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嘉兴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 高二历史卷 ‎2019.6‎ 说明:‎ ‎1.本试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Ⅰ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卡上;试卷Ⅱ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答案做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后期,周景王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A. 诸侯尊崇大宗 B. 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 霸权交替频繁 D. 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受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的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人的重视,正确答案是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C项与题意不符。‎ ‎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多次出巡。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沿驰道北上,越子午岭(今陕西延安)进入甘肃,在甘肃境内转为西南行,最终到达本次巡视的目的地(某郡)。这个郡最有可能是 A. 陇西郡 B. 渔阳郡 C. 南海郡 D. 蜀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在甘肃境内设立的郡为陇西郡,A项为正确答案;渔阳郡在今北京一带,南海郡在我国的广东广州一带,蜀郡在今四川成都一带,BC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点睛】记忆秦朝疆域,了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 ‎3.唐太宗贞观初年,分全国为关中、河南、河东等十道,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由职能、行政层级观之,唐代的“道”最接近于 A. 秦代的“道”‎ B. 西汉的“州”‎ C. 元代的“行省”‎ D. 明代的“厂卫”‎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诸“道”在唐朝初年,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可知,道是地方监察区,最接近西汉时刺史巡行的“十三州”,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秦代道为与县相近,是管理少数民族的地方行政区划;元代的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明代的厂卫是中央特务机构;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汉唐地方监察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从监察到行政的职能变化,其发展有相似之处。‎ ‎4.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唐)太宗鉴前世之弊,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明皇始随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宦官)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封建君主专制相对孱弱 B. 内阁诸臣听命于司礼监 C. 唐初中枢体制渐被破坏 D. 宦官专权因废相而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初唐太宗抑制宦官,到了明皇即唐玄宗时重用宦官,如高力士等参与政事,甚至重要官员任用,宦官权势日益膨胀,反映了唐朝中枢体制逐渐受到破坏的趋势,正确答案是C项,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A项错误;内阁、司礼监和废除丞相都出现于明朝时期,B、D项与唐朝的史实不符。‎ ‎【点睛】君主专制的凌驾在制度之上的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 ‎5.宋太宗进一步完善了“锁院制度”:大臣被任命为知贡举官后,需要立即入住贡院,与外界隔绝直至考试结束。贡举官为皇帝临时任命,不设固定官员。当时锁院制度完善的主要作用是 A. 杜绝了科举作弊的现象 B. 增加了平民入仕的通道 C. 减少了国家养官的开支 D. 维护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宋代“锁院制”、 贡举官为皇帝临时任命,不设固定官员等可知,其作用在于防范有人科举作弊,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但这并不能“杜绝”科举作弊,A项错误;“锁院制”针对的是科举选官程序的规范化,这并不会增加平民入仕的道路,也不会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B、C两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规范考试程序,有利于公平公正的实现。‎ ‎6.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官职。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张养浩 A. 主持宣政院的工作 B. 受枢密院直接领导 C. 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D. 可以复按人命重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元代史实,张养浩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行使监察权力,D项正确;宣政院在元代负责全国宗教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丞相负责统领百官,ABC三项都不是监察官员可做的事务。‎ ‎7.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清史稿》有雍正七年、八年、十年三说。私家记载亦如之,而雍正谕旨则谓定议于雍正四年,并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颇能自圆其说。对此现象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军机处创立时的政治地位较低下 B. 军机处草创时并没有很强计划性 C. 军机处之名正式出现于雍正四年 D. 军机处的创立可能在雍正朝之前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官方存在有多种观点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自圆其说,这一现象说明军机处的规范化和稳定性不强,计划设立和事实运行有差距,故B项说法正确,军机处负责国家军事大事,政令颁发,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本题讨论的是军机处设立的时间,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说的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认可是在雍正时期,D项错误。‎ ‎8.故宫的每一座阁楼殿宇之上都配饰有走兽,走兽的数量按照故宫建筑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减少。据此判断,走兽数量最多的应是 A. 乾清宫 B. 太和殿 C. 保和殿 D. 