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下表为汉代各农耕区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农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A. 南方地区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B. 西北地区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C 【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看出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最高,领先于南方农耕区和西北农垦区,说明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领先,故选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田庄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西北农垦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无法体现土地兼并,排除B项;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水平有影响,但“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南京云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专供宫廷御用和赏赐功臣之物。其挑花技术十分高超,“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七上八下”的成语就是出自云锦。中国古代南京云锦最有可能产生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田庄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南京云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专供宫廷御用和赏赐功臣之物。其挑花技术十分高超”可知,这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征,选项B正确;民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投放市场,选项A排除;田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主要满足自身和赋税需要,选项C、D排除。 3.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 反映了豪强地主的兴起 B. 表明男耕女织现象渐趋消亡 C.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产品卖出”可知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豪强地主的兴起主要是在东汉年间,A选项排除;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农业技术是否成熟无关,强调的是商品经济发展,D选项排除。 4.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的徽商。最初他只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A. 封建王朝的支持与否决定着商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兴衰 B. 官营手工业逐渐没落,政府放弃了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C. 商人政治地位低下局面开始转变,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 传统农本思想根深蒂固,影响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 【答案】D 【解析】据材料 “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知,商人当时受农本思想影响,经商致富后仍然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封建王朝的支持与否影响着商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但并非决定因素,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政府并没有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B错误;据材料可知与“商人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无关,C错误。 5.“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 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的信息说明西方国家用白银购买中国的贸易产品,白银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流入中国,起到了“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作用,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正确;“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之后黄金流入欧洲引起的现象,A错误;欧洲对于美洲的经济的掠夺并没有促进美洲生产方式的变化,C错误;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D错误。 6.“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下列史料能够证明该观点的是 A. 雅典的迅速崛起和强大震动了北方的马其顿,被马其顿所灭 B. 德国统一后,取代法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引发了一战 C. 英国为打败强大的贸易劲敌,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夺取海上霸主地位 D. 日本崛起后,想挑战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建立起来的秩序,发动了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修昔底德陷阱”所说,大国之间的争霸会引起战争,威胁到两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打败强大的贸易劲敌,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夺取海上霸主地位与其观点相符,C项正确;马其顿征服雅典时,雅典已经衰落,A项不符合题意;德国在统一的过程中,打败了欧洲大陆上的霸主法国,当时最大的经济体是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引起了英德矛盾和竞争,进而导致了一战的爆发,B项中英法错位,不符合史实;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 7.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B. 生铁产量变化改变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C.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生铁的产量迅速增长,而材料反映的时间主要是工业革命时期,所以这与蒸汽机的使用密切相关,故D正确;材料看不出大工厂制的产生,排除A;图片信息看不出世界市场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B;图片反映的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而电力的广泛使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错误。 8.下表为不同年份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这表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 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地位受到挑战 B.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D.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其他地区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上升,故D正确;欧美发达国家工业仍然占绝对优势地位,A错误;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中“世界各国”表述太绝对,错误。 9.下面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反映出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再现了土地改革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D. 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年画是一幅写实画,描绘了拖拉机进入农村的场景,这反映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B;图中的年画并未继承传统文人画“以形写神,强调意境”的特点,排除A;图片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信息,排除C;图中的“社”指的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合作社,而不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人民公社,排除D。 10.出现图中1961年工业国民收入趋势的政策因素是 A. 苏联撕毁与我国的合作协议 B. 中共中央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C. 合理调整工商业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 【答案】B 【解析】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比1960年相比大幅度下降,这是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采取调整政策所致,中共中央实施“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故答案为B项;A项不是政策因素,排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排除C项;D项是一五计划的内容,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 11.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粮票和油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停止粮票的流通,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粮票到1993年才停止流通说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渐进前行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停止流通粮票说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渐进前行,故选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80年代就已经展开,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多种经济成分的内容,排除B项;1993年粮票停止流通之前我国就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 12.赵凌云等在《1979-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历史剖析》中分析了影响新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见下表),该表说明了 年份 GDP年均增长速度(%)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本投入 劳动力投入 技术进步 1957-1978 5.7 65.6 26.3 8.1 1979-2001 9.5 41.3 16.3 42.4 A. 中国经济发展中资本、劳动力投入减少 B. 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C. 改革开放激活中国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D. 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越来越关键 【答案】C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说明改革开放激活中国经济发展内在活力,故答案为C项;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不等于投入减少,排除A项;材料第二个时间段是1979-2001年,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从1992年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技术进步”不一定是技术引进,排除D项。 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 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 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人力的浪费,生产的低效率,该制度也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是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与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有本质区别,A错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不会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从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的产物,而非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排除D。 14.如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 如上表说明近代中国 A. 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B. 经济近代性因素缓慢发展 C. 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D. 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机器生产的生产品在出口货物中虽然逐渐增加,但是比率较低,出口产品中半制品、制成品比例到1903年比例下降严重,说明中国经济在逐步近代化,但是经济近代性因素缓慢发展。故B项正确。农林渔牧产品和机器生产品呈现上升的趋势,故A项错误。表格并不能说明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C错误;表格不能说明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故D项错误。 15.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1872年 1881年 棉纱 5万担 1224.1万匹 棉布 17.2万担 1493.1万匹 A. 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B. 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C. 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 D 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棉纱的大量进口加速了棉纺织业纺与织的分离,故D项正确。表格只反映出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缺少出口额,无法推断中国是否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故A项错误;表格只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故B项错误;由表格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无法推断其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 16.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 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进入春天 B. 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 美国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D. 爱国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日本在1915年初提出了“二十一条”,通过材料信息可能看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因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其“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而在它打出“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后,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大众的消费心理受民族主义影响,故D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民族烟草工业迅速发展,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出现,排除B;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根据“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可知,主要侵华国家是日本,排除C。 