3公顷左右,拥有奴求3—5人;第四等级占田数亩或无田,拥有奴隶1人或没有奴隶。这表明( ) A.公民是雅典城邦的基础 B.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 C.公民土地要求得到满足 D.参政公民范围逐渐扩大 4.公元前4世纪,雅典颁布了一项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公益捐助制度,明确规定财产达到3塔兰特的家庭必须对城邦的戏剧歌队演出进行捐助。这一制度反映了雅典( ) A.民主政治发达 B.城邦利益至上 C.法律体系完备 D.公民素养较高 5.梭伦改革时期,允许那些被城邦永远放逐的,但在之前从事过工商业的人或者从事工商业的外邦人成为雅典公民。但这属于特殊情况,而且要举行两次公民大会以秘密投票的方式表决,程序非常严格。这反映雅典( ) A.经济活动以工商业为主 B.只有工商业者才能转为公民 C.直接民主导致效率低下 D.公民和非公民之间流动严格 6.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 A.民主政治渐趋成熟 B.人文主义勃兴 C.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D.城邦利益至上 7.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禄有功”的原则选按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8.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提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侯也可以任宰相。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 ) A.贵族爵制已被废除 B.选官权集中于中央 C.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D.官员任用不看出身 9.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10.“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 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B.体现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D.表现出古代立法的成熟性 11.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相互作用,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材料主旨理解准确的是( )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注重对赋税制度的变革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D.强调变革经济基础 12.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13.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14.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 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15.北魏孝文帝说:“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 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16.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7.王安石变法之前,监察官员主要由皇帝挑选任命;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打破惯例,着手参与监察官员的挑选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 A.掌控监察机构 B.推进变法实施 C.打击守旧势力 D.改革科举制度 18.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 A.对普通民众有利 B.推动社会转型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能够富国强兵 19.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规定废除过去的差役办法,改由官府募人应付。 募役的费用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其名目除“免役钱”之外,又增加“助役钱”。免役法的实行( ) A.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0.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C.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21.19世纪60年代,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是因为( ) A.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B.“二一九法令”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C.司法改革使人民权利获得了法律保障 D.地方自治改革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实权 22.沙皇政府第三厅的报告书记载: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军队,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兵士,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农民痛恨农奴制度 B.农民境遇未真正改善 C.改革措施未能落实 D.克里木战争伤亡巨大 2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D.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24.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A.只有明显的局限性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没有给俄国带来变化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5.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俄国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这主要表明 A.俄国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慢 C.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地主占有制 D.农业是俄国经济的主导产业 一、 材料阅读 26(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二 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摘自《商君书·说民》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8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7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鲜卑八姓所以“位尽王公”,是因为他们自拓跋珪以来“勋著当世”。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年)诏曰:“诸曹选补,宜各先尽劳旧才能。”“劳旧才能”是指军功战绩和资历,即只有军功大、资历老的人才有优先选补官吏之权。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时,近千名禁卫军不满司空祭酒张仲渭的“铨别选格”之议,大闹尚书省。时官员既少,而应选者多,吏部尚书李韶循常摆人,“百姓大为磋怨”,此中所谓“百姓”应指羽林、虎贲等禁卫军。同年,殿中尚书崔亮接任吏部尚书,不得不规定必须按照年限资历升官,以满足这些为清流所隔的武人的利益,即实行“停年格”制度。史载“前尚书亮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该制度直到北魏灭亡也没有改变,直至东魏时吏部尚书高澄废除。到了唐代,这种制度又被恢复。 ——摘编自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停年格”制度出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的“停年格”制度。(9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8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6分) 学校 : 班级: 考号: 姓名: -------------------------------------------------------------------装------------------订--------------线---------------------------------------------------------------- 沙雅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一)期中考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答题卡 一, 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 学校 : 班级: 考号: 姓名: -------------------------------------------------------------------装------------------订--------------线---------------------------------------------------------------- 沙雅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一)期中考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答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选题 1.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 ) A.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 C.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 D.