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十堰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 本试题共6页,共33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与试卷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城内。答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从夏、商、周三代王位和春秋战国各国君位的继承来看,没有一一个朝代或一一个诸侯国自始至终严格实行过嫡长子继承制;或幼子继承制;或以弟及为主、子继为辅的继承制度,而是普遍实行着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为前提的选择继承制。”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先秦时期 A.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B.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 C.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 D.宗法制未得到真正实施 2.春秋战国时期,家庭种植业与养殖业继续发展。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也写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据此可知,当时 A.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B.铁犁牛耕方式已经普及 C.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精耕细作农业8益发展 3.下面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的图画(鱼、蛙、鸟)与金文族名的写法及甲骨文、金文里有关字形的对照。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文字 B.中国汉字的发展具有多元化特征 C.画符为汉字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D.中国早期文明具有连续性 4.董仲舒曾作《春秋决狱》232事,应诏曾作《春秋断狱》250篇,汉代将《春秋》等儒家经典的记载及精神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发展决定现实需要 B.儒家思想成为普遍认知 C.儒家学说追求理性客观 D.法律制定重视伦理亲情 5.东汉太后“委权父兄"之事络绎而来,窦、邓、阎、梁、何诸家无不如此。梁冀为大将军时煊赫一时,“人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每朝会与三公绝席”。这表明东汉时期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君主专制渐趋衰弱 C.母系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外戚权力已经失控 6.从唐朝初年开始,拓跋鲜卑建立的魏国被正式承认为中国的正统之一,与南朝享有同等地位, 官方编纂的历史就有《北史》和《南史》两种,从此有了“南北朝”的名称。北魏这-结果的获得主要是因为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B.北魏曾经统-过北方地区 C.鲜卑族融入了中华文化 D.北魏开辟南北朝对峙局面 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B.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C.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D.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8.下表为两宋时期宰相的祖辈任官情况。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A.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9.两宋时期,各类城市的百姓“侵占官道",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政府在街道两旁竖立“表木”.作为禁止“侵街”的红线。红线之内.允许设摊、开店.但效果不佳。上述历史现象 A.说明宋代城市街道管理日益废弛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C.揭示了宋代积贫积弱的现实 D.反映出宋代中央集权的削弱 10.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对朱嘉“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改变:“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这个定义本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这反映出王阳明 A.对君主专制下君心不正的不满 B.反对将价值和知识融为一-体 C.纠正朱嘉忽视“正君心”的缺陷 D.对“格物”解释遵循经典根据 11.明朝在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 -省之刑名,审理案件,但死刑重案之处决权归属中央。 中央有三法司,刑部是司法的主管部门,审理地方上报的死罪囚犯。这-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保证了司法的公正 C.维护了人民权益 D.避免了皇权的滥用 12.明初,福州本为闽地集中产粮区,但明朝中叶福州已取给养于温州、泉州.“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广东米海运人闽据说“岁以千余艘计”,而台湾米运人福建的更多。这一现象的 出现反映出 A.经济重心的变动 B.贸易政策的松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货币制度的变革 13.有学者指出.晚清经济形态,农村基本是自给自足加上集市贸易,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难以 发展;沿海城市则已经出现银行业、信贷业、行会、商会等新型经济模式,分工的专业化水平 不断提高。该学者意在说明晚清时期中国 A.新型经济模式成为主导 B.城市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D.二元经济结构较为明显 14.轮船招商局的章程规定:“每年照各股本银每百两提去利银十两,如有盈余,以八成摊归各 股.作为溢利,以二呈现成分与商总董人等作为花红。”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A.经营模式呈现近代化特征 B.摆脱了官督商办模式 C.抵制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D.引导了民族工业产生 15.民国初期有人描述:“自海禁之开通,学校之林立,于是国人师其制焉,凡业有星期,凡校有暑假,上自政府之机关,下至荒陬之小学,莫不皆然。”