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8年1月11——12日答题时长: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 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 B. 古人对丧葬的轻视 C. 丧葬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D. 丧葬制违反宗法制 【答案】C 【解析】天子、诸侯与卿大夫、士、庶人丧葬礼节不同,地位的尊卑决定了礼节的轻重,地位越高,丧葬礼节越重。故A项错误。《礼记·王制》对丧葬制度作出规定,反映了古人对丧葬的重视。故B项错误。天子、诸侯与卿大夫、士、庶人丧葬礼节的不同规定,反映了宗法血缘关系下亲疏、尊卑有别。故C项正确。丧葬制是宗法制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故D项错误。 2.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行中书省 D. 枢密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图中①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是元朝中书省的管辖范围,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故,B正确。图中①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故AC错误。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而不是管辖图中①的机构,故D错误。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制 “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 。 A 项强调个人的高尚品德。B 项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尊严; C 项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故ABC三项排除。 D 项则是关于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点睛:此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要先判断选项是否属于个人美德方面即可得出答案。 4. (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 增加财政收人 B.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 增加粮食产量 D. 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见佃户在两熟的淮南,可以获得小麦的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当然生产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宋代租佃制 5. 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根本上反映 A. 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 B. 内外朝相互制衡 C. 相权的不断削弱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体现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是君主为了维护其政治权威,是强化皇权需要的产物,近臣地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均是皇权加强的体现。即能够体现出,根本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的表述明显不正确,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君主近臣地位的变化 6.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我们知道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B. “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 “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D. “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答案】A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7.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B. 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C. 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就正式成为官方学说,官方儒学教育也随之开始,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历代统治者把其作为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文庙在全国的修建,就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文庙兴建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排除;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文庙的修建无关,无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晴】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地位上升,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光大了儒学的精神。 3、缺陷: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有消极之处。 8. “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 揭开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B. 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C. 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 D. 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可以看出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对近代世界近代化作用重大,故D项正确。揭开世界近代史的序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B项明显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解,应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四大发明遏制殖民扩张开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 9.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十二铜表法》是“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据此可知,该法 A. 是口头流传的不成文法 B. 是古罗马专门的儿童保护法 C. 在古罗马得到普及 D. 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说明《十二铜表法》通俗易懂,在社会上普及程度高,故C项正确;AD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 点睛:材料“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从中可以分析《十二铜表法》是比较普及。 10. 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但实质上,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真正能够享受到城邦民主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不是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而是全体公民;公民大会虽然是最高权力机关,但并不能说明其决策一定公正无私,因此①③是错误的,只有②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排除含有①或③的选项AC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特点 11. 下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B. 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C. 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D. 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没有推动非洲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为美洲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故C项错误;三角贸易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奴隶贸易 【名师点睛】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 1、国内政治制度优势: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同封建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是进步的。 2、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 英国通过圏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7世纪英国是世界上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罪恶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使英国经济实力雄厚。 3、强大的军事优势: 为了争夺殖民霸主,l7世纪下半叶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l8世纪,英法在欧洲发生多次战争,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4、地理位置的优势: 英国是一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12. 17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从议会的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提供咨询。这一举措 A. 标志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B. 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基础 C. 表明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 D. 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发生于18世纪中期,D项应为1832年议会改革,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7世纪90年代”,故排除;B项颁布于1688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7世纪90年代”,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提供咨询”可知此时的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故本题应选C项。 13. 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B. 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C.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D. 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A项正确;B错误,总统和议会是相互制衡的关系;C错误;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的任期分别是6年和2年;D项错误,要受到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制约。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 14.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我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 对华贸易合法化 B. 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C. 打开与中国进行商品贸易的大门 D. 获得了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英国在1840年前后首先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故D项正确。A.项对华贸易合法化没有点明鸦片战争的本质,故A项错误。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而不是发动战争的原因。故B项错误。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5.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①③④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正确,故选B;②错误,排除ACD。 16. 约翰·威尔金斯于1840年成为曼彻斯特一家纺织工厂的厂主。下列叙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他的工厂机器是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纱机 B. 他能够坐火车上下班 C. 他的车间里使用电灯照明 D. 有时他到伦敦乘汽船在泰晤士河观光游览 【答案】C 【解析】材料关键“1840年”,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以蒸汽为动力、火车、汽船都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BD三项排除。而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由此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 17.