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B.《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C.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 D.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2.孟子评述《春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 ) A.以小见大 B.有闻必录 C.惩恶劝善 D.述而不作 3.《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 ) 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 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 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4.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 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5.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豫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6.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7.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这一主张实施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儒家官学地位得以巩固 B.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 C.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D.阻碍了其他思想的流行 8.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9.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政府高官中懦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 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 C.懦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10.表2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正史名称 人数 《南史》 13 《北史》 12 新旧《唐书》 38 《宋史》 50 表2 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 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 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 C.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11.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 ) A.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B.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12.有学者认为:“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材料意在说明( ) A.理学和佛学没有根本不同 B.理学借鉴了佛学部分理论 C.理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 D.心学与佛学应该合二为一 13.名儒邵雍说:“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张载认为:“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由此可见,二人均认同( ) A.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关系 B.先义后利的儒家追求 C.“理”是万物的本源 D.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14.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15.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16.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苒知恶是良知,为苒去恶是格物,该学者是(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7.“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在此,王阳明( ) A.主张“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B.关注核心问题是“得”与“失” C.重申了“理”是万物的本原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内心求理” 18.“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主张( ) A.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 B.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 C.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 D.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20.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效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 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 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 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21.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22.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由此可见( )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23.在14世纪,许多对古代罗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博学学者定居于意大利的富裕城市中,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竟相延纳,加以庇护,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许等。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B.意大利反对基督教禁锢人性 C.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有上层支持 D.意大利有着独特的文化环境 24.“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材料中“优秀人物”所主张的学说出现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 )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25.阿尔贝蒂(1404—1472)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他本人的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格言。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而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并且年轻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跑步、摔跤和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 A.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成就 B.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C.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 26.文艺复兴时期某一名著,由百个短篇故事构成,讲述各色人物故事,尽显人间百态,高扬着被中世纪禁欲主义压制了近千年的人性,后人称之为“人间喜剧”或“人曲”。该名著作者是( ) A.但丁 B.薄伽丘 C.彼特拉克 D.巴尔札克 27.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 A.构建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28.但丁在谈到公民与国王的关系时指出,公民不为他们的代表而存在,百姓也不为他们的国王而存在;相反代表倒是为公民而存在。材料反映出但丁( ) A.鼓励公民追求生存自由 B.重视公民的政治权利 C.引用了“民贵君轻”思想 D.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权利 29.下图画作是《花园中的圣母》(1506年),画中圣母侧身而坐,照看着两个正在嬉戏的孩子,洋溢着人世间的幸福美好。这反映了(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复兴 B.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运动成果显著 D.西方浪漫主义美术产生 30.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 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31.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 年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据此可知( ) A.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职人员 B.印刷圣经的出现导致宗教改革 C.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D.美茵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 32.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33.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34.17~18世纪欧洲的知识阶层以法语为共同语言,普鲁士国王和俄国女皇只愿意说法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拓展 B.殖民霸权的变迁 C.启蒙运动的发展 D.科学革命的影响 35.“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的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物种起源》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十日谈》 D.