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 第Ⅰ卷 选择题,共75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B。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礼乐制就是统治阶级为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所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其实质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所形成的的等级秩序,因此礼乐制度并不是严格的区分血缘关系,排除D。‎ ‎2.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等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 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 B. 扩展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 C. 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 D. 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等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对于地方的控制,有助于扩展周王朝的统治疆域,故选B项;授土授民不利于强化王室集权,排除A项;“要冲地区”不能于边远地区,C项说法有误,排除;分封制下不可能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排除D项。‎ ‎3.‎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 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郡县制下“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而任命郡县长官的是皇帝和中央,通过官吏的任免,中央对地方上的垂直管理建立起来,从而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故选A项;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的是科举制,排除B项;官僚都是皇帝的办事人员,官僚制度的建立并没有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是征服或归顺,郡县制是巩固疆域、管理地方的手段,排除D项。‎ ‎4.中国多个省份曾进行了“省直管县试点”。现在的县制最早应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最早是秦朝统一全国后开始实行的 ‎②郡的长官称都守或监狱使 ‎③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④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 ②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最早开始实施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①错误;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所以②错误;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是不能世袭的,故③正确;郡县制由于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所以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 ‎5.唐代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尚书省权力被削弱 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宰相权力有名无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证明了唐代三省六部制度实施,使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体制的约束,B项正确;唐代尚书省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执行,材料中所说的决策程序没有体现尚书省权力被削弱,A项错误;材料中君主是决策程序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皇权并没有空前强化,C项错误;唐朝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且在决策中发挥作用,并不是有名无实,D项错误。‎ ‎6.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这说明(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 B. 中央集权日渐强化 C. 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 D. 郡县制渐遭到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郡县地方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但到了唐朝,这个权力被中央收回,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涉及中枢权力体系,A项不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渐遭废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7.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吏的依据,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促进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故D正确;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亲疏为选官依据,与材料不符,排除A;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品德与才能,不会出现读书风气盛行的情况,与材料不符,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最初注重德行与才能,后主要依据家势门第,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分析解答。‎ ‎8.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 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9.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废除宰相制度 D. 派文官任知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以及君权与相权 ,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的是君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所以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元朝的行省制属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宋代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0.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民主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主要反对雅典民主政治中的 A. 公民大会制 B. 差额选举制 C. 抽签选举制 D. 精英民主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直接民主主要体现在抽签选举和轮流执政,这样不同素养的公民参政,容易带来权力的误用和滥用,即“外行治国”,故C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苏格拉底并不反对公民大会,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差额选举是指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选举,与“外行治国”无关,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古代雅典是直接民主,不属于精英民主制,排除D。‎ ‎11.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证据第一 B. 量刑较轻 C. 因人设法 D. 维护权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可知,古罗马法肯定在有凭据的基础上做出审判,而不是凭空猜测和怀疑,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证据的原则,没有体现量刑是否轻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民法主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任何人,不随意判处无罪之人,没有体现因人设法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维护贵族利益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12.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内容广泛,条文比较明晰的《十ニ铜表法》・实现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这一转变 A. 目的在于维护平民的利益 B. 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 适应了外来移民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十二铜表法》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制度改变了以往贵族随心所欲解释法律的局面,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这有利于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C选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制定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故A选项说法有误;《十二铜表法》制定于公元前5世纪,不是制定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才是适应了外来移民的需要,而不是《十二铜表法》,故D选项错误。‎ ‎13.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所以选C。其它是错误的。‎ ‎14.《权利法案》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中国王仍旧保留的权力是( )‎ A. 立法权 B. 行政权 C. 财政权 D. 司法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军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唯一保留的是行政权,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15.“这种制度既避免了中央集权制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僵化,又防止了政府的权力过分分散而导致的政治分裂与混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度 C. 美国建立的联邦制 D.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英国责任内阁制度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 美国建立的联邦制较好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避免中央集权制的权力过分集中,由发挥了地方的自主性,故选C;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反映的是中央权力的分配,排除D。‎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不得在其当选任期内担任合众国政府任何新添设的职位”“在合众国政府供职的人,不得在其任职期间担任国会议员”。这一规定体现了 A. 联邦制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代议制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议会的议员不得在政府任职,在政府任职的不得担任国会议员,这体现的是彼此平等独立、分权制衡原则,故选C项;联邦制原则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结合,排除A项;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排除B项;代议制原则指公民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排除D项。‎ ‎17.下列关于近代英美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家元首都由人民选举产生 B. 政府的首脑都要对议会负责 C. 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D. 