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秘密★启用前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级高二年段暑假返校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学者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 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B.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 C.依据才能品德确定储君 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2.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 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 C.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 3.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图1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 (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行仁政,民之悦之” C.“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燔诗书,贱游学之人” 图1 4.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 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 A.经济政策的制定上 B.选拔官员的方式上 C.地方的管理方式上 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5.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 体至尊”。这表明 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社会等级差别明显缩小 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 6.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 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 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8.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 ‘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9.读表1 出处 记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表1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10.唐初,山东土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 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11.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12.据宋《图画见闻志》载:“古名士画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妇人形相者,貌虽端严,神必清古, 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今之画者但贵其娉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该言论 旨在 A.批驳文人画的愉悦功能 B.倡导绘画的摹古风气 C.强调绘画应涵伦理意趣 D.迎合社会的价值取向 13.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 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 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 —13世 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 A.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 C.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D.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 14.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 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主要表 明元朝 A.地方享有自治权 B.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C.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D.封建专制主义加强 15.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 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 种变化 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6.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17.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 “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 A.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 B.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 C.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 D.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 18.明清时代江市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时人赞叹”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 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这表明明清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 C.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D.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19.林则徐到广东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开始购买外国船炮,同时派人翻译外国刊物;可 他怕清议派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改革。这说明 A.西方侵略抑制了社会变革 B.清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 C.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精神 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20.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 地……惟许牧可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 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愒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允许方传教土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21.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 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此后, 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由此可见 A.北洋官兵自觉维护主权 B.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 C.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 D.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 22.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 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新进”。可见当时 A.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 B.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影响 C.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23.据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宁波,上海两处所出土布,运至福建销售,未见合算,而 福建本地用洋纱织成之棉布一宗,折价较为便宜,是以人多购置。”材料说明 A.传统自然经济仍根深蒂固 B.西方侵华的方式变为资本输出 C.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增加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4.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 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意在 A.推动洋务运动 B.融入现代文明 C.削弱革命力量 D.加快立宪进程 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共3小题,考生根据要求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作答。 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 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 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份以充实和完 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 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 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 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材料二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 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 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 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 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 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 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 意义。(1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太祖开宝四年,于广州置市舶司,后来 又于杭、明州置司。元祐时,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其法: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而香药 和宝货两种货物,则必领卖给官,由官再发卖,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 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材料二 对于海外的贸易,则元朝较宋朝,更为注意。市舶司共有七所,世祖初定江南时,沿海 地方,到外洋去贸易的,其货都十分取一,出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所到的地方所买得的货物,都 要由市舶司查验。至元二十年,始定抽分之法……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之人待 其三而禁止人民到外国去买卖。 材料三 清朝的开海禁,是在公元1685年,于澳门、漳州,定海,云台山归处,都设立税关。公 元1757年,只许在澳门—处……税则上、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无名目的东西就更 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都要卖给“公行”, 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不做买卖不准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 天,必须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要进禀帖,必须托公行代递,不得和官府直接。 ——以上材料皆出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共同点。(6分) (2)根据枒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禁政策的特点。如何评价清朝的海禁政策。(8分) 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 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 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 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 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秦《风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 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级高二年段暑假返校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5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A C A B D B C A B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A D D B B C A D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25.(16分) (1)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 间影响日益扩大。(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 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每点2分,共6分)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解放和 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6.(14分) (1)共同点:海陆并举,以海路为主;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政府有成熟完善的税收管理程序; 政府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关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特点:外贸管理机构减少;政府完全垄断对外贸易;外贸政策过于严苛,弊端较多。(每点2分, 任答两点得4分) 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清朝海域边境的安定;政府完全垄断海外贸易,过度与民争利,不利于 国内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构建中国近代贸易体系,拉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使清朝 时期的中国日益封闭,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7.(10分) 示例一:赞同伏尔泰的观点。(1分)伏尔泰出于反对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的政治目的,对中国 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农耕时代中国政治的需要,能 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9分) 示例二:反对伏尔泰的观点。(1分)伏尔泰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合理部分,而没有认识[] 其局限。该制度使君主独裁专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文化专制,束 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