《社会契约论》 36.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 A.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37.有学者说,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温润和发酵”该学者描述欧洲这一社会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B.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 C.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D.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 38.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 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39.启蒙思想家们出版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大量发行通俗易懂的文章和小册子。启蒙思想家们的做法( ) A.提升了民众的教育水平 B.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意在瓦解封建神学统治 40.有学者研究发现,自18世纪初开始,法国出版的神学书籍下降,科学奇事、世俗文化和艺术书籍比重日增,各种传统形式的文学书籍维持不变。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封建君主专制逐步松动 B.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C.受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D.社会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 41.从古代到近代的博大精深的人类思想中,有的倾向于感性至上,有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下列思想中,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有( )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②“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③“天地之花日新”“时异而势异,势异而理异” ④“人,……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自此以后,人类不再以宗教的眼光衡量世界的一切……革命者大都相信人类可以透过理性的观察与设计,革除一切社会弊病,并获至无限的进步,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43.有一位学者指出:“不能说他的理论仅仅是法国革命的激进主义源头,其民意及契约理论,对美国建国的一代同样产生了很大影响,不特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理论。”这段话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 A.洛克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44.一般认为,英国的启蒙文学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或批判色彩,而法国启蒙文学的批判性、哲理性则更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 A.英国民众较缺乏参政意识 B.英国并非启蒙运动的中心 C.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更迅速 D.法国专制主义传统更浓厚 二、材料阅读 45.(12分)汉代是儒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以优厚的礼节聘请了数百名儒生。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 ——赵毅 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四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背景。据材料二,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主张的基本含义?(4分) (2)材料三对董仲舒思想是怎样评价的?(2分) (3)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作者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你同意这一评价吗?请说明理由。(6分) 46.(12分)人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受各种因素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泰戈拉从具体感性的人出发,提出了“感觉即知识”的观点,“感觉是对于存在的感觉,既然它是知识,也就是无误的”,那么,像神的存在“我们是不能承认其真实性,对它只能存疑”。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的本质存在于概念思维中,个人的感觉知识是不确定的,“如果我们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者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他们,我的灵魂就会完全变瞎了,我想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更好些”。 这种知识论反映在实践理性上,他把对“善”的目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追求统一起来,实现哲学和伦理的一体化。 ——摘编自马良、朱晓明《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论轨迹探寻》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及积极意义。(6分)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法国受到推崇。伏尔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里找到了他进行论战所需要的理论。中国在他心目里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面崇高的旗帜,是投向耶稣会和一切宗教迷信的一把利剑,因此中国文化成为伏尔泰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伏尔泰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他惊叹:早在四千年前,我们还不知读书识字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知道我们今日拿来自己夸口的那些非常有用的事物了。 ——摘编自艾丹妮、何兆武《旧制度时期的法国与中国文化》等 (2)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和赞美中国文化?你是否赞同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描述,说说你的理由。(6分) 47.(10分)追求民主自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ye,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在限制君权方面采取的措施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黄宗羲的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孟德斯鸠的思想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同境遇的时代背景。(5分) 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司马迁的《史记》与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对孔子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与呈现,因两者均不是与孔子同时代人,因而两则史料均属于二手史料,不能因为《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就较高,故A项错误;《孔子行教像》属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两者的史料虽都带有主观性,但不能武断地认为就都不能真实反映孔子的形象,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吴道子的孔子画像相比司马迁的描述,孔子形象更具圣人特点,说明孔子在唐朝时进一步神秘化,这与具体的时代背景相关,因而处理两则史料时注意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A项与材料“孔子惧”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孔子惧”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可知,《春秋》坚持惩恶劝善的著作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与《春秋》写法无关,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富之”、“教之”,与仁政、以德治国无必然关联,故A项错误;B项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受统治者重视程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富之”、“教之”,孔子用简单的语言,强调了富民与教民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租佃经济是土地私有的产物,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诸子都在强调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流派众多,文化活跃,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儒家孔子、孟子并没有提出实行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子希望依靠君主重建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提出社会各阶层地位的固化,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韩非子“集权”学说不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是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韩非子“集权”学说是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是为了树立君主权威,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豫知,正心诚意”在执政上体现人本和民本的理念,“天下为主,君为客”是中国早期的民本思想,他们的思想都有利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材料并不强调前后矛盾,西汉