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铜梁一中高2020级2019年秋期11月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1.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65位。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34.78%、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为34.78%、65.22%。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这说明了 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 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 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夏朝,与材料中“商周公卿”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而非界限分明,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不符,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相符,故D项正确。‎ ‎2.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向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后汉书》‎ ‎“从加那调州(今缅向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拍,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 ‎《吴时外国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那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水昌 ‎《魏略》‎ A. 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B. 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 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 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从加那调州……乘大拍,张七帆……乃入秦”“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循海而南”说明海路和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大秦之间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方交往以陆路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对大秦的记载不详细,故D项错误。‎ ‎3.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B. 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C. 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 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朱熹的本善习远等主张都是为其自身的思想主张服务的,B项正确;他们的主张主要是为了自身的思想主张服务,而不是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拍粗A项;材料反映的是他们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为了顺应儒学发展的要求和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排除CD项。‎ ‎4.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 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 B. 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 C. 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 D. 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内阁大学士者……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内阁引导皇帝规范执政,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内阁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故C排除;引导皇帝规范执政并不等于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故D排除。‎ ‎5.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B. 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C. 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新式教育机构在广州、天津、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分布较多,在其它地区分布较少;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也影响到教育机构的分布,B项正确。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是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排除A。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与清政府的对内政策有关,而不是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排除C。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与西方文化侵略关系不大,排除D。‎ ‎6.如表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主要党派简况。这表明 党派 时间 创建人 概况 中华民国联合会 ‎1912.1‎ 章炳麟、程德全等 扶助共和政府,最先瓦解同盟会 民社 ‎1912.1‎ 孙武、黎元洪等 反对南京临时政府,拥护袁世凯政权,“反孙倒黄”“捧黎拥袁”‎ 统一共和党 ‎1912.4‎ 陈其美、张謇等 谋求“江浙集团”领导南京临时政府 A. 党派政治立场完全一致 B. 革命党放弃了反满情绪 C. 革命阵营内部陷于分裂 D. 民国时期政治环境宽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革命阵营内出现了不同的派别,而且他们持有不同的主张及他们之间有矛盾,故C选项正确;从材料内容可知,各党派的政治立场并不完全一致,故A选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当时是辛亥革命时期,各党派都是反对清政府的,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革命派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强调宽松环境,故D选项错误。‎ ‎7.1924年7月,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余个团体联合组成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提出“扑灭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废除压迫中国弱小民族所定一切不平等条约”;9月3日至9日,上海废约运动大联盟更是掀起全国性的群众反帝国主义运动。这反映了 A. 南京国民政府擅长动员群众 B. 中华民族已有近代意义的觉醒 C. 北伐战争推动反帝爱国运动 D. 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骤降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50余个团体联合组成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全国性的群众反帝国主义运动”,可见中华民族已有近代意义的觉醒,故选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A;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C;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排除D。‎ ‎8.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说明 A.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灾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灾难,因此中共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提出了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至1965年底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中国1962-1965年期间经济基本恢复发展是得益于八字方针的提出,不属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故A选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以后,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经济恢复发展是由于八字方针的提出,而不是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故D选项错误。