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景博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 历 史 命题人: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1.“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2.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3.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 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城                                        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 ‎4.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元恶(首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周礼》中又强调“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结合                    B.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D.社会秩序保持长期稳定 ‎5.春秋时期沿袭推行的爵禄制带有“品位分等”的特点,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战国出现的“谷禄制”则倾向于“职位分等”,体禄依附于职位而非个人,职务中断即不再享有相应的傣禄。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贵族政治己退出历史舞台                                        B.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C.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6.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具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 C.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 ‎7.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赢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 A.皇帝独尊                      B.皇位世袭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 ‎8.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9.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  )‎ 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 C.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                                D.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10.“一带一路”(英文:TheBeltand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古代丝绸之路开通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1.“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监,监管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大都由寒门子弟担任。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已取代九品中正制                                            B.寒门子弟已成为治国核心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世家大族的势力日趋衰落 ‎12.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制度的消亡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重文轻武的影响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的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連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 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元朝的行省制度 C.明朝的三司制度                                          D.清朝的军机处 ‎14.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  )‎ A.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的特点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 ‎15.下面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宋代(  ) ‎ A.确立了分权制衡体制  B.相权遭到进一步削弱   C.建立了完整监察体系  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6.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  )‎ A.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7.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18.元代的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该做法(  )‎ A.扩大了元代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加剧了民族隔阂 ‎19.《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 C.杜绝了地方的吏治腐败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出:“明朝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后恶化了。”下列各项史实中能佐证明朝政治“恶化”的是(  )‎ 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B.内阁成为中央正式机构 C.宦官开始参政                                                            D.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21.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权重,吏、户、兵三部尤位高任重。清代有名无实,每部尚书及左右侍郎各二人,满、汉各一,互相牵制,职掌有同事务官,而非决计定策的政务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六部名存实亡      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宰相制度被废除          D.厚满薄汉的民族政策 ‎22.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属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 A.地处内廷位高权重      B.跪受笔录奉旨承办       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 ‎23.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此时公民享有的权力包括(  ) ‎ ‎①参选四百人会议   ②担任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③抽签参加陪审法庭   ④享受国家发放的参政津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形成,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古希腊文明却始终未能从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发展成为统一的王国或帝国。究其原因主要是(  )‎ A.城邦人口数量小          B.海外贸易的活跃           C.特殊的地理环境          D.工商业经济发达 ‎25.公元前5世纪,雅典开始实行陪审员津贴制度,最初津贴的数目是每人每天2个奥波尔,后提高到3个奥波尔。在当时,3个奥波尔基本可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所需。此举旨在(  )‎ A.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  B.保障民主制度的运行   C.控制法庭的司法行为  D.消除贫富分化的现象 ‎26.“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因为它们产生于家庭关系,容易导致独裁统治。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单数为Phyle,地域部落)……他重组了议会,……每个Phyle贡献50人。”据此判断“他”是(  )‎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查士丁尼 ‎27.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而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的民主制(  )‎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弊端                                            D.开创了集体管理的新模式 ‎28.伯利克里声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默默无闻。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政治生活与经济无关                                                B.形成了完善的民主政治模式 C.充分实践了主权在民                                                D.国家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29.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未适婚人不能订立遗嘱,因为他们毫无判断能力。精神病人同样如此,因为他们缺乏理智。”据此可知罗马法(  )‎ A.强调理性是行为能力的基础                                    B.存在因人立法的随意行为 C.以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导立法                                    D.已经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30.《十二铜表法》有专门针对“叛国罪”的条款,法律规定:“‎ 对叛逆者的诉讼应永远保持其效力”。