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跟踪检测:单元质量评估卷(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跟踪检测:单元质量评估卷(一)

单元质量评估卷(一)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 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 )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解析:选 C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讲究不违农时,顺时劳 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答案为 C 项。天人感应反映的是天与人的关 系,与材料适时而种,不违农时不符,故 A 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协调南北方 社会生产节奏,故 B 项排除;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与材料中“民间……谚语” 不符,故 D 项排除。 2.下图是西周时期的盛食器倗生簋及其铭文,铭文大意是:格伯用 4 匹好 马与倗生交换土地 30 田,双方剖券为凭,并实地勘定田界,具结交换事宜。这 反映了当时( ) A.用以交换的货币尚未出现 B.土地制度受到一定冲击 C.政府对商业管控较为松弛 D.贵族兼并土地现象频繁 解析:选 B 商朝时期已经出现贝币,A 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 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格伯和倗生进行土地交换,可见在当时土地制 度受到一定程度冲击,B 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C 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对井田制的冲击,并未反映贵族兼并土地现象频繁,D 项错误。 3.《易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 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解析:选 A 由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个体小农通过用自己的所有去换取自己 没有的东西,用来孝养父母,所以属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选 A 项; 题干没有提到手工业发展的均衡问题,故排除 B 项;题干中的商品交换属于个 体小农与市场之间的交换,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故排除 C 项;题干 中反映的是个体小农,而不是商人,故排除 D 项。 4.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 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 )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 D 材料无法体现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故 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 女织,故 B 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的特点,故 D 项符合题意。 5.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 4 万余件。铁兵器数 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 1 件,铁镞 1 件,铁铤铜镞 2 件。材料说明当时( ) A.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 B.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 C.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 D.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 解析:选 A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器,但冶铁水平制约了铁制武器 的大规模生产,导致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铁制武器很少,故选 A 项;秦兵马俑 坑中出土了铁制兵器,说明秦国已经掌握了生铁铸造技术,故排除 B 项;当时 秦军战斗力强大,并没有因为青铜兵器导致战斗力下降,故排除 C 项;青铜兵 器出土于秦兵马俑坑,并不能说明当时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需品,故排除 D 项。 6.《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小 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 ( ) A.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B.沿街开铺的街市 C.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D.地方自治的市镇 解析:选 A 宋朝以前,城市中设立“市”作为专门的商品交易场所,官府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因此白居易笔下的“市”是指长安 城中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A 项符合题意,沿街开铺的街市出现于宋朝以后,没 有行政管理的草市位于城郊和乡下,地方自治的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与材料中 反映的唐朝、长安城的信息不符合,故排除 B、C、D 三项。 7.宋代城市管理实行厢坊制,即在坊上设用,作为较大的行政区划,以加 强对坊廓户的控制,这是中国古代对城市管理制度的重要变革。厢坊制出现的背 景是( ) A.中央集权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 C.城市体制变化 D.市镇经济兴起 解析:选 C 宋代实行厢坊制是为了加强城市管理,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管 理,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没有关系,故 A、B 两项错误;随着坊市制的冲破,宋 代为加强城市管理而实行了厢坊制,打破了过去城市严格管理的制度,故 C 项 正确;市镇经济兴起于明清时期,故 D 项错误。 8.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 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地区的确不利。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 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 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 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 解析:选 D 稻米多产于南方,小米和小麦多产于北方,“沙漏倒转”反映 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确立了南方经济在中国总体经济 中的地位,全国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D 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北方的政 治局势对经济格局的影响,A 项排除;材料信息与北方环境变化无关,B 项排除; 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C 项排除。 9.《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 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解析:选 C 由材料“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 式两人可当八人”可知,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增加,故 C 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私营和官营手工业规模,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纺织原料多元化, 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具的改进,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无关,故 D 项错误。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清朝乾隆皇帝曾作诗:“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 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这反映出该瓷器( ) A.质量精美 B.历史悠久 C.分工细密 D.规模宏大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 好,静中见动青山来”,可见瓷器质量精美,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材 料无关,排除。 11.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 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解析:选 A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说明农副产品的 商品化趋势明显,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不同时期晋商的经济地位进行比较, 不能说明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故 B 项错误;区域位置并不是商业贸易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将长途贩运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对 比,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故 D 项错误。 12.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 争性”,而明清时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自然经济的影响 B.政府政策的变化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殖民势力的东来 解析:选 B 自然经济的影响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 项错误; 明清时期,政府闭关锁国,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见政府政策 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B 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是控制中枢机构,与材料 现象无关,C 项错误;殖民势力的东来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不符合材料整个信息 主旨,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 13.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 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 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 纪》 生产和消费并 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 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 书》 生产和消费并 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赈贷困乏 《汉书·宣帝 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 物 康熙三年 浙江 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 6 万担,开 仓米 4 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 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 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 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 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 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 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 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14 分) 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表格的“类别” 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重;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 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以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 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带有赈灾救济性质。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 中的“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 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 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 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 救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 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 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 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 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 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 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 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 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 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 历史渊源与演变》 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 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 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 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 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 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 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 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 非法牟利。1703 年和 1713 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 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6 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6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 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 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 己的名字”“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 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联系所学, 从商品经济、生产力水平、商人维权意识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 根据材料中的“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 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 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等信息分 析概括得出。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关系、政府保护和增强诚信意识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自发产生并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功能日益增多(表 明归属,兼具广告宣传功能);商标形式逐渐多样化。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人维权意识的提升;政府一 定程度的管理与保护。 (2)表现: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技术领先,品牌较多;呈现专业化 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 (3)看法: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对商标权的立法 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商人的诚信意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