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雅典政体是从贵族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主要是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材料体现出平民与贵族没有发生暴力冲突,可知是平民和贵族互相妥协退让的结果,故选C项;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使得部分平民拥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但在贵族制下缺少政治地位,从而开始与贵族的斗争,推动民主制度的建立,故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是民主制度建立的原因,不是材料中民主制度建立过程中没有内战、暴力、流血行为的原因,排除A项;民主制度使平民与贵族有了共同掌握政权的资格,但对于贵族来说,贵族制更符合其利益,故民主制度符合各阶级利益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雅典民主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改革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改革者的个人素质,不是导致改革过程中没有流血暴力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C 2.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特当选将军之后进行改革,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贵族会议仅保留了对涉及宗教传统方面的案件的司法权。这次改革( ) A.有利于扩大公职人员的权力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C.使公民大会获得了合法地位 D.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从而确保了民主的权力,故选D项;“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体现了对民主的保护,但没有对公职人员的的权力进行扩张,排除A项;“保留了对涉及宗教传统方面的案件的司法权”说明贵族还是有一些特权的,排除B项;“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不能说明公民大会以前没有合法地位,排除C项。 【答案】D 3.《世界历史》记述的雅典前期的公民划分:第一等级占田8公顷左右,拥有奴隶25—30人;第二等级占田5公顷左右,拥有奴隶15—18人;第三等级占田3公顷左右,拥有奴求3—5人;第四等级占田数亩或无田,拥有奴隶1人或没有奴隶。这表明( ) A.公民是雅典城邦的基础 B.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 C.公民土地要求得到满足 D.参政公民范围逐渐扩大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在雅典前期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其依据是贵族和平民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不论贵族还是平民,他们都是雅典的公民,都具备相应的权力和义务,这说明公民是雅典城邦的基础,故选A项;在梭伦改革中,把雅典所有公民按照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使得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排除B项;根据题干可知,第四等级公民“占田数亩或无田”,说明公民的土地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排除C项;题干中只是述及公民的等级划分,没有涉及其参政程度,排除D项。 【答案】A 4.公元前4世纪,雅典颁布了一项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公益捐助制度,明确规定财产达到3塔兰特的家庭必须对城邦的戏剧歌队演出进行捐助。这一制度反映了雅典( ) A.民主政治发达 B.城邦利益至上 C.法律体系完备 D.公民素养较高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可知,财产达到3塔兰特的家庭必须捐助,达不到的可以自愿捐助,说明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城邦利益,城邦利益至上,故选B项;公益捐助制度不能体现民主政治发达,排除A项;仅凭雅典颁布的这一项制度不能说明其法律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中的捐助制度具有强制性,与公民素质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答案】B 5.梭伦改革时期,允许那些被城邦永远放逐的,但在之前从事过工商业的人或者从事工商业的外邦人成为雅典公民。但这属于特殊情况,而且要举行两次公民大会以秘密投票的方式表决,程序非常严格。这反映雅典( ) A.经济活动以工商业为主 B.只有工商业者才能转为公民 C.直接民主导致效率低下 D.公民和非公民之间流动严格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表明非公民要成为雅典公民需要严格的程序,故选D项;雅典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是民主政治方面的,不是强调经济活动的,排除A项;工商业者可以转化为公民不是“只有”,排除B项;题干公民大会体现了直接民主,但反映不了效率低下,排除C项。 【答案】D 6.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 A.民主政治渐趋成熟 B.人文主义勃兴 C.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D.城邦利益至上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雅典公民国家意识浓厚,故选D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原始民主,民主政治渐趋成熟应该是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人文主义,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国家意识浓厚,不是参政行为,排除C项。 【答案】D 7.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禄有功”的原则选按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考点】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李悝变法 【解析】材料“‘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材料变法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有劳面绿有功”选官制度否定血缘关系,但没有体现出官吏选拔制度的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法律的进步,但没有体现出最完备,排除D项。 【答案】B 8.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提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侯也可以任宰相。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 ) A.贵族爵制已被废除 B.选官权集中于中央 C.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D.官员任用不看出身 【考点】商鞅变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提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侯也可以任宰相”可知,注重以血缘为基础的爵制的影响力的不断减弱,官僚政治渐趋成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贵族爵制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不能体现出已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选官权集中于中央或者是地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官员任用不再受到爵制的限制,而不是不看出身,排除D项。 【答案】C 9.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材料认为商鞅变法违背“恃德者昌”,导致“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变法强调法治,忽视了道德教化,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出变法遭到反对,没有体现出普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变法内容的失误,而非变法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鞅变法忽视德治,排除D项。 【答案】B 10.“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 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B.体现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D.表现出古代立法的成熟性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李悝通过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著成《法经》,并且该书内容丰富,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从而推知《法经》表现出古代立法的成熟性,故选D项;通过题干内容无法推知李悝著《法经》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而是人治社会,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所述《法经》的内容可知,该书并没有触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 【答案】D 11.