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6月联考试题 (解析版)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 6月联考试题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人们大都认为效忠自己的家庭比效忠国家更重要,当时人们甚至普遍坚持“父高于君”的价值标准,郭店楚墓竹简就曾记载了西周时期“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的现象。这说明,西周时期 A. 血缘观念根深蒂固 B. 族权王权紧密结合 C. 王室权力日渐衰微 D. 家国同构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宗族重于国家,宗族血缘关系高于君主,由此说明当时血缘观念根深蒂固,故选A;族权高于王权,而不是紧密结合,排除B;族权高于王权不能说明王室权力日渐衰微,排除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A。 2.以下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表 以上图表信息反映了秦汉时期 A. 文官政治的发展走向完善 B. 地方治理体系基本框架形成 C. 制度变革消除了割据隐患 D. 地方行政机构分权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秦汉时期郡县乡里组织体系较为严密,郡县以下的乡里制度中,结构完整,职能较为明晰,与郡县一级机构相匹配,说明秦汉时期地方治理体系基本框架形成,B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地方行政体系,与文官制度无关,排除A;C 中的消除表述绝对,而且题干主旨与地方割据无关,排除;从郡县一级行政机构衍生出乡里制度,不同层级之间存在明显的隶属关系,因此不属于分权,排除D。 3.宋英宗欲提拔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 选官制度的随意性 C. 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D. 封驳官的识人不准 【答案】C 【解析】宋英宗拒绝采纳封驳官的意见,并贬斥按规定进谏的封驳官,反映出当时监察制度效能有限,C项正确;这一事件并未废除封驳官和相关进谏制度,皇帝权力没有因此得到加强,A项错误;“选官制度的随意性”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要说明封驳官钱公辅“识人不准”,D项错误。 4.明朝在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之刑名,审理案件,但死刑重案之处决权归属中央。中央有三法司,刑部是司法的主管部门,审理地方上报的死罪囚犯。这一制度 A. 保证了司法的公正 B. 限制了皇权滥用 C. 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地方死刑重案之处决权归属中央,中央设立专门机构审理地方上报的死罪囚犯,这反映出了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权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司法公正,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地方权力的约束,而不是皇权,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1895年,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在评述意大利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俄德法三国施压日本时,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日本在最近的战争中为文明而战,打倒了野蛮,所有的文明国家都会从中受益。”这一观点说明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D. 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侵略罪行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媒体将日本对华的侵略,称之为文明对野蛮的战争,这表明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的侵华罪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左右”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选项错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并未试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选项错误,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晚清到民国时期,国内掀起了编撰辛弃疾年谱的热潮。年谱多涉及辛弃疾追杀义端、手擒张安国、建“飞虎军”、死后削爵、追赠“忠敏”等内容。这一时期出现辛弃疾年谱热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权更替带来的动荡局势 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C. 伦理纲常占据主导地位 D. 宋词文化受到国民的青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弃疾的词饱含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因此在晚清到民国这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出现了辛弃疾年谱热,反映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动荡局势与弘扬辛弃疾的品质没有关系,排除A项;伦理纲常在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强调出现辛弃疾年谱热,而不是“宋词热”,排除D项。 7.如下图是1938年5月广州刊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只巨手指引着军人前进的方向。该漫画意在表明 A. 全民抗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保证 B. 舆论宣传影响着民族战争的走向 C. 国人民族意识在抗战中开始觉醒 D. 统一战线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漫画中的文字“统一战线”和时间“1938年5月”可知,此时正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保证,故A项正确;舆论宣传对民族战争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影响其走向,排除B项;“开始觉醒”表述错误,在1938年之前已经觉醒,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8.1854年11月10日,传教士巴驾在天津海口的一只军舰上给美国公使麦莲写信说:“在欧美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过去两年清朝政府遭受的国内压力一定会促使它对外国采取更加开明的友好政策。”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欧美国家在华攫取了很多权益 B. 清政府已经调整对列强的政策 C. 美国准备以武力干涉中国内政 D. 太平天国运动重创清王朝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1854年11月”、“过去两年”等信息可知,1854年前两年清政府遭遇到的最大的国内压力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由此使欧美国家认为因为国内压力的缘故,清政府可能采取更开明的对外政策以换取列强的支持,故选D;材料内容和欧美国家攫取在华特权无关,排除A;欧美国家认为清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友好的政策,说明此时清政府还没有调整对列强的政策,排除B;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美国准备以武力干涉中国内政的结论,排除C。故选D。 9.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制定了最大限度强化议会权力的责任内阁制,其实际起草人宋教仁意在通过对大总统权力加以制约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同时也是为了防止革命党内部出现集权趋势。