董仲舒只是对前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颠覆,故A项错误;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推行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诸子百家的糅合,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的变迁更多的则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董仲舒主张儒家经典成为学校的重要学习内容,有利于儒学官学地位的巩固,故A项正确;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汉代统治者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主张主要有利于儒学的推动,其官学地位的巩固间接地影响其他思想的流行,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汉代“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这显然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和程度失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儒家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汉代法律中得到初步的实践与强化,这是春秋决狱的一种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所提及的只有道德而并未有法律,无法体现“兼顾”一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家经典只是在司法判决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而非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是指察举制,材料的内容是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表明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参政被谨慎对待,故B项正确;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与材料的内容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不符,故C项错误;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与材料的内容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不符,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义门”不等于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故B项错误;政治统一,与材料中“《唐书》”“《宋史》”的数据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数字增长表明儒家的孝义思想在主流思想中不断扩大影响,故D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与材料中“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相符,故A项正确;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但材料中“弹琴”不等于时代精神,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与材料中“汉至隋唐”不符,故C项错误;传承经学的主体与材料中“弹琴的儒者”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外来的佛学与本土的理学不可能没有根本的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和所学可知,宋明理学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佛教的相关成分,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不难得知,理学是符合宋代的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可知,该学者认为理学与佛学的相似之处主要是在良知领域,“二者该合二为一”的说法属于明显的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人欲及其与天理的对立关系,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同样,材料中也没有对义利关系的提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和“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可知,邵雍和张载两人都强调“理”在万事万物中的本源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责任感的相关涉及,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说明仁义是先天固有的,不是后天养成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说明天理与义利是相辅相成的,故C项正确;朱熹并未说明私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思想较为开放,所以女服也不拘一格,而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理学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等道德观念逐渐普遍化,女服也随之变得内敛拘谨,故A项正确;理学南宋以后才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风气应该更为开放,女服不会变得内敛拘谨,故C项错误;市民阶层扩大,女服应该更加世俗化,而不是内敛拘谨,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程颐主张理是本,材料主张心是本,两者属于宋明理学的不同学派,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心学的思想,朱熹属于理学一派,故B项错误;陆九渊主张“心即理”“本心体悟”,材料主张心之本体就是良知,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良知就在心内,要致良知,知行合一,属于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D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可知,王阳明明显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求诸心而得…求诸心而不得”可知,王阳明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求心”而非“得”与“失”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心”,就是“理”,而材料中并没有对“‘理’是万物的本原”的重申与强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可知,作为“阳明心学”创始人的王阳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内心求理”,故D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材料出自顾炎武《日知录》,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主张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思想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故C项错误;被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变革,也没有强调经济动因,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材料也不能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故C项错误;根据“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等可知当时形成了士商互动的风气,故D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西方传教士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还是他们“ 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效天,宣扬‘耶儒合流论’”,即对中国文化习俗的尊重,可见A项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天主教只是利用儒学,两者宗旨有本质区别,故B项错误;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进而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故C项正确;D项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的条件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16世纪后半期处于明朝时期,社会结构还未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秩序”的强调,反映出仍然重视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故B项错误;材料中“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希望提高政治地位,“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要求冲破传统禁欲的道德观念,这些都符合市民阶层的诉求,故C项正确;材料中对“秩序”的强调,反映出仍然肯定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启蒙思想家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强调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的理性,要求人本身的解放,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民主法制是启蒙运动所提倡的,故A项错误;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不是材料表达的信息,故B项错误;人们逐步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不是宗教的束缚,故C项错误;材料中三人思想都体现了人文主义,且逐步递进,即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故D项正确。 23.