‎ ‎9.查士丁尼法典规定:离婚由一方提出,但不是由于对方的过失而是另有正当原因,.-…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加制裁;……一方主张离婚却无任何正当理由,以致无过失的一方遭受损失,虽准许其离婚,但对主张离婚的一方给予制裁。这体现了罗马法 A. 反对婚姻自由 B. 保护弱势群体 C. 维持公序良俗 D. 引导公正理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反映了罗马法对离婚案适用过失原则,体现了引导公正理性的目的,故D正确;材料并不是反对婚姻自由,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离婚时哪一方是弱势群体,故B错误;公序良俗倡导婚姻和谐,而不是离婚,故C错误。故选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0.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这一变革体现了 A.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D.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材料“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反映了人民主权与各州的权力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结合,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直接民主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 ‎11.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 A. 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B. 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C. 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 D. 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 ‎【答案】C ‎【解析】‎ 由“1935年……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说明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故选C;由“利用老式风镐”,说明苏联工业技术水平没有提高,排除A;由“1935年”,可知苏联新经济政策已经废止,排除B;材料与苏联农业发展无关,排除D。‎ ‎12.如表是美国部分媒体和国会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使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机构词汇1988年1993年百分变化 A. 美国社会与政府意识不同步 B.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C. 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 D. 世界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之前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在中西方冷战抗衡中西方获得巨大胜利,因此在官方和民间,对于西方的说法明显增多,这是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故D正确;美国部分媒体和国会对自由世界的使用越来越少,西方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多,说明美国社会和政府意识形态一致性的特点,A错误;自由世界的说法逐渐淡化,西方的说法得到强化,这与全球化的加强无关,B错误;材料与互联网的发展无关,排除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和18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贸易主要特点及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的状况”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 ‎【答案】(1)欧洲对外贸易需求量大,尤其以亚洲的棉纺织品为主;欧洲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亚欧贸易发展情况由欧洲处于劣势地位到欧洲处于优势地位;欧洲经过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欧洲重视货币和财富的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在亚洲(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对外来商品基本没有需求;亚洲各国(以中国为典型)实行“闭关”政策;欧洲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2)中国农业与手工业产品愈来愈显得落后,造成部分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应积极主动的进行对外交流,不应闭关自守;应奉行平等公正的交流原则;应重视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以及罗马帝国的案例可知,欧洲对外贸易需求量大,尤其以亚洲的棉纺织品为主;根据材料“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可知,欧洲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根据材料“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欧贸易发展情况由欧洲处于劣势地位到欧洲处于优势地位。‎ 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6、17和18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纺织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对外贸易,因此外贸需求量大,尤其以亚洲的棉纺织品为主;根据材料“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流行重商主义,重视货币和财富;根据材料“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可知,亚洲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基本没有需求;从对外政策来看,亚洲各国(以中国为典型)实行“闭关”政策;根据材料时间“18世纪末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逐渐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2)影响:根据材料“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农业与手工业产品愈来愈显得落后,造成部分农民手工业者破产;根据材料“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瓦解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认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从对外交流的态度来说,应积极主动的进行对外交流,不应闭关自守;从对外交流的原则来看,应奉行平等公正的交流原则;从对外交流的支撑点来看,应重视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14.大历史观就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再用现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也就是依据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 材料 黄仁宇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数字上管理乃黄仁宇“大历史”观中的一个枢纽性概念。黄摩崖(当代“大历史”写作的新锐代表)的“大历史”理念基本包含了黄仁宇大历史观的特点,比如以小见大,讲究历史纵深,中西对比等等。但不同的是,黄摩崖的“以小见大”是扎根于详实的史料,也没有依赖于生硬的技术分析,而是瞩目人性的复杂以及整个文明的活态,行文充满了价值判断与人文关怀。‎ 以材料中一个“大历史观”(任意一点或几点)为依据,结合世界近代某一阶段历史或某一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评析。(要求:论题具体,见解明确;分析问题有理有据)。