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 B. 与三民主义原则相悖 C. 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D.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维护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因此体现了民主色彩,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三民主义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10.1931年,罗家伦在回忆录中称:“原来准备5月7日率领群众在天安门外举行游行示威……一个意外打乱原定计划。这次集会形成了一个决议,决定第二天(即5月4日)联合各校同时行动。”下列对该史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回忆录属文学作品无历史价值 B. 该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C. 该史料完整地记录了五四运动 D. 作者亲身经历说明该史料真实可信 【答案】B 【解析】该史料是罗家伦回忆的内容,带有回忆者一定的主观色彩,同时因为时间久远的关系,可能有些内容有错,因此回忆录的内容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才更有说服力,故B项正确;回忆录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故A项错误;该段内容只是记录了五四运动前的内容,排除C项;亲身经历的也需要进一步证实,排除D项。 11. 1947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要求各级政府成立“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授权其根据“需要”征集所有的人力、财力和各种物资;凡规避或妨碍兵役、力役征雇者,依法惩处。这反映出当时的国民党 A. 处于战略进攻态势 B.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C. 不断完善民主政治 D.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答案】D 【解析】1947年7月,国民政府以“戡乱”为名,强制要求各级政府征集所有的人力、财力和各种物资服务其内战政策,反映出当时的国民党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D项正确;1947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已经被粉碎,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A项错误;抗日战争早在1945年已经结束,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民党不断完善“民主政治”,C项错误。 12.1950年初,毛泽东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从长远和整体看,必须要民主党派,民主党派是联系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权中要有他们的代表才行。”这表明当时我国 A. 社会主义的框架已基本确立 B. 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威胁 C. 确立了全国人大的组织原则 D. 新民主主义政权具有包容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必须要重视民主党派和非党人士,“政权中要有他们的代表才行”,这表明当时我国新民主主义政权具有包容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重视民主党派和非党人士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不能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框架已基本确立;B选项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错误判断,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全国人大的基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20世纪50年代,当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把政协搞成国家机关时,毛泽东坚决反对并说:“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这不等于不重视它,而恰恰是重视它。共产党就是党派,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是 A.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 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确立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毛泽东认为政协应该是人民团体和各党派的协商机关,即统一战线组织,不能成为国家机关,结合“20世纪50年代”可知此时应该是政协由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向统一战线组织转变,其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结束,所以背景应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故选B,排除A;“彻底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此时应该是在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后,时间不符,排除D。故选B。 14.有学者指出,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性质上不同,其复杂程度和艰巨性更深。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更大的智慧和想象力。对材料解释合理的是 A. 台湾问题属于国际问题 B. 和平方式是统一的唯一途径 C. 两岸民间交往已经中断 D. 实现祖国统一任重道远 【答案】D 【解析】该学者认为台湾问题比港澳问题要复杂和深奥,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比解决港澳问题需要更大的智慧和想象力,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多,由此说明实现祖国统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任重而道远,故选D;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排除A;和平方式是统一的选择之一,而不是唯一途径,排除B;两岸的民间交往没有中断,而是越来越频繁,排除C。故选D。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阶段性政策,随着国际形势和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变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也随之终结。这反映出 A. “一边倒”政策未能真正落实 B. 我国已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 我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D. 我国所处国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答案】C 【解析】根据“‘一边倒’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阶段性政策”以及“一边倒”政策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而结束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是随着国家需要和国内外形势而不断进行调整的,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务实性,故选C;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有一定影响的,“已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一边倒”政策的终结说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恶化,而不是得到很大改善,排除D。