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相互作用,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材料主旨理解准确的是( )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注重对赋税制度的变革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D.强调变革经济基础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管仲主张“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以达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故选C项;题干主要论述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来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没有肯定市场的调节作用,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管仲对赋税制度的改革措施,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管仲变革经济基础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答案】C 12.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考点】商鞅变法;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排除A项;商鞅变法主张法制,不主张德治,排除B项;人才荟萃与良好的吏治没有多大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13.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可知,研究者叙述历史时具有主观性,故选A项;历史事实不会变,史料的变化是因为记载历史的角度不同而导致的,排除B项;评价历史还是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反映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与“发现真相”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14.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 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三国两晋南北朝 【解析】通过题干中“北朝正史记载”、“族际通婚”、“北魏一朝就有121起”、“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 ,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民族之间通婚不等于改行汉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之间的联姻大部分是政治性的结合,但题干并没有提及族际通婚的双方, 排除B项;族际通婚不能完全解决民族歧视问题,排除D项。 【答案】C 15.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 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即改汉姓,强调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意在为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寻找历史依据,故选B项;“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为其客观作用,而非主观目的,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强调改汉姓的汉化措施,未涉及将孝文帝美化为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孝文帝与鲜卑贵族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B 16.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的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国有制,该土地政策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魏均田制下,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对桑田是限制买卖,不是严禁买卖,排除A项;根据均田令的规定,男子和妇女分别授予不同数量不同的田地,即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排除B项;在均田制下,土地私有和买卖现象仍然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D项。 【答案】C 17.王安石变法之前,监察官员主要由皇帝挑选任命;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打破惯例,着手参与监察官员的挑选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 A.掌控监察机构 B.推进变法实施 C.打击守旧势力 D.改革科举制度 【考点】王安石变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宋朝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王安石在变法开始之后,“着手参与监察官员的挑选工作”,说明其目的在于通过挑选监察官员来保证变法的顺利实施,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王安石是“着手参与”监察官员的挑选,而不是掌控监察机构,排除A项;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在于督促政府各级官员,以保证变法措施的顺利实施,而不是打击守旧势力,排除C项;题干中的“监察官员的挑选工作”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18.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 A.对普通民众有利 B.推动社会转型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能够富国强兵 【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比较异同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而王安石变法只是封建体制内的一次自我完善,故选B项;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等措施与商鞅变法推行土地私有制等都有利于普通民众,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在一定时期内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D项。 【答案】B 19.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规定废除过去的差役办法,改由官府募人应付。 募役的费用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其名目除“免役钱”之外,又增加“助役钱”。免役法的实行( ) A.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考点】王安石变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宋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免役法的规定,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就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限制了官僚地主阶级的特权,不是限制了其盘剥老百姓,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而不是减轻其负担,排除B项;免役法可以使得原来轮流到政府服役的老百姓回乡务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C 20.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C.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考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通过题干中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中“虽得天下,旋踵灭亡”的议论,可以体现出其借评说商鞅变法来反对王安石变法,故选B项;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论,其着重点在于“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是在否定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而不是肯定其历史作用,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苏轼只是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其评价并不全面,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和苏轼都属于地主阶级,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只不过二人的政治立场出现分化现象,排除D项。 【答案】B 21.19世纪60年代,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是因为( ) A.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B.“二一九法令”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C.司法改革使人民权利获得了法律保障 D.地方自治改革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实权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19世纪60年代,可知该题目考查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题干中“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法令中规定,农民要取得份地,必须缴纳一定的赎金,并且该赎金要高出地价好几倍,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司法改革中,人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保障,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自治改革中,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有增加了一套政府机构而已,资产阶级没有掌握实权,排除D项。 