这一条款(  )‎ A.体现了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B.激发了罗马帝国臣民的爱国热情 C.维护了罗马国家的整体利益                                    D.限制了罗马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 ‎31.从2016年7月开始执政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是继撒切尔夫人后的第二位女首相,有“新铁娘子”之称,但在执政期间她却遭遇格伦费尔塔公寓楼大火80余人遇难、数次恐怖袭击、脱欧乱局无法破解等重大问题,而遭到众多议员的质疑,为此她被迫于2019年6月7日辞去保守党党魁一职,其首相职位暂时保留至新首相产生。特蕾莎·梅下台主要因为(  )‎ A.内阁成员与首相有严重分歧                                    B.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C.国王本着维护国家利益责令                                    D.首相面对困境无权解散议会 ‎32.1760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18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 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 二、材料阅读(52分)‎ ‎33.(14分) (中山一中高二第二次段考)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 ‎(1)中央集权制度含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个体系。简述秦、唐、明、清四个朝代皇权之下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情况。(4分) ‎ ‎ (2)在地方行政制度中,秦朝全面推行的郡县制和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各有怎样的开创性贡献?(4分) ‎ ‎ (3)有人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主要是积极影作用,试以中国古代的史实加以阐述。(6分)‎ ‎34.(12分) (云南学业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摘编自周谷城《世界通史》、《中国通史)等 ‎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 材料三 全体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职官;全体挨次进行统治,也挨次被统治;抽签参加政治机构……一切职司各人都不得连任;一切职司的任期都是短暂的。 ‎ ‎——亚里土多德《政治史》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图所示的两种选官制度。(2分) ‎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4分) ‎ ‎(3)根据材料三分析雅典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 ‎35.(26分) (福建宁德部分达标学校高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 材料二 ‎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 材料三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10分) ‎ ‎ (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8分) ‎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C A D B A D A A D B B A B D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A C D A B B C C B B C D A C B C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可知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推动以血缘为基础的祖先崇拜得以延续、发展,促使宗法制的形成,故选C项;材料强调农业经济与政治间的关系,排除A项;文明间不能以优越性进行比较,排除B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即天下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色,故选C项;中国早期国家实行的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宗法分封制度,排除B项;根据所学,中国古代早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外服的方国明显有较强的独立性而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并推广了西周的文化政治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周王统治王畿之地,排除A项;分封制也不能遏制诸侯之间的攻伐,排除B项;内外服和分封制都是贵族政治,排除D项。‎ ‎4. 【答案】A【解析】“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属于道德范畴,“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是强烈的家族观念,故选A项;“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与分封制无关,不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排除B项;“西周初年”没有儒家的概念,排除C项;“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无法反应当时社会秩序的情况,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从爵禄制到谷禄制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逐步瓦解,A项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任命方式的转变,未提及选官制度,排除B项;C项“空前强化”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 上表可以看出县制产生有三种方式,故选B项;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在秦朝,排除A项;最先推行县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春秋时期出现县制,没有出现郡县制,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避讳体现皇帝独尊,故选A项;题干没有体现世袭制度,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是皇权的神权色彩,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从汉朝初年到汉武帝时期封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而中央所辖的郡在不断增加,故选D项;封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并不能体现地方机构的完善,排除A项;王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说明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排除B项;国家所属的郡国数目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利用品级较低的尚书分掌决策且分了廷尉的司法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依据所学,“汉承秦制”,排除B项;是分权但是不能体现是制衡,排除C项;尚书被赋予了决策职能,但不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排除D项。‎ ‎10.【答案】A ‎ ‎1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监,监管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大都由寒门子弟担任”可知世家大族的势力逐渐削弱,故选D项;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排除A项;“已成为治国核心”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封建社会是皇帝独权的专制主义,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可知,北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唐朝末年,门阀制度就已经消亡,排除A项;重文轻武只是择婿标准变化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政府没有放弃抑商政策,只是政策相对宽松,排除D项。‎ ‎13.【答案】B ‎ ‎14.【答案】A 【解析】科举考试中考查时事体现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故选A项;近代民主议政是代议制,排除B项;对时政的考查加强中央集权,且并非仅仅唐代,排除C项;“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在一起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相权遭到进一步削弱,故选B项;分权制衡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央权力而非监察体系,排除C项;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分散于四司”、“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 可知,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分割地方事权,相互制衡,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对地方“军、民、财、刑”权的分割,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地方官员的增加加重了财政负担,导致“冗官”现象的出现,排除C项。‎ ‎17.