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九卿制 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周人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利用了上古血缘纽带的统治 3、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相权的削弱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央机构逐渐完善 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嬴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是指 A.分封制、郡县制 B.宗法制、郡县制 C.分封制、行省制D.郡县制、行省制 5、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监察御史 6、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 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B.皇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皇权 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 D.使各部门互相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7、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9、如图所示中央机构的作用是( ) 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提高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 ③加强皇帝的权力 ④提高宰相的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0、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11、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送来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代,这户人家已成为名门望族 B文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很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家族的祖先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12、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选官制度 D.监察制度 13、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4、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16、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②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④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17、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世袭制和行省制 18、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万历年间。若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形有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A. 成为帝国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命官 C.担任军机大臣,协助皇帝裁决军国大事 D.担任御史大夫,对朝廷百官进行监察弹劾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2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力过重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2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代指丞相)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23、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变革,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但也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以国政,此宰相职也” B、“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C 、“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 D、“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24、.内阁制度和军机处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地方职能的健全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 D.君主专制的强化 25、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江浙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26、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27、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28、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些规定 A.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 B.提高了军机大臣的地位 C.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 D.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29、下列加强封建专制的措施,明清两朝共有的是 A.中央设内阁和六部 B.设置军机处 C.实行推恩令 D.废除丞相 30、中国历代官僚体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皇权与相权的相对均衡 B、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C、大臣议政 D、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 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 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14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8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10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8分) 历史答案 1—5 AAAAB 6—10DCBCD 11—15ABBDA 16—20CAABD 21—25ABDDD 26—30ADCAB 31、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注意言简意赅,切中要点。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抓住材料中“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陵迟不救者三代”和“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等信息来回答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再抓住材料中“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等信息来回答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第(3)问中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和“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逐一对照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答出北宋和元朝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即可。第(4)问结合材料和郡县制的弊端来分析概括。 答案: (1) 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 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 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 举例说明: 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的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 元朝吸取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 (4) 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 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 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