养心殿 ‎【答案】B ‎【解析】‎ ‎【详解】故宫建筑的等级最高的是俗称金鸾殿的太和殿,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皇帝办公和居住的乾清宫、供皇帝更衣和册封太子等事务的保和殿以及最初只是供皇帝临时休息的养心殿等,都不及太和殿崇高,所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9.下图漫画题为“倒悬已解”,选自1911年的《盛京时报》。漫画作者意在强调 A. 革命浪潮解救了受难的人民群众 B. 普通民众成为辛亥革命的受害者 C. 民国建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漫画中,“民”从苦到乐,由地狱到天堂,原来的“倒悬”问题已解决,可知正确答案是A项,倒悬的“民”由下到上,可知人民不是革命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B项与题意不符;“民”的社会地位改变,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君主政体废除都是不对应的,C、D两项错误;‎ ‎10.邓小平晚年在回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时说:“我在这里待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那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武汉最热的时候”得出时间和地点是在夏天的武汉,由这次会议是极为“紧张”的,有“转折”意义,可知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革命紧要关头,所以正确答案为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即B项正确;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的;遵义会议召开是在1935年1月的贵州重镇遵义;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是在1949年春天的河北平山,所以从时空条件上,ACD三项都是不符合题意的。‎ ‎【点睛】八七会议是中共党史上重要的转折,纠正了错误路线,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 ‎11.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为中共关于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发表谈话称:“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这一谈话表明 A. 国民党对联共抗日态度较积极 B. 国民党政府已经正式决定自卫抗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建立 D.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1937年蒋介石政府公布中共关于国共合作宣言,宣称“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可知A项说法正确;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正式决定自卫抗战,针对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B项不符合题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建立,材料所示事件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项错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D项错误。‎ ‎12.下图为时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致中央军委电文,该电文可直接用于研究 A. 国民党政府全力组织徐州会战 B. 百团大战对铁路线的攻击 C. 平津战役中国共军队出现拉锯战 D. 中共将领对淮海战役的谋划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为围攻徐州,歼击蒋军向中央军委致电可知,这直接与淮海战役相关,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材料中刘伯承“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与抗日战争时其为八路军129师师长职务不符,不能用以研究国民党政府组织的徐州会战,A项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是在华北,而不是华东的徐州一带,B项错误;平津战役参战的是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无关,C项错误。‎ ‎13.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说:“那就是、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其中横线处应填入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②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平等互利 ‎④平等互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为是“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所学,横线处的内容还有待完善,所以正确答案为①④所示说法,即B项;在之后的两年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发展和充实,两项内容逐渐成为现在的②③,所以首次没有一步到位成②③所说的现在的样子,与②③组合的选项ACD是错误的。‎ ‎【点睛】政策、理论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其生命力和进步作用。‎ ‎14.现代中国外交助推中国日益走向国际社会。下列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大事,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 ‎②邓小平访问美国 ‎③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 ‎④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④③‎ D. 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可知,①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是美国为了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初;②邓小平访问美国是在1979年1月,③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是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时;④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是在1971年10月联大26届大会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答案自然是B项,即①④③②,其它选择错误。‎ ‎15.2008年,四川成都规定在农村建立村民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其中村民议事会负责日常决策,村民会议负责最高决策,村委会是一个执行机构。这一机制的出现反映了 A. 三权分立原则在农村确立 B. 依法治国方略已落到实处 C. 人民代表大会深入村一级 D.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村民议事会负责日常决策,村民会议负责最高决策,村委会是一个执行机构”的信息,结合史实,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生活,可知D项是正确的。