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7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作业
课时作业17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福州高三调研]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① 《论十大关系》 ②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④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 ) A.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 C.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 解析:表格所列四则材料均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共八大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答案为D项。《论十大关系》和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改革开放无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题,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建设,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能反映出四则材料信息的特点,排除。 答案:D 2.[2019·淮北高三联考]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一位失业工人家庭,发现自己的工资仅仅是伦敦一个垃圾收集工的1/6。原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这一事例说明,当时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 ) A.发展生产力提高国人生活水平 B.效仿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 C.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D.和资本主义制度一较高下 解析:材料“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 反映了英国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提高国人生活水平,故A项正确;中国改革开放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模仿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不符合材料“工人……生活水平”的信息,故C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不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竞争,故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3.[2019·宜昌高三统测]1979年春,甘肃干部张浩致函《人民日报》,明确反对包产到户。时任国家农委主任王任重函告《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要报社“站出来说话”。第二天头版发了张浩来信,加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重要按语”。这表明( ) A.经济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包产到户不符合中国实际 C.改革开放在争议中前进 D.“左”倾错误思想未被纠正 解析:由材料“1979年春,甘肃干部张浩致函《人民日报》,明确反对包产到户”,可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故选A项;包产到户符合中国实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包产到户的贯彻情况,排除D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纠正“左”倾错误思想,排除D项。 答案:A 4.[2019·贵阳高三联考]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恢复汉口汉正街中断了数十年的自由贸易传统,重新开放小商品市场。当年就有108位待业青年社会无业人员经过工商登记发证,成为第一批个体经营者。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失业问题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 C.武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D.当时经济模式出现了转型的趋势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79年武汉市决定在汉口汉正街恢复自由贸易传统,开放小商品市场,这一时期中国依然是计划经济,但是出现了一些市场经济的尝试,这表明当时经济模式出现了转型的趋势,故D项正确;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A项排除;材料中武汉市政府为解决城市失业人员的工作问题,而在汉正街恢复自由贸易传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其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故C项排除。 答案:D 5.[2019·洛阳高三联考]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的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一年的经济增长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级政府手中”。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势在必行 B.政府的管理职能要进一步下移 C.需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全民经商潮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 解析:由材料“经济增长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级政府手中’”,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故选A项;材料中的理论是还要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的管理职能要进一步上移,排除C项;材料中的理论是要直接干预物价而非宏观调控,排除C项;全民经商潮有利于激活经济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排除D项。 答案:A 6.[2019·江淮高三联考]1987年,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获批准,允许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业余从事科学技术兼职工作。此举( ) A.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 B.阻碍了乡镇企业技术革新 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D.体现了行政命令作用明显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技人员可以从事科学技术兼职,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潜力,推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兼职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而不是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排除A项。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兼职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技术革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命令的信息,而是强调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兼职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排除D项。 答案:C 7.[2019·咸阳高三质检]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的主旨是( ) A.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 B.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 解析:加强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属于城市企业改革的领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加强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而不是调整方向,故B项错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材料“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体现了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加强企业技术能力的目的,故D项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8.[2019·山东高三联考]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结果,即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错在“投机性”;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B项错误;私营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削弱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故C项错误。 答案:D 9.[2019·汕头高三模拟]围绕着温州是否是“资本主义大本营”的争议,一直到1992年才烟消云散。温州的经济增长在1990年和1991年几乎为零,1992年猛增到18%,1993年达到31%,1994年为42%,而且这一切的背后中央政府没有花一分钱。对这一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温州人民拥有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市场扩大 C.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政策的保证 D.中国成功加入世贸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是否是资本主义大本营”的争议,即市场的作用地位问题,“到1992年才烟消云散” 是因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政策肯定了市场经济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政策肯定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带来的巨大转变,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政策肯定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带来的巨大转变,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10.[2019·昆明高三统测]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B.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解析:“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表明90年代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反映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并没有到“外向型经济”的程度,B项错误;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错误。 答案:C 11.[2019·本溪高三模拟]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这说明此决策( ) A.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 B.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保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说明建立经济开放区是为了以对外贸易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得出该做法有利于带动工农业发展,D项正确;材料所述经济开放区不仅涉及对外国开放,还涉及对内改革的内容,A、C两项不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B项不正确。 答案:D 12.[2019·汕头市高三质量监测]2018年11月5日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参见下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演讲中把脉全球发展大势,阐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主张,宣布中国扩大开放新举措,彰显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世界共享未来的坚定决心,说明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下列对上述材料中体现的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支持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B.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C.坚决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D.中国的各个领域彻底开放 解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但不是彻底开放,也不是唯开放是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上述材料说明了当今的中国支持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A、B、C三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应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合肥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南亚一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 材料二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在凝聚亚洲共识、促进各方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富有价值的“博鳌方案”,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编自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的对外政策,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一带一路” 设想提出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14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中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与地区交流,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在唐宋之前都采取开放的政策,在贸易上平等往来。主要原因要从经济因素、政府政策、海外贸易的技术角度回答,从而概括出答案。 第(2)问,结合所学可得出,新时期我国“一带一路”设想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我国独立自主及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历史悠久的丝路传统等原因。 中国政府做的努力可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等。 答案:(1)对外政策: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平等贸易。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应用;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2)背景:自古以来中国奉行的睦邻友好、平等交往的对外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努力: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不断提高综合国力。(言之有理均可) 14.[2019·张家口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50年6月 七届三中全会 不要四面出击,国家发展需要一个过渡时期 1957年9月 八届三中全会 重新提阶级矛盾 1977年7月 十届三中全会(九届三中全会则因林彪事件搁浅) 给“四人帮”定性,并确立华国锋的领袖地位,以及决定邓小平的复出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大门打开 1984年10月 十二届三中全会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1988年9月 十三届三中全会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93年11月 十四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1998年10月 十五届三中全会 建设新农村 2003年10月 十六届三中全会 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2008年10月 十七届三中全会 会议最大的突破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2013年11月 十八届三中全会 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标志着从1978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 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自选三个时间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4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从“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文革’后‘左’倾思想依然严重、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主要是因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归纳论证。 答案:示例:观点一: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 论述: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实力有限,所以国家急需一个过渡时期来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文革”后“左”倾思想依然严重,急需思想解放,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逐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主要是因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 结论: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新中国经济建设,逐渐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三中全会体现党重视农村建设发展;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