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临川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道小题,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A.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 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 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2.秦汉时期,丞相是制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待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任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3.宋神宗打算杀掉一个职位不算太高的转运使,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宋神宗又准备把这个转运使刺配,门下侍郎章惊认为“如此,即不若杀之”,原因是“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于是感叹:“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这一故事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 A. 皇帝成为虚位君主B. 中央内部矛盾尖锐C. 士人地位空前提高D. 官僚政治较成熟 4.甲午战后五年间,清政府共借外债七次,总数370,000,000两。辛丑合约,赔款至关银450,000,000两。又规定以金偿还。后来因磅亏无着,又借汇丰银行1,000,000磅。后来又有币制实业借款。四国银行团,共付过垫款100,000磅。所以当有清之末,所欠外债如下: 注:以上各项借款,总数系17,611,000两,只占赔款三分之二。 据此可知,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庚子赔款实在是致中国死命的 B. 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C. 清政府被迫最终将外债悉数偿还 D. 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5.1937年,将介石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使我们的民族做一个堪与各国并立于世界的民族。”据此可知 A. 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B.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 民族意识的觉醒关系抗日大局 D. 抗日民族统--战线尚未建立 6.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 A. 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 体现不同集团妥协 C. 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7.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据此可知雅典 A. 陪审法庭具有立法权 B. 司法审判效率低下 C. 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 D. 民主监督机制合理 8.罗马帝国征服的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奢侈品。面对这种情况,罗马当局和法学家制定了①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②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③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④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9.第一次议会改革前英国内阁集体辞职的典型先例发生在1782年,但它毕竟是一次例外。从1783年小皮特第一次组阁到1830年格雷上台之间,没有一届内阁是因在下院中就立法或征税等重大问题遭到挫折而集体辞职的。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第一次议 会改革前 A.工业资产阶级还未崛起 B.责任制内阁仍不太成熟 C.内阁专横现象比较突出 D.政府工作得到社会承认 10. 下图为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德国的未来》,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这一作品 A. 体现了统一战争成果受到侵蚀破坏 B. 反映了普鲁士在联邦中的主导地位 C. 说明统一战争影响了德国历史发展 D. 表明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军队的专权 11.俄国学者苏汉诺夫指出: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 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B. 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C. 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D. 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12.据统计,二战结束后到90年代初,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大约有164场,其中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战争占94%,如中东阿以战争、南亚印巴争端、东南亚的越南入侵柬埔寨战争。这些局部战争 A. 都是美国的霸权政策导致的 B. 超越了冷战政策设定的方向 C. 都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 D. 多带上了东西方冷战的色彩 13.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 1270 1959 A. 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14.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长江下游 岭南 西北 华北 长江上游 云贵 1843年 7.4 7.0 4.9 4.2 4.1 4.0 1893年 10.6 8.7 5.4 4.8 4.7 4.5 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①政治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②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④开埠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吕思勉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倘使这时候,能悟到银两与银币不是一物;把银也鼓铸成一种货币,且单认银为货币,而把铜钱认为银币的辅助品;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以致不但本位不立,而且银两需用既广,而实际上专用秤量量法,不觉得不便殊甚……”。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A. 中国在清朝康乾时期已实行银本位 B. 中国的货币理念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C. 中国在当时已将银币作为主要通行货币 D. 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缺失阻碍中国转型 16.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 官场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D. 刘锡鸿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17.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 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B. 外国资本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C. 新政成为民族工业发展主因 D. 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18.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道:“我们如今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反映出当时党的任务是 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C. 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D. 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 19.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B. 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 C.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 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 20.下列表格为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据此可知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国家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 425 6600 法国 350 2600 德国 100 1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A. 整体世界的形成B. 殖民扩张的需要C. 工业文明的发展D. 原始资本的积累 21.1955年苏联林鲁晓夫集团作出了“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决议。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魯晓夫叫嚷“必须彻底实行个人物质鼓励原则”。这说明赫鲁晓夫 A. 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B. 所推行的经济政策较为激进 C. 试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 D. 希望把斯大林模式引向正轨 22.1970年苏联著名学者萨哈洛夫公开发表呼吁书,认为“(我们)所处的团境的根源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于斯大林时期己制定,至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由此可知,该学者 A. 对斯大林持完全否定观点 B. 呼吁中央实行民主决策 C. 对困境根源没有清晰认识 D. 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23. 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该学者意在指出 A. 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并行不悖 B. 文化差异是多极化的主因 C. 跨国公司推动区域化集团发展 D. 经济全球化难以真正实现 24.对下表著作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汉朝 A. 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 B. 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 25、《礼记·中庸》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是 A.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 B.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 C.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 D.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 26.“中体西用”的现实价值在于使“西学为用”合法化,中学一统天下的封闭僵化局面得以改变。“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否应该对中国的传统体制进行某些改变成为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说明“中体西用”的主张在当时 A.