【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对其起源的比较参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教会禁锢人性的史实,故B项错误;“市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竟相延纳,加以庇护,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许等”可见上层社会对文艺复兴创作都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证据说明其文化的独特性,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智者运动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流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此时基督教还未出现,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的矛头直对天主教,反对教会的势力,与题目中“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不相符,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文主义,但并未摆脱上帝和基督教的束缚,并且借助基督教的学说为人文主义辩解,与题目中的“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相符,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主张理性,反对上帝和天主教的世俗权力,与题目中“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阿尔贝蒂生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强调了人的作用和价值以及人的进取精神,反映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不符合常理,故C项错误;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是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学派,故D项错误。 26.【答案】B 【解析】但丁创作的主要作品是《神曲》,赞颂了人的伟大,并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腐败,与材料“由百个短篇故事构成”和描述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十日谈》,讲述了各色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各具性格特征,内容尽显人间百态,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与材料描述的内容和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彼特拉克的主要代表作是《歌集》,主要是诗体日记,与材料“由百个短篇故事构成”不符,故C项错误;巴尔札克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时间不符,他将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间喜剧》,与材料“后人称之为‘人间喜剧’”不符,故D项错误。 27.【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家主张“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即社会契约论,强调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民权政府、理性王国)保障人的自由和财富,这是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文人主义的重要发展,故A项正确;批判神权统治是两者的共同点,故B项错误;鼓吹人性解放也是两者的共同点,故C项错误;主张自由平等不符合材料中启蒙思想家表达的思想,故D项错误。 28.【答案】B 【解析】但丁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早期杰出思想家,其主张不可能只局限于生存方面且材料根本没有体现“生存”自由,故A项错误;“公民”这个词汇,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政治范畴的概念,也体现了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利的争取与追求,故B项正确;君臣双方都不为对方而存在,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民贵君轻”思想,故C项错误;“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权利”,这属于一种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29.【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旗帜下对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讴歌和宣扬,而非简单的希腊罗马文化复兴,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艺术作品虽然依然没有突破“圣像画”的范畴,但已有了明显讴歌人性的色彩,这是一种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517年,所以该艺术作品反映的不可能是宗教改革的成果,故C项错误;西方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故D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一千多年间,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教权的至高无上与材料中“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不符,故A项错误;基于一千多年间基督教会的统治,材料中从“月亮依附于太阳”到“两个太阳说”是弱化教权,故B项错误;基于一千多年间基督教会的统治,材料中从“月亮依附于太阳”到“两个太阳说”是弱化教权,故C项错误;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基于一千多年间基督教会的统治,材料中“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31.【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后依旧有神职人员的需求,故A项错误;印刷圣经的出现是宗教改革的前提,但不是导致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故C项正确;美茵兹印刷《圣经》不能表明,它就是宗教改革的中心,故D项错误。 32.【答案】A 【解析】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材料中“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是宗教标准,“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是民族的标准,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揭露教会的腐败,但材料中是“把教皇看作外国人”,外国人不等于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中“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不等于不要宗教,故C项错误;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与材料中“14、15世纪”不符,故D项错误。 33.【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不是宣扬理性主义而是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德国宗教改革关注民众疾苦,故D项错误。 34.【答案】C 【解析】18世纪法国工业革命还未开始,因此这种现象不是工业革命拓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17~18世纪英国掌握殖民霸权,与材料法国的影响无关,故B项错误;这种现象的反映出启蒙运动的高潮出现在法国,影响到欧洲一些专制国家,故C项正确;17~18世纪科学革命促成启蒙运动的发生,但只有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才影响到欧洲不同社会阶层,可见科学革命的影响不是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5.【答案】D 【解析】《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论述人类起源问题,与人民权力无关,故A项错误;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代表作,反映了自然科学内容,与题目无关,故B项错误;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主要是揭露教会的腐败等,没有体现人权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契约论》是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作品,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和社会契约思想,与题目相符,故D项正确。 36.【答案】B 【解析】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感兴趣是材料的现象,材料强调的是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儒家文化提供了作为启蒙思想的核心信条的“自由”“平等” ,并以这种理想化的儒家文化来抨击欧洲的专制思想和宗教蒙昧主义,故B项正确;故意曲解的说法有误,法国启蒙哲人们通过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整个中国文化进行一种理想化的阐释,歪打正着地产生类似郢书燕说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英国与中国的思想进行比较,法国启蒙哲人们似乎对中国比对英国更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儒家文化迎合了当时启蒙运动的需要,故D项错误。 37.【答案】C 【解析】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一结论不能明确指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仅18世纪下半期在英国才开始,故A项错误;“欧亚贸易”的推动主要由新航路开辟,而不是思想的启蒙,故B项错误;“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可以看出这里面既有欧洲近代城市的兴起,也有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也有东西方贸易发展留下的痕迹,故C项正确;“近代革命”的根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3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欧洲的思想家们主张用理性反对天主教会和专制君主,这些思想家具有启蒙思想,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和文艺复兴有关,故A项错误;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和宗教改革有关,故B项错误;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9.【答案】C 【解析】由材料无法推断这些普及科学知识的小册子对民众教育水平的影响,故A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这些普及科学知识的小册子对民众思想解放的影响,故B项错误;启蒙思想家们的做法反映出,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他们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这些普及科学知识的小册子对封建神学统治的影响,故D项错误。 