故选C。 16.1973年,中美双方商定在不久的将来在对方的首都建立一个联络处,双方将互相给予外交豁免,享有外交特权。这一商定 A. 加速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 反映出中美结成战略同盟 C. 为尼克松访华奠定了基础 D. 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A 【解析】中美双方在关系缓和后,进一步进行协商谈判,互相给予外交豁免,享有外交特权,这有利于加快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A项正确;中美没有结盟,排除B项;C项是1972年,排除;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是1972年,排除D项。 17.有学者认为,中国在1991〜2013年的周边外交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B. 只发展与亚洲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 坚持独立和内外有别的外交原则 D. 积极参与推动周边地区的合作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冷战之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参与多层次、多方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与交流,如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南盟机制等,这反映出中国积极参与推动周边地区的合作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联合国,排除A项;“只参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奉行独立自由的各平外交,不是内外有别的外交原则,排除C项。 18.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由少数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是古代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它是政治制度的中枢和核心”“无论在公共事务或私人生活方面都具有非常广泛的控制之权”。经过梭伦等改革之后,取而代之的是 A. 十将军委员会 B. 公民大会 C. 五百人议事会 D. 陪审法庭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梭伦改革,公民大会取代少数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成为了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和“政治制度的中枢和核心”,B项正确;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执行机关,创建于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A项错误;成立五百人议事会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措施,与梭伦改革无关,C项错误;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不是最高权力机关,也不是雅典“政治制度的中枢和核心”,D项错误。 19.根据公元前322年的人口普查和其他数据,雅典一半左右的居民(其中包括非公民和奴隶人口),生活水平超过了温饱线,能过上像样的日子。这一社会状况 A. 缓和了奴隶与贵族间的矛盾 B.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C. 保障了人民广泛的政治权利 D. 扩大了公民群体的范围 【答案】B 【解析】公元前4世纪后期,雅典工商业繁荣,一半左右的居民衣食无忧,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B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缓和奴隶与奴隶主贵族间的阶级矛盾,A项错误;保障人民政治权利的是政治制度,不是经济发展,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当时雅典“扩大了公民群体的范围”,D项错误。 20.罗马法规定,除去极小的水源外,一切永久性自由流动的水,都是公共水资源,其使用权属于罗马公民。对于什么是“永久性自由流动的水”,罗马法解释始终不变。这表明罗马法 A. 重视保护公共资源 B. 强调人人平等原则 C. 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D. 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坚持将“一切永久性自由流动的水”,解释为“公共水资源”,强调水资源的“使用权属于罗马公民”,表明罗马法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罗马法重视“保护”公共资源,A项错误;“人人平等原则”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强调公共水资源的使用权属于“罗马公民”,并不能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D项错误。 2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英国政治时称,“目前王后主国,年尚少,聪慧英敏,众民悦服。贵臣有十二人”“皆理政事者也”“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这些“贵臣” A. 执掌国家行政大权 B. 受到英王权威制约 C. 构成国家权力中心 D. 推动英国宪政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目前王后主国,年尚少,聪慧英敏,众民悦服。贵臣有十二人”可以看出,魏源所说的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而“贵黄臣”是“理政事者”,指的是内阁大臣,而内阁行使行政权,故A项正确;英王统而不治,排除B项;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排除C项;D项因果关系倒置,是英国宪政确立了,才会出现“贵臣”行使权力,故D项错误。 22.1787年6月20日,路德马丁在制宪会议上指出:“当年脱离英帝国的时候,美利坚人民宁愿建立13个分开的主权,也不想融合为一个主权。”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公民安全、财产安全,都寄托给这些分开的主权,他们理应依靠这些主权。由此可知,路德马丁主张 A.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B. 调和大小州的矛盾 C. 维护地方政府权力 D. 反对传统邦联政体 【答案】C 【解析】由“宁愿建立13个分开的主权,也不想融合为一个主权”可知路德马丁主张地方分权,反对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所以他是维护地方政府的权力,故选C,排除A;路德马丁是在维护地方政府权力,并非是调和大小州的矛盾,排除B;由他的主张可知他是拥护传统的联邦政体的,排除D。故选C。 23.以1789年大革命为开端,法国制宪运动伴随着政治制度的历史交替而从未中断过1793年确认的普选制,到1848年才实施1792年宣布的共和政体,到1875年才得到最终确立。材料主要表明 A. 法国民主政治确立的道路曲折 B. 法国议会共和制是妥协的结果 C. 法国议会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民主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从大革命开始到1875年,法国的共和政体才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这期间帝制与共和反复较量,体现了法国民主政治确立的道路十分曲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妥协,排除B项;如果法国议会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那么共和政体早已确立,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强调法国代议制民主的特征是什么,排除D项。 24.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俾斯麦,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邦)国王的优先地位”。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A. 维护了各邦平等地位 B. 否定了普鲁士对统一的贡献 C. 皇帝实际权力等同各邦君主 D. 