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作业

‎►板块四 选修部分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9·永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据材料“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第(2)问,据材料“‘考成法’‎ 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考成法”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2.(2019·长郡中学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教育改革的形式、改革的力度、改革的结果上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从近代教育的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1)不同:清末采取改良的形式,民国以革命的形式对旧教育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批判。‎ ‎(2)意义: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了将广大人民作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倡导思想自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 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3.(2019·长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为解燃眉之急,大量的简易房屋得以兴建并导致了贫民窟的产生。基于同样的原因,19世纪的英国也产生了大量贫民窟。尤其地产商为谋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住宅区。“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法国直到19世纪末还“约有1/3的巴黎人生活在这种既拥挤又肮脏,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照明和没有足够新鲜空气的环境里”。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 000个,1900年增至43 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 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尚未根治。 ‎ ‎——摘编自《观点》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贫民窟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方解决贫民窟问题的方法并简要评析。(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得出高密度人口聚居;由材料“约有1/3……既拥挤又肮脏,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照明和没有足够新鲜空气的环境里”得出低标准居住环境,人民生活贫困。第二小问,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得出工业化、城市化;由材料“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得出郊区化。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府的行为上分析;第二小问,由材料“‎ 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尚未根治”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所以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答案:(1)特征:高密度人口聚居(人口密集);低标准居住环境(居住环境或条件差、恶劣);人民生活贫困。‎ 原因:工业化、城市化、郊区化。‎ ‎(2)方法:政府立法改善贫民窟住房标准,治理居住环境;政府投资,建设廉租房等公共住房。‎ 评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民窟问题,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所以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4.(2019·全国卷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亦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酿的……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的回应。‎ ‎——摘编自张立文《论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材料二 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曾指出:“主张维新的人即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回顾历史,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摘编自李丽梅、李阳生《戊戌变法对 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具体指的是什么。(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这一观点。(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亦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酿的……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的回应”‎ 结合所学19世纪90年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和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可知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变法为戊戌变法;西方列强侵略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入与东方文明形成冲突,也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冲击了中国的夷夏观念。第(2)问可转化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变法:戊戌变法。‎ 冲突及挑战: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夷夏观念的冲突,社会转型的挑战。‎ ‎(2)论述:维新运动促进了近代人们的思想解放;维新运动力倡文教改革,如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维新运动重视舆论宣传,创办大批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主张;维新运动革新传统的陋习,倡导社会习俗的现代化。故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 ‎5.(2019·淄博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北京的砖井,大部分属浅水层的水井,因此含杂质较多,味道咸苦。……水井有公、私之分,居民宅院及大小寺庙中的水井为私井,各胡同里公共汲水的井则属官井。早先,居民可自由至官井汲水……至清军入关后……官方将水井的使用权及取水权分地段转包予业者。‎ 为了省水,洗脸常三四人享用一盆水,即使是上流家庭,也多不设浴室。……‎ 清末成立了京师自来水公司,1910年2月开始向北京市供水。家庭安装费用为100银元。 ‎ ‎(当时)社会上对自来水的奇谈怪论很多。诸如,因自来水龙头乍放,带一点白色,便说是“洋胰子水”;由于水管埋于地下,便说什么它“专走地道,不见阳光”,是“阴水”……总之,“为谣言所惑”,怀疑观望者众多。……至1946年,城内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居民可以用上自来水。‎ ‎——摘编自邱仲麟《水寓子——北京的供水业者与民生 用水》、‎2009年12月22日《人民政协报》等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前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存在哪些问题?简要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前北京市的水务管理经历了哪些变革?其背后折射出一个怎样的文明发展趋势?(7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水质、水资源供应、自来水普及速度等方面分析问题所在,从北京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农耕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早先,居民可自由至官井汲水”“‎ 官方将水井的使用权及取水权分地段转包予业者”“清末成立了京师自来水公司”可知从居民可以在官井里自由取水到允许私人分段经营水务再到政府成立自来水公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并从水井有公、私之分到成立自来水公司可知,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向西方学习。‎ 答案:(1)问题:水质恶劣;水资源紧张;汲水方式原始;现代用水方式普及缓慢、艰难。成因:水层浅,杂质多,影响水质;北京人口稠密,地表径流少,造成水资源缺乏;受传统农耕方式影响,用水方式落后;思想保守、迷信以及安装、使用成本过高限制了现代用水方式的普及。‎ ‎(2)变革:从居民可以在官井里自由取水到允许私人分段经营水务再到政府成立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城市供水。趋势: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社会过渡;从固守本土传统到接受外来先进文明影响。‎ ‎6.(2019·安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布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对于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后,我国退休制度建立起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中央又于1978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使退休制度得以恢复。‎ ‎20世纪50年代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要求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除因工致残外,因病提前退休中男性必须达到50周岁,女性必须达到45周岁,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 ‎——摘编自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退休管制制度优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退休制度建立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的时空信息和所制定的法律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退休制度建立的背景。第(2)问,据材料中“由于‘文化大革命’‎ 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得出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据材料“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得出内容相对僵化,据材料“《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得出主要以《暂行办法》为准则。‎ 答案:(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 ‎(2)特点: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内容相对僵化;主要以《暂行办法》为准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