40.【答案】D 【解析】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1年法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8世纪初,故A项错误;18世纪法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故C项错误;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时法国社会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故D项正确。 41.【答案】B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更多强调个人的感觉,倾向于感情至上,故①错误;“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表明苏格拉底 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这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故②正确;“天地之花日新”“时异而势异,势异而理异”,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故③正确;“人,……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是康德的名言,把理性精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42.【答案】D 【解析】智者运动主张“人是万物尺度”,易为极端个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倡导追求现实幸福和物质享受,抨击教会腐败,但不反宗教,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会权威,肯定信仰的重要性和《圣经》至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再以宗教的眼光衡量世界”、“理性的观察与设计”,与启蒙运动倡导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相符,故D项正确。 43.【答案】C 【解析】洛克是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并未提出契约理论,故A项错误;伏尔泰的思想对美国政体并无影响,故B项错误;卢梭提出社会契约,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对美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康德提出“人的理性”思想,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44.【答案】D 【解析】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不断完善和发展,不能说英国民众缺乏参政意识,故A项错误;英国的启蒙运动早于法国,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比法国起步早,发展快,故C项错误;之所以出现法国启蒙文学的批判性和哲理性更强是因为法国的专制统治力量强大,所以法国采取的是暴力革命,而英国则是渐进的制度变革,故D项正确。 45.【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匈奴为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威胁中央集权,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2分) 含义:要运用政权力量禁止其他各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进”,确立儒家在官学和朝廷政治中的地位。(2分) (2)评价:认为其功大于过,独尊儒术使国人有共同的信仰、目标和共同的利益(有利于思想统一)(2分) (3)同:肯定独尊儒术的积极作用。(或政治作用)(1分) 异:还强调了独尊儒术对文化发展的危害。(1分)(无论同意与否,同等赋分。观点1分,理由3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同意:独尊儒术实际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虽然利用思想的统一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但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 不同意:独尊儒术后,其他思想学说仍在社会上流行、传播(只是不能成为官方主流思想)。材料四夸大了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汉代及以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是明证。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是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其产生的政治背景是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匈奴为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所以需要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解决问题;第二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二“汉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得出”得出要运用政权力量禁止其他各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进”, “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以优厚的礼节聘请了数百名儒生”得出确立儒家在官学和朝廷政治中的地位。 (2)据材料三“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可知作者认为独尊儒术使国人有共同的信仰、目标和共同的利益(有利于思想统一),“其功当多于过”可知认为其功大于过。 (3)第一小问异同,据材料三“其功当多于过”、材料四“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可知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在于肯定独尊儒术的积极作用(或政治作用),据材料四“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可知其还强调了独尊儒术对文化发展的危害;第二小问看法及理由,可以表示同意,据材料四“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并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思想的消极影响:独尊儒术实际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虽然利用思想的统一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但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也可以表示反对(不同意),根据材料四“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并结合所学,指出独尊儒术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即其他思想学说仍在社会上流行、传播(只是不能成为官方主流思想),材料四夸大了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汉代及以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是明证,对该观点进行反驳。 46.【答案】(1)普罗泰戈拉:知识来自于个人的感觉;因为感觉不到神,所以质疑神的存在。有利于确立人的中心地位。(3分) 苏格拉底:知识来源于理性的思维;认为美德即知识。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3分) (2)赞美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中国文化有自身的优越性;可以利用中国文化批判和改造法国的旧制度。(4分) 赞同与否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解析】(1)第一小问看法,据材料一“普罗泰戈拉从具体感性的人出发,提出了‘感觉即知识’的观点”得出普罗泰戈拉的看法是从具体感性入手,提出知识来源人的感觉;据材料一“知识的本质存在于概念思维中,个人的感觉知识是不确定的”得出苏格拉底的看法是知识源于思维;第二小问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普罗泰戈拉的看法有利于确立人的中心地位,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看法的积极作用是把知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了哲学,使得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伏尔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里找到了他进行论战所需要的理论。中国在他心目里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得出伏尔泰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是中国文化本身的优势和中国文化可以成为他批判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第二小问是否赞同,不赞同,不赞同的原因是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的传统不是反封建的理论武器,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47.【答案】(1)黄宗羲:君臣平等;设置宰相;设立学校议政。(2分)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彼此制衡。(2分) (2)背景: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未形成资产阶级;法国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2分) 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2分) 思想文化:中国实行思想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法国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资产阶级文化得到了传播。(2分) 【解析】(1)黄宗羲可据材料一中“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可得出措施;孟德斯鸠可据材料二中“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得出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来回答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生活背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