实行的是联邦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邦)国王的优先地位”以为德意志皇帝在地位上与各(邦)国王地位平等,由此说明德国是各邦的联合体,所以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的是联邦制,故选D;各邦国王在地位上与德意志皇帝平等,不意味着各邦地位平等,排除A;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德意志帝国皇帝在地位上与各邦国王平等,但实际权力要高于各邦国王,排除C。故选D。 25.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工联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时,提出了“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的宗旨。而马克思批评这一宗旨,指出工人要为“消灭雇佣劳动制度”而斗争。这说明,此时的马克思 A. 否定了英国工人运动的成果 B. 反对工人参加经济斗争 C. 认识到工人政治斗争的重要性 D. 认为工人解放条件已成熟 【答案】C 【解析】马克思强调工人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斗争,而要为“消灭雇佣劳动制度”而斗争,这体现了此时的马克思认识到工人阶级开展政治斗争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马克思没有否定工人成果的意思,也没有反对工人参加经济斗争,排除AB项;此时的条件并不成熟 ,马克思也没有指出条件已经成熟,排除D项。 26.巴黎公社起义前后的法国,全国每个企业平均雇佣工人只有2.9人,工业中仍然是小生产者占绝对优势,大企业较少……虽然法国当时有300多万产业工人,但在法国总人口比例中不占优势。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 缺少工人阶级的领导 B. 失去人民的信任 C. 未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失败具有必然性 【答案】D 【解析】巴黎公社起义前后,法国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工业发展有限,工人阶级并不占优势,这说明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生产力水平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都还未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水平,巴黎公社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失败具有必然性,D项正确;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A项错误;公社战士战斗到最后一人,巴黎公社并未“失去人民的信任”,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巴黎公社“未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项错误。 27.—战爆发后不久,列宁在《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写道:“由于俄国最落后,它还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仍然是实现彻底的民主改革所要求的三个基本条件:建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列宁这一论断 A.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B. 反映出俄国革命具有特殊性 C. 认为土地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 D. 表明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列宁认为由于俄国最落后,还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所以它的革命任务首先是建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和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这与其他资本主义强国的社会任务不同,体现了俄国国情和革命的特殊性,故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俄国革命的特殊性,而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长期性,排除A;CD项没有体现,属于对材料的过度理解,排除。故选B。 28. 1946年,受邀观看美国原子弹爆炸试验的一名苏联专家在旧金山登岸伊始就向媒体宣布,苏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原子能研究,既有原料也有技术人员,用不了多久也会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这一举动 A. 侧面反映了美苏间军备竞赛 B. 促进了核能的和平开发与利用 C. 增强了美苏两国的科技交流 D. 维护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地位 【答案】A 【解析】苏联专家访美后宣称苏联在原子能研究方面进步较快,不用多久也会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这反映出美苏两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竞争激烈,故A项正确;此时核能的开发主要是用于军事方面,而不是“和平开发”,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科技交流无关,排除C项;苏联此时还没有核武器,排除D项。 29.不结盟运动兴起伊始,即视联合国为讨论世界经济问题的最适当场所。20世纪70年代末,不结盟运动开始倡导在联合国系统内进行全球谈判,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明确提出以联合国作为对话与谈判的中心讲坛。材料主要表明 A. 不结盟运动重视联合国的作用 B.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 不结盟运动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D. 二战后联合国机制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不结盟运动将联合国作为讨论世界经济问题的最适当场所,倡导在联合国系统内进行全球谈判,提出以联合国作为对话与谈判的中心讲坛,这些都说明不结盟运动将联合国作为重要的合作场所,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对联合国的重视,BC均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不是强调联合国的发展完善,排除D。故选A。 30.美国学者克劳特哈默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权力的中心是无可置疑的超级大国——美国,冷战后的世界最醒目的特征是单极。这一观点 A. 证实单极格局建立的不可逆转性 B. 忽略了世界其他力量的制约作用 C. 强调了世界政治发展道路的曲折 D. 正确评估了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冷战后的世界不是单极的,而是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发展。克劳特哈默对世界是单极的看法,忽视了中国、俄罗斯、西欧等方面的因素,故B项符合题意;当今世界处于多极化趋势之下,排除A项;材料与政治发展曲折无关,排除C项;克劳特哈默对世界格局发展方向的判断是错的,排除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周礼》记载,早在周朝时就有了“六计”与“大比”的考绩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管仲、韩非子明确提出了官员考核的“德”“功”“能”三大标准,并把“功”作为核心内容。汉代沿袭秦代,除了通过“六条制察”来监察地方官的政治品德外,还通过“上计”来考察地方官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绩状况。隋唐时期,考绩标准进一步完善,分别对“流内官”(一品至九品)和“流外官''(九品以下未入流者)制定了详细的“四善、二十七最、九等考绩标准”和简略的“四等考第标准”。宋元沿袭唐代,元代对“职官”和“吏员”采取不同的考绩标准,明代根据官员职位事务的繁简而区别考核,清代则注重从职称、勤职和供职三个角度出台不同的考绩结论。 ——摘编自侯经川等《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发展与启示》 材料二 将中国古代考绩制度纳入皇权官僚政治的理论视野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为连接皇权与官僚制的纽带,考绩制度承担了“让皇权政治运转起来”和“让官僚政治运转起来”的双重职能。一方面,专制君主利用考绩制度强化官僚机构效忠并服务于皇权;另一方面,官僚集团利用考绩制度强化内部等级之间的隶属关系。皇权的支配性、官僚制的依附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考绩制度难以摆脱如下困境……官僚制本身所具有的“功绩取向”和理性主义精神始终受到皇权政治的根本性制约与掣肘。 ——摘编自王衡《皇权官僚政治视野下中国古代考绩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绩标准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考绩制度。 【答案】(1)特点:出现较早;考绩标准日益明确细致;突出对官德和政绩考核;在延续中不断创新、完善和规范。 影响因素:儒家传统价值标准;强化统治的需要;对历史经验的汲取和借鉴;社会政治环境。 (2)评价:有利于提高官僚集团的行政效率;连接了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但其本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强化了官僚集团内部等级关系;阻碍了现代理性精神和法治社会的诞生。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周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官员考绩标准,说明出现时间早;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韩非子提出官员考核的标准是“德”、“功”、“能”,并以“功”为核心标准,说明考绩标准日益明确细致,并突出对官德和政绩的考核;汉代、隋唐、宋元乃至明清对官员的考核保准不断发展和完善,说明在延续中不断创新、完善和规范。影响的因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儒家思想影响、强化统治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和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考绩制度承担了‘让皇权政治运转起来’和‘让官僚政治运转起来’的双重职能”并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古代考绩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官僚集团的行政效率,连接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官僚接团内部等级关系;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现代理性精神和法治社会的诞生。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曾说过,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记录。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一个人的未来,和人间全体的未来相照应。一件事的征兆,和世界全局的征兆有关联。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其精神,可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所以Bolshevism胜利,就是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摘编自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所学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论题: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暴露出来,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矛盾,这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一件事的征兆,和全世界全局的征兆有关联,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等信息,可得出“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等结论,将观点确定以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影响特别是世界影响,最后对于所论观点进行强调,整个解题过程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论证充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政权合法性,是指能够让社会成员认为其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力是正统的、合乎道义的,从而自愿服从或认可的属性,它是“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有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标志着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梦想之实现。而如何有效地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和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 ——摘编自罗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政权合法性建设及其时代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一个新生政权要想得到巩固,还涉及国际社会对该政权的认同问题。因此,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是巩固新生政权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由于世界各国对新中国态度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国际承认的问题上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针。 ——摘编自李安增《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合法性的政治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争取国际承认所采取的“区别对待的方针”,并指出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最主要表现及原因。 【答案】(1)举措:确立法律依据,先后通过《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创设政治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国防,抗美援朝。 (2)“区别对待的方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并与苏联结成同盟关系;对资本主义国家则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最主要表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美国试图与中国改善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解析】 (1)举措:根据所学从颁布宪法、建立民主制度、巩固国防、抗美援朝等方面进行概括。 (2)“区别对待的方针”:根据所学,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的内容进行概括,一个为“一边倒”,另一个则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体现了区别对待。最主要表现:“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主要是通过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获得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美国试图与中国改善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等角度概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