国家元首都掌握最高的军政大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美两国建立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故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世袭产生,而非人民选举产生, 故A项不是共同点,排除;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府首脑是总统,他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故B项不是共同点,排除;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是虚君,没有掌握最高军政大权, 故D项不是共同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英美两国政体之间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可用列表法予以归纳比较。‎ ‎18.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但随即又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总统的科学决策 B. 防止法国的君主复辟 C. 彰显法国的民主运作 D. 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总体掌握行政大权,但“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说明权力受到限制,这是因为法国共和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为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采取限制总统权力的措施,故B正确;“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排除A;C不是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的主要目的,排除;材料反映中央权力运作的问题,与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无关,排除D。‎ ‎19.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己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德意志帝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 C.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 D.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知所强调的是,一是强调军事色彩浓厚,二是强调专制色彩浓厚,故B正确;联邦议会是德国国家权力中心,故A不正确;当时的德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再实行封建君主专制,故C不正确;德意志帝国的建立,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故D不正确。‎ ‎20.1845年,姚莹在实地考察西南各地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希望“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该书要洗雪的“耻辱”是 A. 鸦片战争致使国门洞开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北洋舰队在海战中惨败 D. 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 ‎【答案】A ‎【解析】‎ ‎【详解】1845年,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雪中国之耻”显然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A正确;B是1860年;C是1894年;D是1900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点睛】本题解答时间是观念,1845年,鸦片战争之后,其他时间都是鸦片战争之后。‎ ‎21.‎ 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维护鸦片贸易说”“文化冲突说”“商业贸易说”“侵略战争说”。其中,中国人最有可能支持的是 A. 维护鸦片贸易说 B. 文化冲突说 C. 商业贸易说 D. 侵略战争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均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没有揭示出英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排除A、B、C项。‎ ‎2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反映了 A. 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B. 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C. 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 D.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的思想,体现了其落后性,无法反映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是以洪秀全为首的一次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C选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主要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故D选项错误。‎ ‎23.“它以称赞的口吻介绍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国会制度,主张由私人创办报纸并以之监督国家行政;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材料评价的是(  )‎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孔子改制考》 D.‎ ‎ 《变法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介绍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国会制度……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资政新篇》,因为《资政新篇》与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有关,但其内容上却是超越了农民阶级的思想,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故选B。《海国图志》提倡学习西方的技术,但并未涉及制度层面,排除A;《孔子改制考》和《变法通议》都与农民革命运动没有关联,排除CD。‎ ‎24.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知日本臣民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符合《马关条约》内容,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25.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分明,其中,促使列强对华侵略方式转向“以华治华”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打击英法联军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列强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为此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列强改变了侵华方式,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D 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时期、太平军打击英法联军以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都没有促使列强侵华方式改变,A、B和C项错误。‎ ‎26.某学者认为,“这场革命,以近代的西方政体模式,取代中国古老的政体。《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或称议会)总统、内阁、法院行使国家权力。”这场革命是指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国民大革命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革命,以近代的西方政体模式,取代中国古老的政体”“《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指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B项正确;维新变法没有实现政体的改变,故A项排除;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已经建立近代政体,故C项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故D项排除。‎ ‎27.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A. “扶清灭洋”‎ B.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打倒蒋家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争主权体现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内除国贼体现的是反对封建主义,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是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A选项排除;“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未涉及反帝,C选项排除;“打倒蒋家王朝”体现的是国共之间的阶级斗争问题,与反帝无关,D选项排除。‎ ‎28.毛泽东曾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体现了“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是 A. 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任务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一国两制的思想 D. “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是指中国革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特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物,B正确;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任务不符合当时实际,A错误;一国两制的思想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和D项错误。‎ ‎29.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大胆尝试”‎ A 指导了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 B. 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 D. 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探索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故D项正确;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人民军队的开始,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故B项错误;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故C项错误。‎ ‎30.近代中国诞生了很多反映历史的歌曲。根据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 ‎②“跟着领袖毛委员,走上雄伟的井冈山。革命要有立脚点,地是根来枪是胆。”‎ ‎③“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走上井冈山”发生于1927年;③“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④是红军长征时期,因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材料阅读 ‎31.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日益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答案】(1)直接民主;主权在民;权力制约。‎ ‎(2)①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②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③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可见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直接民主、主权在民、权力制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走向完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