【答案】A 【解析】由材料“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可知宋代官、职、差遣分开授予是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膨胀,故选A项;“科学管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有效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官员权力的限制而非职责分配,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目的是为了防范割据势力的产生,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C项;行省的这种做法不能扩大元代的疆域,排除A项;行省的这种做法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行省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代天子巡狩”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题干没有体现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央监察制度,排除B项;有利于整顿吏治,但是不能杜绝吏治腐败?,排除C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后恶化了”,结合所学,明代实行厂卫制度,进行特务统治,专制主义强化,故选A项;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排除B项;明代以前,就时常有宦官参政的先例,排除C项;雇佣劳动关系是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基本特征,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清代六部不再执掌决策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清朝六部内部官员互相牵制有利于强化皇权不等同于其丧失实权,排除A项;明代六部权重始于宰相制度的废除,排除C项;材料主要变化为六部管理的权力缩小源于增强皇权的需要,厚满薄汉的民族政策是增强皇权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 ‎22.【答案】B 【解析】“则封寄焉……属时则提奏……得旨则与”体现处理政务要请示皇帝,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没有反映其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机构设置问题,排除C项;参与政务范围较大,不是职能单一,排除D项。‎ ‎23.【答案】C 【解析】早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四百人议事会就发展为五百人议事会,故①错误;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故②正确;陪审法庭燕成员由30岁以上、无公共债务和犯罪前科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故③正确;为了鼓励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伯利克里时期发放参政津贴,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古希腊文明却始终未能从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发展成为统一的王国或帝国”可知在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城邦体制,故选C项;材料强调难以形成统一王国的客观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促使工商业的繁荣,排除D项。‎ ‎25.【答案】B 【解析】伯利克里为增加民众参政积极性,对公务人员发放津贴,保证直接民主制度的运行,故选B项;材料中“可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所需”可知,发放的津贴勉强满足生活所需,无法提高公民生活水平,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消除贫富分化”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6.【答案】B 【解析】克利斯提尼改革撤销四个血缘部落,设立10个地域部落,与材料中“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相符,故选B项;梭伦与材料中“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不符,排除A项;伯里克利与材料中“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不符,排除C项;查士丁尼是罗马帝国皇帝,与材料中“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不符,排除D项。‎ ‎27.【答案】C 【解析】由材料“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而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可知强调雅典民主的弊端,即过于泛滥的民主政治,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权力的相互制衡,排除A项;雅典民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排除B项;材料强调雅典民主的弊端而非集体管理的模式,排除D项。‎ ‎2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默默无闻”可知,雅典支持和保护任何公民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与权利,故选D项;民主政治生活与经济息息相关,排除A项;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排除B项;古代雅典的妇女、奴隶、外邦人不能参与政治生活,排除C项。‎ ‎29.【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无行为能力的人不能订立遗嘱,体现了遗嘱等相关法律文件的制定是以公民理性行为为基础的,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对“儿童、精神病人”权利的保护,无法体现因人设法,排除B项;“未适婚人不能订立遗嘱,因为他们毫无判断能力。精神病人同样如此,因为他们缺乏理智”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排除C项;《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古罗马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D项。‎ ‎30.【答案】C 【解析】由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专门针对“叛国罪”‎ 立法,并且保持永远追究叛逆者的法律责任,可知罗马法体现了重视奴隶制国家利益,故选C项;《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排除A项;当时处于共和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成文法前后贵族权限不同,排除D项。‎ ‎31.【答案】B 【解析】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与材料中“遭到众多议员的质疑,为此她被迫于2019年6月7日辞去保守党党魁一职”相符,故选B项;不是内阁成员,与材料中“遭到众多议员的质疑,为此她被迫”不符,排除A项;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无权,排除C项;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排除D项。‎ ‎32.【答案】C ‎33.【答案】(1)①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习惯上称为三公九卿制);②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③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④清初设立军机处。(4分。秦朝两点中答出一点即可) ‎ ‎(2)①秦朝通过郡县制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或垂直)的管理;②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 ‎ ‎(3)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有利于反对外来侵略;③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修建大规模的工程(长城);⑤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⑥它保障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性。(6分,史实学生任举,有道理即可) ‎ ‎34.【答案】(1)①中国:科举制;②古代希腊:民主选举轮流执政。(2分) ‎ ‎(2)科举制的进步性;①打破了世家大族控制官吏来源的局面;②考试做官体现相对公平合理;③提高了官吏文化素质:④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⑤改变了以前选官制度的弊端。(4分) ‎ ‎(3)特点:全民性(主权在民)、公平性、任期性、短暂性、轮番而治、民主性。(6分)‎ ‎35.【答案】(1)变化:①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②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 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③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④法家思想的影响;⑤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6分) ‎ ‎(2)措施:①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②经济上盐铁官营。(4分)‎ 意义: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 ‎(3)特征:①血缘关系浓厚;②家国同构;③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④人治。(4分)‎ 评价: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②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③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4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得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据材料一“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得,这种变化需要从社会宏观层面来进行说明,即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如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 ‎(2)第一小问主要措施,据材料二“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即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即经济上的盐铁官营。第二小问意义,根据上问的措施即可得出,如“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 ‎ ‎(3)第一小问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三“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可得出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根据材料三“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可得出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三“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可得出人治。第二小问评价,对于这种制度只能从历史影响来分析,即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现状出发来进行分析: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