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二)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二)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每题2分) 1、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复活的兵团》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 兵器。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裹亦必等。”材料反映秦朝( ) A. 民间手工业生产规范 B. 军队装备世界领先 C. 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 手工业生产水平高 3、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 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 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 4、西汉官员在谈到盐铁官营时指出:“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排挤)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国用足。”这表明盐铁官营( ) A. 使政府获得经济与政治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 阻碍了社会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以解决军费问题为主要目的 5、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6、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 B.“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 C.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 D.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 7、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 )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8、《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 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9、图7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D.自然经济抵抗使英国对华贸易反复波动 10、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B.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 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1、有学者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时说“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上述表述理解准确的是( ) A.形成了有层次的南北经济差异分布带 B.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 C.出现了农牧工彼此封闭相互排斥状态 D.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分工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18个企业,一战期间他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迅速,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的三分之二,都是大战期间获得的。这得益于大战期间( ) 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B.美日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 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 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材料表明 ( )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14、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引发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货币需求大增 15、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主要说明( ) A. 当时的交通规则规定靠左通行 B. 当时的上海还没有出现汽车 C. 当时的上海已经产生近代交通规则 D. 当时的上海由公共租界控制 16、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 ) A. 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 B.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C. 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 D.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 17、如图为清末《图画日报》登载的图片。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 A. 传统交通工具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B. 生活方式受到近代化影响 C. 传统农耕文明衰微 D. 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 18、《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19、如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化 C.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 D. 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20、下图是1953——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其中年均增长率最高值出现的原因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就巨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生产发展 C.改革开放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热情 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21、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A.“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B.“文化大革命”虽是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C.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整顿,取得了明显成就 D.“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22、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历史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农村率先改革,城市改革处试点期 B.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束缚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3、“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有过四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 A. 国家的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 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上升 C. 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D.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25、“大地主通常把土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这主要反映了16世纪的西欧( ) A. “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 “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C. 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D. 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26、1631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赞叹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所指的城市是( ) A. 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 B. 被喻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 C. 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 D. 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的美国 27、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材料说明了( ) A殖民扩张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黑奴贸易促进了美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C殖民扩张给殖民地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D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 28、下表反映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 (个) 808 669 产量(吨) 3 200 000 29 500 000 投资额 (美元) 121 000 000 590 000 000 A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 D美国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29、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 A. 牛顿力学体系--蒸汽机--工业革命 B.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电磁感应理论一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D. 电磁波--无线电--第三次工业革命 30、“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 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 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二、材料阅读(共40分;31题10分;32题16分;33题14分) 3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 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概括指出1957年、1993年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4分) 3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0年各国在占全球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 材料三:英、法、美、德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 材料四:1870~1910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的“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6分)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国际贸易接近于法、德、美三国的总和。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这种国际地位是怎样形成的?(4分)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3分)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 33、(14分)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分布: 材料三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 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材料四 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并对农产品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管理……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4分)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策略的特点及意义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 DCDAA CBADC 11-20 :BADCC CBDDD 21-30 :CADBB BDBCB 二、材料阅读 31、(1)模式:自然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为生活和生产单位,农业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2)新现象:西方机器纺织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①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②1993年: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1)特点: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点8分) “爆炸性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两点4分) (2)原因:①较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政局稳定;②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生产迅速发展;③殖民扩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3)基本特点:英法比重下降,美德比重增大;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增长。 (4)主要因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②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③工业生产迅速发展;④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3、(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特点: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行业大大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企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 (3)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4)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主导,计划管理;注重工业发展的区域平衡;受苏联建设的影响;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