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 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 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 发动广大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答案】A 考点: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 18.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实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作者旨在说明 A. 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 B. 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照搬日本模式 C. 自上而下的变革不适合中国国情 D. 维新变法对改变近代中国作用有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可以看出1898年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说明了改良的道路不适合当时的中国,革命取代改良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D两项强调的是改革——戊戌变法,而材料的主旨是强调革命。故C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联系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即可得出答案。 19.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运动)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表明了五四运动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 广泛传播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D.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科学理性、自由、人权、法治、个人尊严”可知这些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通过五四运动在中国传播,表明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没有关系,故排除。 20. 1920年,奥格涅茨省一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痛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在这一背景下,苏俄果断实施的政策是 A. 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 B.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C.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大规模开荒种植玉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和材料“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可以看出这是苏俄政权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为克服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1921年苏俄实行粮食税。故B项正确。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A项排除。C项是在斯大林时期,D项是在赫鲁晓夫时期。故C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20年,时间是我们解答历史题目很重要的提示信息,根据1920年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 21. 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A. 北伐战争 B. 百团大战 C. 辽沈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土匪军阀和帝国主义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斗争对象,分析选项,百团大战是反击日本侵略的,辽沈战役和渡江战役都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都不符合题干土匪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双重斗争对象,北伐战争针对的是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所以答案为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所给信息。 22. 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A.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 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 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 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50年代,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属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根源是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发展),故选A;B项是工业革命的特点;C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 23.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商品粮及工业原料的需要,农民的购买力限制了工业品市场。所以1953年开始,中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故本题选B。土地改革运动是指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C;“大跃进”运动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特征的的人为拔高生产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的一场建设运动,它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排除D。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农业合作化运动 【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 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 2. 1953年--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 3.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4. 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 世界银行的运行 D. 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解答此题注意审题:“二战后初期”这一时间限制。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努力”主要指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A、B、C三项都是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而D项从时间上来说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D。 考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5.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体现其内涵的是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 B. “…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C. “…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D.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11月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中国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内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A项正确。B项是两岸三通限制的逐渐放宽。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正式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故BC两项排除。D项是“一国两制”的内容,排除。故选A。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8分,28题18分,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答案】(1)有益之处:互通有无;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自然经济为主;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 危害: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有益之处”,再结合材料“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分析“原因”。依据所学及材料“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分析解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影响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彼特拉克在诗里控诉罗马教廷是“万端诡计的熔炉,阴暗的牢房;善良在那里凋谢,邪恶在那里滋长。”他倡导以“人的学问”来对抗“神的学问”。 材料二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应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证券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润育自由之宪法也……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 ——1917年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思想?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主张?这一主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3)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答案】(1)人文主义思想;启蒙思想。本质特征: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 (2)主张:批判孔教,反对专制,追求民主。背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提倡尊孔复古;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兴起。 (3)人文主义思想是启蒙思想的基础。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是以欧洲启蒙思想为指导的。 【解析】(1)依据材料一“彼特拉克”“他倡导以‘人的学问’来对抗‘神的学问’。”可知这是人文主义思想。依据材料二“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可知这是启蒙思想。结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实质可知思想的本质特征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 (2)依据材料三“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证券也”可知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主张是批判孔教,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 (3)结合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可知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的联系。人文主义思想是启蒙思想的基础。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是以欧洲启蒙思想为指导的。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 材料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请回答: (1)“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也可酌情给分)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家在华利益。 (2)不同意。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 【解析】本题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为切入点,考查30年代日本法西斯侵华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1)首先要了解远东的概念,然后结合1936年和封面人物可知是日本不断加紧侵华,但不能回答七七事变,因为此时尚未发生。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日本加紧侵华,企图独占中国,这势必会打破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冲击“华盛顿体系”,威胁美英在华利益。因此产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在华利益。 (2)首先要明白“关键”的含义,就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四个人物中一个是日本扶植的的傀儡溥仪不能起到关键作用,一个是斯大林,实践证明了当时苏联并不想卷入冲突,因为他主要忙于国内经济建设和欧洲事务。只有矛盾的制造者日本和受害方政府也就是蒋介石政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日本是继续大举侵华还是撤兵和解,中国政府是妥协投降还是坚决抵抗,成为远东危机解决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