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C 【解析】 “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 A. 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 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 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答案】C 【解析】 “严格的选官标准”表述错误,排除A;“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与题干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荀子按贤能把儒者划分为“上贤、次贤、下贤”三个等级,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故C正确;“原有等级观念”是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有关儒者三个等级的标准突破原有等级观念,排除D。 3.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神学”等字眼就可以看出董仲舒是在神化封建统治,即强调“君权神授”,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孔子的思想而非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朱熹而非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唐代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地位始终不曾受到影响。统治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宗教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宗教的兴亡,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道教在唐高祖时期地位最高,然而在武则天时期地位低于佛教。材料仅反映出唐代不同时期道教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不能得出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的结论,故B项错误。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唐代自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之后,佛教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基础广泛,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5.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A. 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 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 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 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实现了从神权政治转向伦理道德转变,B项正确。汉唐儒学也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排除A。汉代儒学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排除C。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是理学“义理”的表现,排除D。所以选B 6.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B. 都否定“天理”的存在 C. 都反思了当时的正统思想 D. 都挑战权威、反对孔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思想启蒙主要表现为反专制求民主,反愚昧求科学,由此可知王阳明的主张还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故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天理就是本心,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故B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学贵得之心”,李贽强调的是“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两者都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反思,故C项正确;王阳明和李贽的主张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反对孔子,故D项错误。 7.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A. 程朱理学的灭人欲和佛教的禁欲主义是一致的。 B. 饮食是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 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 认可一部分私欲,主张个性适度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可知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可知,朱理学并不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可知对饮食是有要求的,故B项错误;材料认可人的私欲,但并不主张个性自由,故D项错误。 8.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答案】B 【解析】 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都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9.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 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天子之位传子”可知是王位世袭制;“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可知官吏任免以才识为主,故“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体现了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的臆想,且理解片面,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11.宋元明时期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下列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 ①词成为文化的主流 ②瓦肆、勾栏的兴起 ③章回小说的出现 ④谴责小说的出现 ⑤风俗画的出现 ⑥杂剧的产生 ⑦京剧等剧种的出现 A. ①②③④⑤⑦ B. ①②③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元明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⑤是宋朝时出现的,符合题意;③是明朝时出现的,符合题意;④⑦是清朝时出现的,排除;⑥是元朝时出现的,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点睛】“宋元明时期”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 12.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A.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 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 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极力渲染商人的苦、农民的乐;而宋代宣传商人的乐、文人的苦,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是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政策的变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13.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乾隆后期,京剧并未形成,且京剧艺术并不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故A项排除;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材料“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可得出清廷的上述做法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故D项排除。 14.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音,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的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世俗文化是受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 点睛:自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文学艺术出现适应市民需要的趋势。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均受这一因素的影响。此类试题要把握住自宋之后文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原因来分析解答。 15.清代帝王多有查禁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B.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需注意设问要求回答材料从侧面说明的问题。据材料“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和道光皇帝认为小说是导致出现社会问题的原因。这从侧面说明了通俗小说对社会影响力日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专制阻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代小说并未冲击理学的正统地位,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内容是题意正面说明的内容,不符合题意,错误。 16.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他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 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B.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C. 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 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是当时的雅典城邦而不是整个希腊,同时由材料中“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看不出苏格拉底因政治腐败阻碍哲学进步而担忧,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结合所学可知所谓“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指的是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人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智者学派的这种相对主义观点,忽视对道德的强调,使雅典社会价值标准混乱、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这正是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故B项正确;雅典社会道德标准失准主要是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了价值标准的混乱,而不是因为人们不重视辩证法,故C项错误;希腊人不是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而是不清楚真善美的标准,这是人是万物尺度观点下社会价值标准混乱导致的,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孔子 苏格拉底 相同点 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不 同 点 目的 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 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主张 (1)思想核心——“仁”;(2)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影响 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7.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 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信仰得救;致良知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西方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人性,所以是释放人欲,古代中国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是压制人欲,如存天理,灭人欲。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民贵君轻是民本思想,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路德教主张,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思想主张,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主张,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8.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对该设计的意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 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 体现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提供的关键信息之一“1420—1436年间”,此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以上涉及的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故可以排除;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不符合史实,此时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开始;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影响 19.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文艺复兴没有体现出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 :材料着重强调了宗教改革的进步意义,所以选C项。A项说法绝对化了,不准确,可直接排除;材料没有讲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可排除B项;人文主义精神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D项违背史实。 20.英国作家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可以推知宗教改革实质是在反封建,D正确;反教皇的宗教斗争是对宗教改革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反对君主不是宗教改革内容,B错误;D项民族革命错误。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1. 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 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D. 