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角度一 对中外历史改革成败的评价与认识 1.(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庄启东《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得出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由“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得出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由“今后中央只管省……”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得出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由“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得出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第(2)问,依据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得出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由“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得出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依据工资改革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得出,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角度二 从改革的背景、条件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 2.(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 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得出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由“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得出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由“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得出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第(2)问第一小问“困难”,依据材料一,“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可得打破了百姓习惯,由“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可得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二小问“启示”,依据材料二,结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总结答案。 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角度三 深度理解中外历史改革的特点 3.(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中”,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得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得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根据“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得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第(2)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得出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高考复习时要重视对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的分析理解,总结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认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1.(2017·濮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说:“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而中原又处于大动乱的时期。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局势,要“安君治民”“兴霸成王”,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今伍子胥修法制。《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云:“其形繁法。”《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吴王刚猛而毅,能行其令。百姓习于守,明于法禁。” ——辛土成《论阖闾的社会改革和吴国的兴亡》 (1)根据材料,概括吴王阖闾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吴王阖闾改革。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中原又处于大动乱的时期”得出诸侯割据争霸,根据材料“吾国僻远……田畴不垦”得出吴国力量薄弱;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材料“始任贤使能”得出选用对改革有用的人才,根据材料“今伍子胥修法制”得出修改法制。第(2)问,根据材料“任贤使能”得出选拔人才,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实力;根据“百姓习于守,明于法禁”得出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的稳定;改革使得国力增强,为吴国进行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 答案:(1)背景:诸侯割据争霸;吴国力量薄弱。 内容:选用对改革有用的人才;修改法制。 (2)简评:选拔人才,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实力;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的稳定;为吴国进行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 2.(2017·揭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是汉高祖刘邦之庶子,初为代王,惠帝死后由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迎立为帝。文帝作为长年在外的藩王,在朝廷一无威信,二无心腹,一大批跟随高祖打天下的元勋功臣还在台上,他只有小心谨慎,以求地位的稳固,奉行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发展生产,甚至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还让皇后亲自养蚕,以作示范。文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把田租降至三十税一,后又干脆全免。他还松弛山林川泽之禁,赈贷鳏寡孤独,救济穷困老弱。 为了选拔人才,文帝开创了察举制度 ,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帝却始终委以重任。法律方面,文帝对即位后废除了“诽谤妖言法”和“相坐法”,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 文帝时期政治的宽厚,得益者首先是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如黄头郎邓通,因得文帝宠爱,占有蜀郡严道的铜山铸钱,富可敌国,有“邓氏钱,半天下”之称。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汉文帝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汉文帝改革措施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文帝原为藩王,缺乏个人威信是其实行休养生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农民战争使汉初社会经济残破不堪;同时,黄老思想倡导无为而治,又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2)问,根据材料“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作示范”及所学知识可知其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开文景之治的先声;根据材料“文帝实行轻徭薄赋……救济穷困老弱”可知其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为了选拔人才……文帝却始终委以重任”可知其善于纳谏有助政治清明;根据材料“法律方面……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可知其废除肉刑体现文明开化;根据材料“文帝时期政治的宽厚……有‘邓氏钱,半天下’之称”可知其无为而治导致地方王国和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不利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1)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农民战争使汉初社会经济残破不堪;黄老之学倡导无为而治;文帝原为藩王缺乏个人威信。 (2)影响:推动汉初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开文景之治的先声;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善于纳谏有助政治清明;废除肉刑体现文明开化;无为而治导致地方王国和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不利加强中央集权。 3.(2017·全国卷Ⅱ高考前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百年人口预测报告: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1980年中国人口才10亿,粮食就已经短缺,要是增加到15亿,等于多出三分之一的人口来分有限的资源,中国肯定崩溃,要想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减少人口……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14个省份相继取消了生育第二胎的生育时间间隔等。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材料二 再从长远看,新生人口对房屋、教育和基础设施的使用需求,都将吸引大量的政府和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在现代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下,新生人口的平均素质也将不低,他们将释放的创业和创新活力更是令人振奋。最后,全面放开“二孩”也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科学化、法制化的新起点。政策将更遵循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相关政策的落实执行也将纳入法治轨道。如此,中国人口结构的新常态转变才能更加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才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应该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就是与时俱进。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原因及意义。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1980年中国人口才10亿,粮食就已经短缺,要是增加到15亿,等于多出三分之一的人口来分有限的资源,中国肯定崩溃,要想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减少人口”得出人口过快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粮食短缺,人口过快增长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进入21世纪后……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得出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养老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二“再从长远看,新生人口对房屋……拉动经济增长”得出新生人口可以拉动经济发展,据材料二“而在现代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下,新生人口的平均素质也将不低,他们将释放的创业和创新活力更是令人振奋”得出新生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依据材料二“全面放开‘二孩’也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科学化、法制化的新起点。政策将更遵循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相关政策的落实执行也将纳入法制轨道”得出有助于我国生育政策的科学化和法制化;依据材料二“中国人口结构的新常态转变才能更加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才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答案:(1)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资源短缺;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粮食的短缺;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 (2)原因: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养老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意义:新生人口可以拉动经济发展;高素质的新生人口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我国生育政策的科学化与法制化;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