村民管理自己生产生活的机构,不同于近代西方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和制衡的原则,A项生搬硬套,说法错误;基层民主管理与国家的立宪、人民代表大会不同,是基层人民的直接民主,自主管理自己生产生活的方式,BC两项错误。‎ ‎【点睛】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16.公元前5世纪中叶,阿提卡本土的工业原料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橄榄油和葡萄酒开始大量出口,纺织材料、金属矿藏及其他手工业原料因航海业的发展而不断进口。手工业的分工已相当细密,行业已增达20多种,各行业内部又有进一步的分工。上述状况 A. 有利于雅典确立基于财产的等级制 B. 壮大了雅典城邦民主派力量 C. 推动雅典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的出现 D. 表明雅典经济实现了自给自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所述公元前5世纪中叶,阿提卡即雅典城邦的农工商业发展繁荣,结合史实可知,正是经济基础的进步,带动了上层建筑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雅典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的出现以及之后雅典确立基于财产的等级制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前后,CA两项项与史实不符;雅典城邦属于典型的商品经济,与实现了自给自足矛盾,D项是错误的。‎ ‎【点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7.《十二铜表法》有专门针对“叛国罪”的条款,法律规定:“对叛逆者的诉讼应永远保持其效力”。这一条款 A. 体现了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B. 激发了罗马帝国臣民爱国热情 C. 维护了罗马国家的整体利益 D. 限制了罗马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专门针对“叛国罪”立法,并且保持永远追究叛逆者的法律责任,可知罗马法体现了重视奴隶制国家利益,所以C项解释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A项“高度成熟”说法错误,惩罚叛国者不是正面引导,并且当时处于共和国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并未对比成文法前后贵族权限不同,D项与题意不符。‎ ‎【点睛】《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18.万神殿的圆顶传遍了整个世界,“宣告了宗教艺术对政治的胜利”。万神殿修建时,统治罗马城的是 A. 君士坦丁皇帝 B. 哈德良皇帝 C. 图拉真皇帝 D. 朱理二世教皇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当今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哈德良皇帝于公元120-124年间修建的,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君士坦丁皇帝承认基督教合法;图拉真皇帝将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张到历史上最大范围;朱理二世教皇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合作,重修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他们都与万神殿的修建无关,ACD三项错误。‎ ‎19.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经历了长久的演变过程。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变成惯例,最高行政权从国王向内阁转移,始于 A. 克伦威尔统治时期 B.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 C. 威廉三世执政时期 D. 汉诺威王朝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变成惯例,始于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所以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点睛】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变成惯例,最高行政权从国王向内阁转移是英国“虚君”成为传统的重要一环。‎ ‎20.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了“里昂应当有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的诉求,10天后,被资产阶级政府镇压。1834年,里昂工人再次发动武装起义,提出了“推翻富人统治、争取民主共和”的口号。这两次工人起义 ‎①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体现了国际工人阶级的联合 ‎④说明工人已经关注自身的政治权益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的斗争目标看,他们要求自己的代表和民主共和,体现了工人已经关注自身的政治权益,受政府镇压和作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引起马克思等人的思考,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所以①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是B项。作为欧洲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是阶级基础,而非理论基础;里昂工人起义没有与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②③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与之组合的ACD三个选项错误。‎ ‎21.《四月提纲》即列宁在彼得格勒群众大会上所作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报告。列宁在报告中提出 A.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B.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C. 近期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 D. 与克伦斯基政府保持合作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A项正确;当时二月革命已经胜利,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已经被推翻,B项错误;近期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的要求,C项错误;《四月提纲》是要无产阶级将民主革命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与资产阶级政府合作,D项错误。‎ ‎【点睛】《四月提纲》即《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列宁明确了俄国无产阶级由民主革命转向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2.“26日,英国海军部下令执行‘发电机’计划,850多艘船只陆续涌向这片海滩,皇家空军把凡是可以动用的战斗机都投入了战斗,使德国飞机不敢毫无顾忌地轰炸渡海的船只。德军的轰炸造成大量伤员滞留,英军指挥部规定抽签决定去留。”