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共7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整体地理环境内,希腊居民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了地中海的周边,形成了一个个分散的、与母邦相独立的殖民点。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希腊发展工商业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2.历史学者陈乐民认为“把雅典的民主制度总结出来,就是主权在民,轮番为治……召开公民大会说选谁,谁就被选上。那时候的选举是非常粗糙、非常原始的。”‎ 陈乐民意在强调古雅典的选举. ‎ A.保证了全体居民参与国家管理 B.维护了公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C.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公正无私 D.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3.‎ 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公民大会妇女》中有一个虚拟的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这本质上说明了 A.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文化繁荣 B.雅典民主易导致民主权利滥用 C.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 D.雅典的妇女没有公民权 ‎4.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评价说:罗马法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最完善的法”,也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A.罗马法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罗马法随国家疆域拓展而发展完善 C.罗马法为社会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 D.罗马法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冲突 ‎6.《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二条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至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调整了个人财产的纠纷 C.保护罗马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D.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7.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 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 ‎8.《大国崛起》中指出,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它没有流血,更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在于它的过程不像一场革命,而在于它的结果是地地道道的革命。这主要说明“光荣革命”‎ A.以理想方式实现了政治变革社会发展 B.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的政治进程 C.使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 D.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9.2018年3月,在时任美国内阁成员、国务卿蒂勒森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了新任国务卿的人选。不久,蒂勒森被解雇。特朗普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 B.表明总统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C.符合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体现总统的行政权力不受制约 ‎10.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 1875年,曾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等政体。这反映了法国 学 ‎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11.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 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12.“我们的落后早已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注定。英国人开向大清帝国的那一炮,只不过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从事实上证明我们已经全方位地落后于西方。”“那一炮”代表的那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为挽救危局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文中的“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从本质上是指 A.工业文明的胜利B.议会政治的胜利C.军事技术的胜利D.对外政策的胜利 ‎14.史学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显示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下列措施反映其新时代特征的是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B.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C.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D.“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15.太平天国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尝试终归失败,根源在于 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符合国情 B.领导集团革命进取心逐渐衰退 C.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实际 D.没有提出反映农民愿望的纲领 ‎16.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辞,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国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这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与中国国情适应 D.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逐步加快 ‎17.学者陈旭麓认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政治 D.推动实业救国 ‎18.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B.主张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C.希望实现民族独立目标 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19.中国共产党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A.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中国革命中心必须由城市转入农村 C.应以武装斗争挽救中国革命 D.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0.某学者认为,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 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共在长征中面临双重阻力 B.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长征是中共的北上抗日方针 D.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 ‎21.‎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毛泽东强调 A.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作用 B.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大国作用 D.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22.1937年9月,毛泽东发出指示:“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侧翼,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为主。”毛泽东在此所说的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方针”是 A.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 B.从侧翼辅助正面战场的抗战 C.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人 D.以空间换时间延缓日寇进攻 ‎23.‎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基于 A.史学界很多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C.新结论着眼于反侵略的长久悲壮 D.新结论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2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先后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生产关系的调整B.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 C.土地私有制向土地公有制的曲折过渡D.中共土地改革促使封建土地制度瓦解 ‎25.1949年4月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抗战胜利,日本在南京接受投降 B.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C.挺进中原,中共揭开反攻的序幕 D.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26.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 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中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27.列宁在1895年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世界主流 B.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C.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D.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28.十月革命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由此 A.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B.提出了“民主与 学”改造中国的新主张 C.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2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X.X.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30.‎ 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 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31.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32.基于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在外交上享有高度自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 D.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33.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的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指出:“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真诚希望维护和享受和平,更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 B.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国政府承诺不使用武力 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3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推动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C.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35.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战略提出的背景是 . .X.X. ‎ A.反霸统一战线形成 B.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中国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 ‎ 第Ⅱ卷 (共3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36题12分,37题18分。‎ ‎36.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有关“西方政治文明”的一组探究材料(12分)‎ ‎ 探究主题一 英国的制度创新 该表是在“英国的制度创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某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材料 结论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1)有同学认为,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实并说明理由。(6分)‎ ‎ 探究主题二 1787年宪法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和华盛顿均是在中美两国由君主政体转变为共和政体的关键转折点上,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然而,华盛顿取得了成功,美国后来居上,其成熟的宪政体系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相反,孙中山创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为什么美国能成功建立共和制度,而中国却一再出现专制复辟?人们不禁要追问:同途何以异归? ‎ ‎ ——《天朝向左 世界向右》‎ ‎(2)材料中美国“成熟的宪政体系”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孙中山创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昙花一现,很快夭折”的原因。(6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8分)‎ ‎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向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布送达了新中国成立的建国公告,表示新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0月3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宣称:中共政府在公告中没有作出承担国际义务的保证,美国在目前情况下不会予以承认。……‎1950年4月30日以前,美国官方人员全部离开中国大陆,并从此失去了直接对话的所有渠道。‎ ‎ ——刘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 材料二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 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的对华态度有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导致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访华带来怎样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0分)‎ 高一期末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2D‎3C4D‎5C6A7D‎8A9C10C , , . ‎ ‎11D‎12A13A14C15C16A17A18B19B20D ‎21C22A‎23B‎24A25B‎26A27D‎28C29C30D ‎31D32D33B34D35B 二、材料解析题:‎ ‎31、(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分)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内阁,国王成为“统而不治”‎ 的国家元首。(2分)‎ ‎1832英国议会改革(1分)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2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2分)‎ 原因:中国封建主义势力强大,专制制度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力量涣散。(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2、(1)态度:拒绝承认新中国,敌视新中国。2分 变化:准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答: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亦可)2分 ‎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美国处于不利处境;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4分 ‎(2)影响: 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打破中国外交困境,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答对其中三点即可)6分 主要因素:国家利益(必答),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内外形势。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