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D. 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27.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如图),封面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面由副标题为“LA 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组成;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据陈独秀解释,设计这样的封面并非偶然。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宣传实业救国思潮 B.借媒体发动留学生 C.突出兼容并包方针 D.高举民主科学旗帜 28.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29.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 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 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 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 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 30.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综合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三大阶级。这一时期英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以及阶级关系的演变,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化,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鼓励了对农业的投资,为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机器的应用扫除了障碍。大地主和农场主在土地上纷纷实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业革命用先进的设备武装了农业,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应运而生。在农业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农业委员会。1838年成立了皇家农业协会。国王乔治三世还为(农业年鉴》撰稿,署名为“农夫乔治”。按照马克思的统计,19世纪初英国全国总资本中有一半来自土地。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富农经济是中国近代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成分。这些富农一般雇佣2-5名长工,农忙时雇些短工。因为有余钱,他们一般还放高利贷或经营商业。还有一些富农是佃富农,租地主土地雇工耕种,类似西方租地场主;一些城市商人、资本家也租地主土地种植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资本主义性质更为典型,但是规模不大,一般数十亩,百亩以上土地者较少;而且多是手工劳动,很少有机器生产。中国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剥削也很严重。例如,有些地方实行“工偿制”。即不给长工工资,只拔一点薄地叫雇工耕种来代替工資,受雇短工还要自带工具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6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 1949——1972年 《美国四百六十万人失业》、《美帝国主义无可挽救地没落下来》、《美帝国主义快速进入自掘的坟墓》、《美帝走向死亡》、《腐朽透顶的美帝国主义》等等这一类的文章、书目纷纷出现 1972——1989年 报刊中有图文并茂的访美游记,电视上充满着异国情调的美国风光,广播里传来友好、热情的美国报道 新华社记者彭迪在1980年年底发回国内一篇名为《在变革的阵痛中》的述评里写到:至于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两极分化、种族对抗,物质文明畸形发展、精神生活空虚贫乏,思想彷徨,道德危机等等引起的社会动荡仍旧时起时伏,连绵不断 1989年以后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畅销,也带动了同类牵涉中美关系题材的书籍、文章的大量上市,像《遏制中国》、《中美大较量》、《中国还是要说“不”》等等美国在中国媒体上屡屡呈现的“霸权、反华”形象的当属1999年“美国豪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和2001年4月1日的“中美撞机事件” ——摘编自赵雪波主编的《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 根据材料,从“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的角度选一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12分) 33.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个人的生活范围、职务工作都是至高无上的主所交付和安排的,……。如果基督徒在某种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卓有成效,道德高尚,并参加和服从教会,他就具备了“蒙召”成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否则,便是弃民。……加尔文因此极力提倡诚实、正直、勤勉的职业道德,反对欺诈和投机。正如弗罗姆所说:“强迫自己去工作,喜爱节俭,把个人的生活变成达到别人的权力之目的之工具,苦行禁欲,以及一种强制的责任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力量,没有这些属性,现代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从加尔文宗教改革看西方现代性起源》 材料二 1525年,(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一文中指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在这篇《墓表》中,王阳明不仅把工商放到与士农平等的地位,还认为社会上出现“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的现象,完全是因为“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所造成。他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在其时引起了很大反响,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工商的传统看法。到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进一步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 ——摘编自《略论王阳明的工商思想》 材料三 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之下,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而当工业文明的曙光到来的时候,商人阶层非常悲哀地无法建立独立的、新的商业伦理,企业家阶层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非常薄弱。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商业伦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述加尔文经济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5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对经济伦理的改造与加尔文有何共同之处?其未能真正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有哪些?(8分) 临川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C C D D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D D D B A B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D D C C D A C B 二、非选择题 31.(15分)(1)变化:形成地主、农场主、农业工人三大阶级;大租地农场经营方式出现,农业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农业出现技术革新高潮,机器应用逐渐普及专业化组织的出现。(6分)背景:圈地运动的扩展;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等。(3分,任答3点得3分) (2)特点: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封建色彩浓厚。(3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瓦解着自然经济,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但由于力量薄弱,助推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1分) 32. (12分)(论题3分,说明9分)示例一:论题:1949-1972年,中国媒体对美国充满敌对。评价较为负面。(3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美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使我们同世界许多国家断绝了正常的交往和联系,处于信息闭塞状态。美国处心积虑要颠覆新中国政权,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峽,悍然发动朝鮮战争威胁中国。在严峻的现实和政治形势面前,中国新闻宣传媒体的主要职责就是肩负起揭示美国反动面目、激发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反抗外敌的责任。(9分)示例二:论题:1972-1989年,中国媒体理性审视美国,把美国看成是多彩面复杂的世界。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苏联国力上升,扩张攻势咄咄逼人,苏军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最大的威胁。与此同时,尼克松上台后,美国推行缓和政策,实施战略收缩。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中国媒体以开放的心态对美国采取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态度。评价也较为客观。 示例三: 论题:1989年以后,中国媒体把美国看成一个不太友好的国家,批判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说明:1989年以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美国以独超自居,在国际事务中更是唯我独尊。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横生事端,借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实施反华阴谋,给两國关系制造危机。这些种种行为实际上深为英国在中国煤体上屡屡出现的“不光彩形象”提供了客观证据。随着中国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业迅速壮大。“美國”在中国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更高,“有好有坏”“时好时坏”是美国给中国媒体的基本形象。 32. (13分)(1)评述:加尔文天职观与先定论,破除旧的职业与财富观,否定了教会与贵族等级特权;肯定了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正当性,并为其提供神学依据,其对规范经营、节俭生活的倡导,也适应早期资本主义和资本积累的需要,其经济思想随宗教改革大众化,在欧洲广为传播,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5分) (2)共同点:托古外衣;世俗职业平等化,共同的社会意义;肯定商业和正当盈利;注重经济道德约束;(3分,任答3点)原因:封建专制、抑商闭关;自然经济占统治,资义萌芽弱,商人未形成独立的阶级;王等代表地主阶级,新经济思想不系统,未实现大众化,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与儒学轻商状况。(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