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学校教育的普及 B.社会风气的变迁 C.社会开放的程度 D.民主政治的发展: 16.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的全新选择是 A.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组建新的政党 C.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D.开展五四运动 17.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八七会议的决定说明中共 A.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 B.创建了自己的人民军队 C.工作重心已转到农村 D.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8.右图是1938年5月广州刊登的- -幅漫画.漫画中- - 只巨手指引着军 人前进的方向。该漫画意在表明 A.舆论宣传影响着民族战争的走向 B.全民抗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保证 C.国人民族意识在抗战中开始觉醒 D.统一战线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19. 1952年9月,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回顾:“三年来,我....在平等、 《向新中国途程迈进》互利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对外贸易关系。我们已经由历史上长期人超的国家.转变成为进口和出口平衡的国家,战胜了美帝国主义者对我们国家的禁运和封锁。”据此判断,这“三年”我国 A.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始终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作为大国步入了国际舞台 D.外交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20. 1950年6月,毛泽东指出:“对民族资产阶级,我们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他们的关系,不要搞得太紧张了。”这表明毛泽东 A.主张降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速度 B.认为民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融合的 C.希望慎重处理社:会转变时期的社会矛盾 D.扶持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抗官僚资本主义 21.1978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报告提出:“要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我国亿万群众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我们完全能够依靠自已的力量,在科 学技术方面来-一个大跃进。”这说明当时我国 A.经济建设中仍存有“左”倾思想 B.认识到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性 C.坚持走“科教兴国”的战略路线 D.明确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 22.有学者说:“罗马法所有权理论的发达,是它能够深刻影响后世法律的直接原因。事实证明, 有关所有者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抑或程序方面都未超出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 畴。”决定罗马法具有这一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后世国家照搬了罗马法 B.其以维护平民利益为根本 C.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罗马强调法律的公正性 23.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文学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和情感。这反映出古希腊文学 A.强调以人为本的意识 B.宣扬知识即美德. C.反对教会的精神束缚 D.主张直接民主制 24.有学者评论:加尔文的预定论思想,"把资本积累时期的社会分化、商业竞争成败的社会现象加以神化,鼓励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源、发家致富,同时使竞争破产者、社会下层和没落的贵族服从命运的安排,接受上帝的决定”。可见,加尔文的预定论 A.强调信徒均应听命于上帝 B.缓和了宗教与世俗的矛盾 C.摆脱了天主教的禁欲主义 D.从神学角度肯定社会现实 25.1873年,日本成立了三菱商会。成立时,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发表讲话:“在以往,商会的财产是土佐藩的藩产,如今这些藩产已出售给我。我总共取得了六艘汽船、两艘拖船,以及库船、 帆船和脚船各一艘。这些确确实实成了我岩崎弥太郎的私人财产。”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日本 A.“废藩置县”的推行 B.侵华战争获得的侵略权益 C.“文明开化”的实现 D.“殖产兴业”政策的实施 26. 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打开了中等阶层通往政治塔尖的大门,首相皮尔在1846年初提出 废除《谷物法》则实现了他们最重要的一-个经济权利主张。此后,英国民主趋势更加明显。 可见,《谷物法》的废除折射出英国 A.中世纪对经济管制极严 B.政治权力进-一步 下移 C.责任内阁制度尚不完善 D.自由贸易制度的确立 27.18世纪80年代初,美国驻英大使约翰●亚当斯与英国商讨贸易协定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美国有的州并不能遵守1783年签订的美英和平协定。所以,该使臣的努力收效甚微。对此 合理的解释是 A.驻外使臣难以维护美国权益 B.美国地方政府权威受到压制 C.国家体制制约美国对外交往 D.国家实力构成对外交往基础 28.1927年,法国建议法、美两国缔结永不相互交战的条约,但美国建议这个条约的签订国必须是广泛的,应先由法、美、英、德、意、日六国签署公约,然后再向所有的国家敞开和平的大门。最终,美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巴黎签署了《非战公约》。《非战公约)的签订过程反映出 A.帝国主义间矛盾错综复杂 B.美国试图提高国际联盟的作用 C.法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美国延续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29.最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国多为一些与争端无关的国家或中立国,根据--项不公开的秘 密规定,美苏两国军事力量不参与解决冲突。