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启蒙运动的科技基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不是偏离,故C项错误;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精神 22.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的回应;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两人思想分歧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康德侧重于自由而卢梭更侧重于平等 B. 分歧主要是实行人民主权的途径 C. 康德反对人民主权而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D. 分歧根源在于两人阶级立场不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康德是欧洲启蒙运动中德国的代表,他“不赞同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统治者”,但可以“提出申诉”;而卢梭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他”,说明两者都主张人民主权,但实现的途径不同。故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23.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 这一思想反映了 A.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 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 C. 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D. 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说明人要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而这正是理性主义的要求。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24.“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它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之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社会契约 D. 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同其它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之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思想社会契约论主张,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天赋人权,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主权在民,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自由平等,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25.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了生物“神创说”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D. 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59年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得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所以选B。其它ACD与材料不相符合。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追寻生命的起源·进化论 26.库尔贝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画作《石工》:“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排除A项;题干反映关注现实社会、真实再现实社会等特点,符合现实主义绘画风格,B项正确;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排除C项;现代主义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等信息,结合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分析解答。 27.在某一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上述现象的出现 A. 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 B. 推动了人文精神不断走向成熟 C.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D. 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诸多矛盾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出现在18、19世纪,生物学领域打破神学创世说的禁锢是指进化论的形成,也在19世纪,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当时西方社会矛盾复杂,导致文化领域的上述现象,故D选项正确;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只是社会矛盾的表现之一,故A选项错误;人文精神走向成熟,也只是属于思想方面,过于片面,故B选项错误;科学技术仍然属于单个领域,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8.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A. 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B.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C. 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D. 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答案】A 【解析】 《儒林外史》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理,《人间喜剧》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故A项正确;《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非“理想社会”的不满,故B项错误;《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都真实地揭露和反映了社会现实,并未迎合当时政治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儒林外史》是封建农耕文明下的产物,并未反映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找出选项中都满足两部名著的选项即可,CD选项不符合《儒林外史》,B选项表述错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A。 29.在某一历史时期,欧洲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A. 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B. 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批判社会罪恶 C. 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D. 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中可以看出作家们对现实相当失望,但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属于浪漫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故A项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C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故D项排除。 30.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提出: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来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或决断。这反映了该画家主张 A. 以写实手法来塑造形象 B. 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 C. 按规定的绘画原则创作 D. 突破陈规充分表现自我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说明画家不主张写实,故A项错误;画家强调用线条、色彩和运动,不要自然的任何东西,说明其不取材于现实,故B项错误;不依赖于现实,说明画家不按规定的绘画原则创作,故C项错误;画家强调不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体现了突破陈规、充分表现自我,故D项正确。 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 二、综合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31.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摘自岳麓版教材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及意义。 【答案】(1)保守主义者: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 人道主义者: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2)含义: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 原因:①思想融合:融合阴阳家、道家、等思想;(如果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可) ②汉代学者改造,适应了统治(专制集权)的需要。 (3)具体表现:政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主张发展工商业; 学术:经世致用 意义: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思想启迪。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问比较简单,结合材料一中“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信息来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的信息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小问原因可根据所学从思想融合:融合阴阳家、道家等思想;汉代学者改造,适应了统治等知识答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活力(或是对儒家学说的批判继承)以及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的角度直接归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表现 32.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三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2)归纳材料二中的观点?简析该观点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答案】(1)观点:君臣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或君臣是师友关系) 历史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体,但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控制人民思想 (2)观点: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 影响: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 (3)态度: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4)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解析】 【详解】(1)第一问:据材料“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认为君臣间应是合作的关系。第二问: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分析作答。 (2)据材料“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等信息结合教材宗教改革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该观点是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结合教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相关所学内容从推动宗教改革、打击天主教权威等角度分析作答其产生的影响。 (3)第一问:据材料三“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信息解读可知伏尔泰对儒学的态度;分析材料三“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信息可知孟德斯鸠等人对儒学的态度。第二问,结合设问要求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相似之处,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思想家,因此他们共同的目的是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4)第一问:据材料“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知两者差异;第二问:结合中国明清时期和18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状况相关所学内容分析产生差异的经济根源。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伏尔泰……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出现的背景。 (3)列举材料三中伏尔泰一部有代表性的“有趣的著作”。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答案】(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 意义: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特点:继承、创新了古典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结合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的保留;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3)著作:《哲学通信》或《路易十四时代》。 如何改良:通过多种形式影响和说服大众;教导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问题,引导人们和社会走出中世纪,走向自由和光明;提倡“天赋人权”,赞成正当的宗教信仰,倡导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理性国家。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加以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哲学方面贡献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加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在14至15世纪”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加以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著作;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与所学伏尔泰思想主张从“改良社会和人性”角度加以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所涉及的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中测试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中信息进行解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方法是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