上述材料描述的事件发生在下图哪一区域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发电机计划”,“大量伤员滞留,英军指挥部规定抽签决定去留”等可知这一军事行动即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结合所学,将三四十万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横渡多佛尔海峡,地点应该在②,B项正确;①的方向错误;英吉利海峡的③④与当时的二战实际和军事路线不符,ACD三个选项错误。‎ ‎23.有学者指出在杜鲁门主义之下,“美国战后对外进行干涉的整个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这项原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该学者旨在强调 A. 杜鲁门总统是美苏冷战的真正挑起者 B. 杜鲁门主义成为推行美国霸权主义的借口 C. 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位学者指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进行的干涉,是霸权,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揭示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材料探讨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而不是“冷战爆发的原因”,A项错误;本题与马歇尔计划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分析杜鲁门主义与冷战进程的关系,D项错误。‎ ‎【点睛】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24.1956年,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领导人会谈,一致认为,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大国集团的对势力范围的划分,这对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小国必须团结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势力。这一会谈将推动 A. 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B. 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领导人” 一致认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是“大国集团”对势力范围的划分,小国必须团结起来,可知这三国、这观点在1961年发展成了不结盟运动,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三国反对的是大国集团的霸权行为,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团结,A项错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是世界大国通过日内瓦会议和相关协议,B项不符合题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是通过美苏均势和组建两大军事政治集团,D项不符合题意,是错误的。‎ 试卷Ⅱ: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2分)‎ ‎25.新疆正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新疆境内长城分布的空间特点。概述汉代新疆长城的主要作用。‎ 材料二 新疆建省首功应推左宗棠。1877年,左宗棠上折呼吁新疆应设行省。朝廷发出上谕,令左宗棠具奏方案。左宗棠强调,目前“所当亟筹者,善后之策”。为此,他筹划实施“修河渠、筑城堡、兴屯垦、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分设义塾、更定贷币”等善后事务。随着“诸务皆次第兴举,成效显著”,左宗棠于1880年上奏,大体拟定了“改郡县,设官分职”的方案。到1880年9月,“新疆已隐然成为一省之雏型”。1882年,针对朝廷内“不宜分设行省,应与甘肃合为一省”的声音,远处两江总督任上的左宗棠,上奏吁请朝廷尽快设省。‎ ‎——摘编自罗正钧《左宗棠年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疆建省”的时间,并分析“新疆建省首功应推左宗棠”的原因。‎ 材料三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开启了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去年全区生产总值是1955年的115.6倍,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成为新的增长点。……“十二木卡姆”“玛纳斯”“麦西来甫”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俞正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法律依据,并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案】(1)空间特点:分布于古丝绸之路沿线;集中于山麓和沙漠边缘。‎ 主要作用: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有助于汉王朝对西域的控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2)时间:1884年。‎ 原因:指挥清军,收复新疆;军事支持外交谈判,收回伊犁;多次上折,力主设省;实施新疆善后事宜,为建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设计了新疆行省蓝图。‎ ‎(3)法律依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历史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空间特点:从图中的地理方位,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其集中于山麓和沙漠边缘,在当时的丝绸之路沿线。主要作用:联系其地理位置,结合所学可知这段长城,对于保障丝路畅通,联系不同文明,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扰;增强汉王朝对古新疆的控制等经济、文化和政治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时间:结合所学可知新疆建省是在1884年。原因:结合材料二左宗棠不止一次“上折呼吁新疆应设行省”;筹划、实施新疆的治安、经济和文化等相关“善后事务”且“成效显著”,1880年9月,“新疆已隐然成为一省之雏型”等可知他为新疆设省在物质上、规划上、进程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史实中左宗棠受命收复新疆、伊犁等,为新疆的主权做的斗争,为其创造了前提等,按照主次,进行整理、表述。‎ ‎(3)法律依据:结合所学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依据是《共同纲领》、《五四宪法》。‎ 历史意义:从材料三“全区生产总值是1955年的115.6倍,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成为新的增长点”等可知新疆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落实,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三大原则的推行联系紧密,对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从近到远,从政治到经济、文化进行全面分析。‎ ‎26.近代德国的发展历程对新兴大国的崛起以诸多的历史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德意志各邦陆续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宪法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均为“王室的作品”。