1992年,俄国、日本、德国首次派遣部队参加 联合国维和行动,美国在海湾战争、波黑内战中到处插手。2003 年,未经联合国安理会许 可,以萨达姆和本拉登有牵连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这--变化 A.反映出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力度增强 B.体现了多极化格局对局部地区安全的威胁 C.说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D.表明联合国逐渐被强权大国所操纵 30.'下表为1931年春到1933年春苏联农民拥有的牲畜数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匹、百万头、百万只)。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 A.农业集体化不利于国家工业化 B.农业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 C.农业集体化阻碍了牲畜业的发展 D.农业集体化使农民利益蒙受损失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 材料一 英国偏居欧陆之外的大西洋一隅,造成中世纪时期的教会控制力一向薄弱于欧陆诸国,. 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传统逐步形成。17 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分层社会,且开放性的社会结构更 具流动性。学者培根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牛顿三大 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 地,这给人们长期遭受禁钿的思想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远非今人所想象。“因信称义”和“宗教 宽容”的信条日益深入人心,当君主的统治与上帝相背离时,教徒主张“顺服上帝、不顺服 人”,对其统治进行监督与反抗。这种理念体现了包含“人权”“民主”诉求的启蒙思想与宗教改革思想内涵之间的深厚渊源。作为泛欧启蒙运动的先声和中心之一,英国启蒙运动的生 成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英国在普罗大众的思想洗礼之中,揭开了欧洲启蒙运动的 序幕。 ——摘编自谌章明《试论英国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启蒙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启 蒙思想家大力倡导科学、理性,力图打破强加于民众头上的精神枷锁,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构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基本制度。卢梭的社会 契约理论,提出了人民主权学说,认为国家领导人的权力源于人民,人民主权高于一切,既不 可剥夺,也不可以转让。 ——摘编自王洪斌《启蒙运动与历史环境》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 方案还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我们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 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 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康有为辅助光绪推行了百日 的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有两件大新政,在我们今日看 起来都是应该早办的,但在戊成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的人居大多数。 ——摘编自蒋廷敲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早在变法酝酿之初,慈禧太后告诉光绪皇帝:“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 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 行。...第戒帝勿操之过蹙而已。”“苟可致富强,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对之后的戊戌政 变有人评论:“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事。’ ——摘编自马勇著《超越革命与改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开展的背景,并指出变法中“反对的人居大多 数”的“两件大新政”。(7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据此竭力奉行所谓“真正的中立”。美国推行的“中 立”政策,用威尔逊自己的话来说,是为了保卫美国人的生命和财产以及保证美国公民在公 海上完全享有他们举世公认的权利。随着一战的深入,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用与功 利的民族特性使美国政府对一战的政策与态度发生了变化。1915 年春季以后,美国逐步抛 弃了其中立立场,转而倒向了协约国一方,美国终于在1917加入了协约国集团进行对德国 作战,为一战协约国一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20世纪30年代,纳粹主义在欧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 国的元首,纳粹主义橫行欧洲。但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实行中立政策,与同盟国和轴心国 集团两方面都进行大量的贸易,大发战争横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在 亚、非、欧洲恶性膨胀,美国的国家利益日益受到威胁,美国最终放弃了中立政策。特别是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标志着美国向加入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列中 跨出了一大步。1941 年12月7日,美国终于在珍珠港呼啸而来的炸弹声中结束了其中立 政策。美国参战后,凭借着自身强大的综合国力,使盟国的力量大大加强。1945 年,美国在 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逼迫日本投降了。美国的参战大大加速了二战反法西斯的胜利。 ——摘编自马楼楼《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战争政策变化的共同特征.说明影响其政策变化 的决定因素。(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的影响。(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