‎ ‎【答案】示例:‎ 论题: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评析:意大利一些自由城市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上看,意大利很长时间内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没有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更容易进入到城镇中,与劳动力需求者形成雇佣等新的生产关系。所以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从地理方面看,新航路开辟以前,意大利一直紧扼亚、非、拉三大洲交界处的海陆咽喉,大规模的、洲际间的商品贸易在这里产生。它促使意大利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早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文艺复兴第一次唤醒了人们的自由意识,并使人们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现世的幸福。‎ 综上所述,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能够说明我们了解历史的脉络可以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发现。‎ ‎(其它论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按照题目要求,首先阅读和掌握题目开始提到的“大历史观”的方法和特征,然后从材料中搜索“大历史观”的任意一点或几点作为论点,如“从小事件看大道理”,或者“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等,接下来,结合所学“世界近代”某一阶段历史或某一历史事件,如“哥伦布的寻金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从政治、经济等条件分析“新航路的开辟”等;确立题目解答过程,先找到论证问题如“新航路的开辟”或“文艺复兴”等作为主题,再用相关论点,结合概念的组成要素对概念的前因或是后果进行简要阐述,最后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相关主题和论点进行评价,要求以史论证观点,回答逻辑严谨,科学规范。‎ ‎15.材料 蜀汉后期,诸葛亮按照《隆中对》进行改革,以期光复汉室。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孙权下定决心“绝魏,与蜀连和”。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使益州地区“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风化肃然也”。经济上,诸葛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针对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不留兵,不运粮”,获得当地民族的拥戴。‎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蜀汉后期诸葛亮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外结孙吴;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安抚少数民族 ‎(2)为蜀国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政治清明,改善社会风气;保障农业生产;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可知诸葛亮联络孙吴共同抗魏;根据材料“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可知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严肃法治;根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可知诸葛亮注重发展农业;针对“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来安抚少数民族。‎ ‎(2)通过诸葛亮在政治、经济、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的分析,并根据所学可以总结出积极影响为蜀国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政治清明,改善社会风气;保障农业生产;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事实上,曾推动埃及与以色列签暑戴维营和平协议的美国总统卡特,早在多年前就在《牢墙内的巴勒》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对巴x冲突悲剧的无奈:“中东地区的仇恨和互不信任根深蒂固,各方自尊心非常强烈,谁也不会贸然提出申请或者做出让步,原因是主动一方最终会被拒绝”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内流动看的仍是上帝选民之父的血液,为了争夺这位中东尊崇的族长的嫡系地位,各方不惜血溅圣地.迄今牺牲生命不计其敷.地上的血仍向耶和华(即所谓上帝)哀告一一苦苦渴求着和平.”‎ ‎——据刘中民《巴以冲突无法调和的根源在于文明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一战”结束以来巴以冲突中的大国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对巴以冲突的悲剧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二战后,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对已以土地不公正的分割:“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了争夺霸权,支持不同利益相关方。‎ ‎(2)评价:巴以冲突悲剧是因为双方受宗教观影响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特性;双方过于强调自身信仰与价值的绝对性,从而使得他们缺乏多元共存的精神;域外大国的介入将这些文化冲突进一步复杂化。‎ ‎【解析】‎ ‎(1)阐述:根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二战后,美国通过决议对已以土地不公正的分割;“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支持不同利益相关方。‎ ‎(2)评价:根据“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内流动着的仍是上帝选民之父的血液,为了争夺这位中东尊崇的族长的嫡系地位,各方不惜血溅圣地”得出受宗教观影响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特性,双方过于强调自身信仰与价值的绝对性使得他们缺乏多元共存的精神;根据所学,大国的介入将这些文化冲突进一步复杂化。‎ ‎17.材料 盛宣怀,字杏荪,清末官员,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迅速成为李鸿章手下的洋务干将.不遗余力地将代表现代科技的铁路,矿务,电讯等“夷技”由上而下推及全国。他是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创始人……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毋任洋人银行,专我大利。……所谓挽外溢以足国者。”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 ‎——摘编自陈旭麓《盛宣怀传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的主要活动,并予以评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盛宣怀提出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答案】(1)创办厂矿局企业和银行,投身洋务事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创办学校,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促使辛亥革命爆发。‎ ‎(2)银行是贸易畅通、工商业发展枢纽;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办银行榨取利润;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解析】‎ ‎【详解】(1)活动和评述:根据材料“不遗余力地将代表现代科技的铁路,矿务,电讯等‘夷技’由上而下推及全国”以及“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可知,创办厂矿局企业和银行,投身洋务事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根据材料“他是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创始人”可知,创办学校,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可知,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促使辛亥革命爆发。‎ ‎(2)理由:根据材料“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可知,盛宣怀认为银行是贸易畅通、工商业发展的枢纽;根据材料根据材料时间1896年及“毋任洋人银行,专我大利”可知,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办银行榨取利润;根据材料“所谓挽外溢以足国者”可知,盛宣怀认为办银行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