【答案】A 22.沙皇政府第三厅的报告书记载: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军队,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兵士,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农民痛恨农奴制度 B.农民境遇未真正改善 C.改革措施未能落实 D.克里木战争伤亡巨大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民的境遇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才会出现了题干中“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故选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已经废除了农奴制度,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会出现题干中“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措施的不彻底性,而并非其措施未落实,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克里木战争中,俄国的惨败激化了当时的国内矛盾,成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 【答案】B 2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D.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主张实行有限的变革,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维护其专制统治,但是他又反对彻底的变革,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将农民与土地割裂会引发农民暴动,但是,并没有说明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农民过于贫困会引发民众暴动,进而危及沙皇专制统治,但并不表明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维护统治,主张进行有限的改革,而不是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排除C项。 【答案】D 24.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A.只有明显的局限性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没有给俄国带来变化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4.【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改革后的俄国仍然实行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俄国的民主,这是1861年改革局限性的反映;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最终取得成功,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答案】A 25.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俄国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这主要表明 A.俄国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慢 C.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地主占有制 D.农业是俄国经济的主导产业 25.【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可见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地主占有制,所以选C。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和题意没有关系,排除;D和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 【答案】C 二,材料阅读 26.(2014·甘肃兰州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二 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摘自《商君书·说民》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8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7分) 26.【答案】(1)思想: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4分)意图: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4分) (2)看法: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3分)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惧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刑罚过于严酷,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2分)其法治理念为中国以后法律的制定奠定基础,为今天以法治国提供借鉴。(2分) 【解析】(1)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归纳。材料一“刑无等级”、“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罪死不赦”等反映了刑无等级;材料二“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 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反映了商鞅的重刑思想;第二小问需要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需要从法律本身作用和目的思考。 (2)此题是对第一问的延伸,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进行评价。“刑无等级”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但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重刑主义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严刑峻法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既然是谈看法,还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分析其法治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认识商鞅的法治思想。 27.(2019·河南焦作高三定位考试·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鲜卑八姓所以“位尽王公”,是因为他们自拓跋珪以来“勋著当世”。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年)诏曰:“诸曹选补,宜各先尽劳旧才能。”“劳旧才能”是指军功战绩和资历,即只有军功大、资历老的人才有优先选补官吏之权。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时,近千名禁卫军不满司空祭酒张仲渭的“铨别选格”之议,大闹尚书省。时官员既少,而应选者多,吏部尚书李韶循常摆人,“百姓大为磋怨”,此中所谓“百姓”应指羽林、虎贲等禁卫军。同年,殿中尚书崔亮接任吏部尚书,不得不规定必须按照年限资历升官,以满足这些为清流所隔的武人的利益,即实行“停年格”制度。史载“前尚书亮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该制度直到北魏灭亡也没有改变,直至东魏时吏部尚书高澄废除。到了唐代,这种制度又被恢复。 ——摘编自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停年格”制度出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的“停年格”制度。(9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国卷历年选修一真题和模拟题 【解析】(1)据材料“百姓大为磋怨”可得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据材料“‘诸曹选补,宜各先尽劳旧才能’‘劳旧才能’是指军功战绩和资历,即只有军功大、资历老的人才有优先选补官吏之权”可得武人地位低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显。 (2)据材料“尚书崔亮接任吏部尚书,不得不规定必须按照年限资历升官,以满足这些为清流所隔的武人的利益” 可得暂时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对稳定统治秩序起了一定作用;据材料“前尚书亮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可得造成选举失才,导致吏治更加腐败;据材料“该制度直到北魏灭亡也没有改变,直至东魏时吏部尚书高澄废除。到了唐代,这种制度又被恢复”可得对后世留下了不良影响。 【答案】(1)原因: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武人地位低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显。(6分,言之成理即可) (2) 简评:暂时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对稳定统治秩序起了一定作用;造成选举失才,导致吏治更加腐败;对后世留下了不良影响。(9分,言之成理即可)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8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6分) 28题答案(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