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2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20)

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辽宁大连模拟)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双方相互仇恨的种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两国却走向了合作,这说明(  )‎ A.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外交出发点 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都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德法两国由仇恨到合作这一现象。法德两国在近代历史上彼此战争不断,但双方都不是赢家,因此战后两国走向联合自强的道路,以追求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A项正确。‎ 答案 A ‎2.(2016·四川高考适应性测试)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解析 根据材料“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7·云南昆明模拟)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签订。”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 B.反对与大国交往 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 解析 结合“196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国间对抗”指美苏对峙,“不得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签订”表明 ,不结盟运动反对成员国参与美苏对峙,但这不能说明B项所述,C项正确。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独立和主权;“始终”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答案 C ‎4.(2016·贵州贵阳模拟)据日本NHK电视台2014年9月报道,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后积极推进“俯瞰地球仪的外交”,其出访国家数量创日本历史新高。该现象实质反映出当下日本(  )‎ A.着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致力提升国家政治话语权的影响 C.成功独霸世界政坛的强权理念 D.顺应鲜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地区发展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故A项错误;从“其出访国家数量创日本历史新高”可知有利于增强日本影响力,故B项正确;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但“独霸世界政坛”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安倍的“俯瞰地球仪的外交”,是为谋求政治地位,而D项是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山西联考)《冷战史:1945~1991》指出“苏联的崩溃是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成立的是(  )‎ A.冷战断送了社会主义前途 B.苏联的演变决定了冷战的产生与结束 C.冷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分析冷战结束应考察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冷战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在苏联遭到失败,但是这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没了前途,苏联的解体也不是冷战这一个因素导致的,A、C两项错误。尽管苏联解体直接导致冷战结束,但冷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B项错误。直接引起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因此D项所述正确。‎ 答案 D ‎6.(2017·广东茂名调研)“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个侧重经济领域,—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元地位确立 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 D ‎7.(2017·甘肃庆阳模拟)刘金质在《冷战史:1945~1991》中说:“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正处于向新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世界各国人民不会甘心在美国的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其中“向新格局转变”指的是(  )‎ A.即将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 B.消灭国际力量中心的过程 C.建立稳定的单极世界的过程 D.将形成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 解析 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也没有消灭国际力量中心,而是将形成美、日、西欧、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也使得美国建立稳定的、自己主导的单极世界的企图落空。‎ 答案 D ‎8.(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截止2015年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这表明(  )‎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解析 中国是亚投行最大股东,也是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申请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表明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 ‎9.(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解析 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7·山东德州模拟)冷战时期,很多批评家指责北约和华约这样的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带来了核对抗。冷战结束后,批评家们又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能力。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结束后(  )‎ A.恐怖主义猖獗 B.世界缺乏抗衡美国霸权的力量 C.地区冲突不断 D.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解析 据材料“冷战时期,很多批评家指责北约和华约这样的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带来了核对抗。冷战结束后,批评家们又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能力”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后地区冲突不断,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7·陕西渭南检测)亨廷顿认为某一世界格局不具有稳定性,因为“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这一世界格局是(  )‎ A.单极格局 B.两极格局 C.多极格局 D.单极加多极格局 解析 “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说明美国不能建立单极世界,故A项错误;“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说明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故B项错误;“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说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说明多极格局,故单极加多极格局更准确,多极格局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安徽黄山质检)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图所示),这种国际体制(  )‎ A.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国际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的动态中的平衡,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山东青岛模拟)(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的。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审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 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 ‎——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不 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13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归纳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不结盟运动形成原因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来归纳;第二小问,从印度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政策以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间关系来分析。‎ 答案 (1)特点:维护印度国家安全,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背景:美苏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取得了独立地位。‎ ‎(2)态度:不支持葡萄牙。‎ 联系:由于印度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说明其不与苏联结盟,而如果美国支持葡萄牙,那就有可能导致印度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而发展与苏联的关系。‎ ‎14.(2017·安徽安庆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请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说明“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避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第一小问,按照材料信息“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世界近现代史”,可知作者是要求从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按照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世界近现代史”这一限制项,按照这个标准,结合所学知识,逐个领域组织答案即可。可以避免就列举相关理由如战争的教训、世界局势、当今世界的发展等入手。难以避免就回答大国的争端等。‎ 答案 例证一: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可以避免。虽然“修昔底德陷阱”曾被世界近现代史反复验证,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世界历史上相继发生了英西海战、英荷战争、英法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深刻的历史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大国之间的核均势等因素使得当今世界更加包容,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互 补性和依赖性,美、俄、欧盟、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也对争霸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多边外交机制的发展,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解决方案。如欧盟作为当今最大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不仅促进了成员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也为大国间建立合作互信关系提供了借鉴。‎ 我们相信只要大国间增强政治互信,加强合作,完善协商与危机管控机制,就能形成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例证二: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难以完全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曾被世界近现代史反复验证,近代以来,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而成为海上殖民帝国,德国不满于老牌帝国的殖民霸权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30多年的冷战,这些都说明国家利益的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影响使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难以停止。‎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等因素也会减小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但大国强权政治、宗教冲突、领土争端、恐怖主义等因素导致局部战争不断,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危机和巴以冲突的背后都隐含着大国博弈的痕迹。因此,一旦某个大国为了争夺或维护世界霸权,很可能会成为战争的挑起者,“修昔底德陷阱”也就难以完全避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