17.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几种经济成分。根据所学判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近代中国哪种经济成分。①在1840年的时候力量最大,所以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②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所以是外商企业;③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④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所以是官僚资本主义。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曾迁都重庆,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内迁,并且受到官僚资本的压榨。材料中“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这句话正是上述现象的真实写照。所以“火柴大王”指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重庆“大老板”指官僚资本主义。所以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分析可知,①②不符合题意,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①或②,排除。 1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实行阳历,进行剪辫易服活动,C正确;A没有实行剪辫易服活动;B主要是主张,没有实行;D晚于辛亥革命。 19.1907年《大公报》有一则报道:“(某日),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从中可以投射作者对此事的态度是 A. 赞同鼓励,大力提倡 B. 客观报道,不偏不倚 C. 嗤之以鼻,实则反对 D. 司空见惯,不以为奇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时间是1907年,此时由于民主思想的影响。“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表明作者对此事的态度是嗤之以鼻,实则反对,符合题意。故C正确;材料中时间是1907年,此时由于民主思想的影响。在社会起到了革新的作用。作者对此事的态度不是赞同鼓励。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材料中“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可知是反对。而不是不偏不倚。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材料中“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可知不再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20.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增速趋势示意图。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A. 总体上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 1958年后基本实现工业化 C. 20世纪60年代农业反超工业 D. 国家方针政策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据图示中工业与农业发展曲线,可以看出在“1958—1960年”农业与工业比例失调,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1958年是大跃进时期,并没有真正实现工业化,故B项排除;依据题干中“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增速趋势”可知得出是农业的发展增速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业反超工业,故C项排除;图示中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是因为纠正大跃进以来农业“左”倾错误,据所学可知1960年农村制订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21.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化作了如下统计(单位:百万人),他制作了如下这张表格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非洲 100 100 100 120 欧洲 103 144 274 423 亚洲 253 437 656 857 A. 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 B. 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 黑奴贸易给非洲人口带惨重损失 D. 非洲人口在世界总人口比重下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非洲人口变化情况可得出从“1650—1900年”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而“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是表格现象的陈述,不合题意,故A项排除;据表格信息可得出非洲人口保持一亿左右,“种族灭绝”的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表格中1650~1900年之间亚欧人口增长了约4倍,而非洲却几乎没有增长,这是不正常的,联系这一时期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史实,据此可得出材料现象是罪恶的黑奴贸易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非洲人口比重进行描述,故D项排除。 22.科技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材料所描述的这项近代发明是 A. 互联网 B. 电报 C. 电影 D. 电话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项发明“手里拿着就能使用,能使位于不同地点的人们相互之间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符合这一特点的近代通讯工具是电话,故选D项;互联网是现代发明,不是近代发明,故排除A项;电报不能使人听到对方的声音,故排除B项;电影不符合“人手而能用”的特点,也不能使位于不同地点的人们相互之间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故排除C项。 23.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C. 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 D.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由于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反映了由于铁路等近代交通的发展,婚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D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婚礼铁路”,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与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无关,B错误;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不是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C错误。 24.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B. 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C. 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 D. 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近代交通在中国遇到较大的阻力,这实质上反映出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故A项正确;但是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接受西方先进技术,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5.“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的,故1943年的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电视节目的说法是错误的,D正确;西服、婚纱、西式教堂都是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故1943年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是符合实际的,A错误;咖啡馆、西餐厅是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而电影1896年上海就进行了电影放映,B错误;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自行车十九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故C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6.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是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1912年至1925年阶段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此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 【答案】(1)两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运动的诱导。 (2)变化趋势:发展上升;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或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解析】 (1)第一问,从材料内容分析可知瑞蚨祥的性质是民族工业企业,它产生的时间正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所以这个题可转化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及条件上分析即可。 (2)第二问,有关于材料二中是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1912年至1925年阶段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产问题,本题可转化成为1912年至1925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来分析解答即可。一战期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间,所以可以找出特点。有关扼要指出此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可以依据前一问题的背景来分析即可。 27.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一一(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 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答案】(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主要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1)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归纳宋代市场发展的特征,即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的内容可以找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表现。 (2)概括材料三的内容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即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近代外商控制中国市场的主要手段有利用不平等条约享有的贸易特权、把廉价物美的商品倾销中国、利用华商转销内地,占据中国市场。 (3)可以结合建国后的基本史实直接回答出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和市场在较长时间内从中国公众视线中推出,改革开放后市场又重新在中国出现,尤其是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更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外交、对外开放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971年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又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1980年 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1984年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992年 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 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8年 在青岛召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习近平作了主题为“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摘编自《中国历史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谈谈不断扩大发展的对外开放对我国产生的重大影响。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外交背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出现各国与中国建交热潮;拥有一个良好的外交国际环境。 (2)发展特点:渐进性和不断深化 影响: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扩大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答四点即可)启示:对外开放是时代潮流,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解析】 (1)外交背景:依据材料表格“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可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依据材料表格“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又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可知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及出现各国与中国建交热潮。 (2)发展特点:依据材料表格中“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内地的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一带一路”可知是渐进性和不断深化。影响: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内容和所学从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的提高、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扩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等回答。启示: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对外开放是时代潮流,是发展经济以及强国之路必要条件等回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说明:若学生以“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成果”、“建国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发展”等为论题进行论述,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也可。 【解析】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习俗的热词:“中山装”“票证”“绿军装”“喇叭裤”“上网、休闲装”“网购”等等可以提炼一个论题: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然后结合所学,说明不同时期我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最后总结说明: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也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