俾斯麦在1881、1882年两次讲演中,明确宣称:在普鲁士、在德国,皇帝代表了真正实际权力。K·D·布拉赫尔在评论德意志帝国宪法时切中要害强调:“德帝国实行的是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 ‎——摘编自丁建弘、李霞《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内容,简述德意志帝国政制“逆时代而动”的表现。‎ 材料二 一战后,“许多人从凡尔赛和平的‘耻辱'中省悟出个人困境的原因,并把这种困境同民族的不幸完全等同起来”。纳粹党极力宣传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正义性战争”,德国民族灾难根源于《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压迫的结果,是一个“强盗和掠夺的条约。”‎ ‎——吴晓奎《试论希特勒上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凡尔赛和约》有关德国西部领土的规定为例,简析“凡尔赛和平”的特征,并概述“凡尔赛和平”对德国的影响。‎ 材料三 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修建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奧斯维辛。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探讨:①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死亡工厂”。②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解放后,战后德国政府采取的行动是有关国家敢于正视历史、真诚接受历史教训的例证。‎ ‎——摘编自畲田《世界文化遗产》‎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其中一种认识阐述,选择阐述①请简析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死亡工厂”的理由。选择阐述②梳理战后德国政府采取的“行动”。‎ ‎【答案】(1)表现: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拥有权力的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2)特征:带有掠夺性。简析: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影响:短时期为德国国力的恢复提供了和平环境;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埋下了种子;成为德国纳粹党上台的重要原因。‎ ‎(3)理由:是一个集监禁营、劳役营和灭绝营为一体的大型集中营群;成为一个有计划的屠杀犹太人的中心。‎ 行动:西德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代表德国政府表示哀悼;德国统一后,总理科尔再次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默哀,重申德国政府的道歉。‎ ‎【解析】‎ ‎【详解】(1)表现:从材料一中“皇帝代表了真正实际权力”、“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等结合史实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逆时代而动”指的其深厚的封建残余和专制色彩。需要用宪法规定皇帝的地位、权力、对联邦其他机构如宰相和议会的控制等方面进行回答。‎ ‎(2)特征:据材料二“《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压迫的结果,是一个“强盗和掠夺的条约”结合其内容可知,这里指的是条约的掠夺性。简析需要借助条约中的相关内容,如对萨尔煤矿的开采和归属,对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的规定等展开。影响:结合两战期间的史实,从火山上的和平和纳粹发展等方面回答。‎ ‎(3)理由:结合所学,通过二战期间纳粹分子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的暴行和恶劣影响分析说明;行动:结合联邦德国统一前后的政府行动,具体说明其敢于正视历史、真诚接受历史教训,如勃兰特下跪华沙,科尔默哀和发言等。‎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手机APP“学习强国”理论学习平台推荐了一部历史剧。该剧梗概如下:东北三省沦陷后,正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戏剧活动的田汉结识了东北流亡学生齐白山等人,并与这些热血青年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抗战期间,田汉深感戏剧舞台不足以表现抗战,在夏衍的号召下,田汉等人毅然拿起摄影机,以电影武器,创作了一系列爱国影片,同时他创作的爱国歌曲也不断问世。当齐白山与义勇军伙伴相继为国捐躯的消息传来后,田汉在悲愤中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下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这就是传唱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请回答:‎ 结合必修一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与田汉有关的故事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情节:东北三省沦陷后,田汉与热血青年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历史现象: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概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评价: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情节:田汉的朋友齐白山参加义勇军,并与其义勇军伙伴相继为国捐躯。‎ 历史现象:东北军民英勇抗战。‎ 概述: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评价:给东北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概,爱国精神。‎ 示例三情节:田汉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歌。‎ 历史现象:《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 概述:田汉创作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评价: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弘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详解】首先审要求,按照题目要求,将解题过程分解成三步,提取的小说情节、明确对应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在提取情节时,必须和田汉相关,如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爱国影片和爱国歌曲;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下了主题歌等,情节的选择要照顾必修一的所学知识,在对应历史现象时要明确对应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在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时要准确全面。‎ ‎【点睛】情节和历史现象要分开,情节取点,现象取概念,概述历史现象要准确扼要,评价历史问题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