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1. 上海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该校《课程十条》中规定:课文之前一日讲解《养正遗规》、《朱子小学》诸书,若有进境,则投以《近思录》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各篇。”由此可见,清政府( ) A. 彻底放下天朝上国的姿态 B. 仍极力维护专制统治 C. 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 D. 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旗号为“师夷长技以自强”,其中“夷”就带有天朝思想,故A项错误; 上海方言馆是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但必须研修儒家经典教材,结合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清政府的传统理念是儒家思想,动词“固守”就不对,故C项错误; 近代教育在洋务运动才开始,近代教育体制是以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洋务运动,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 2. 《广州租界史大事记》载:1859年,广州沙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花钱从珠江河水中填土而新造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每年每亩1500钱。据此推知,该租界( ) A. 并未侵犯清朝领土主权 B. 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 C. 成为列强最早侵华据点 D. 土地所有权仍属清政府 【答案】D 【解析】租界是破坏一个国家主权的,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了中国主动,故B项错误; 最早的租界在上海,故C项错误; “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表明土地所有权属于清政府,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点:①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②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入侵;③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地加深,中国的主权不断的丧失;在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环节;在思想上逐渐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社会生活上,西方的建筑、服饰、饮食等生活习惯传入中国,引起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3. 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共翻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部44本,其中公法交涉类2部26本。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共翻译西书25种,其中国际法与外国法类就占了5种。据此可知( ) A. 国内外形势促使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B. 向西方学习成为了国人的共识 C. 洋务派已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 D. 国人开始西方制度领域的探索 【答案】C 【解析】题目说明了在洋务运动期间,地主阶级洋务派对国际法和外国法的关注,表明地主阶级洋务派已具有近代外交理念和世界意识,强调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故C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排除A; 题干体现了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B项“成为了国人的共识”说法错误,排除;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开始西方制度领域的探索,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江南制造总局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共翻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部44本,其中公法交涉类2部26本。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共翻译西书25种,其中国际法与外国法类就占了5种”。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洋务运动,洋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 1.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描绘。据此得出的合理解释是( ) 记述 出处 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 1898年《申报》 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 1898年《知新报》 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 1906年《通学报》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 1907年《外交报》 A. 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 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 C. 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 D.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 【答案】D 【解析】维新变法只是材料信息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 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故C错误; 表格中“时局”“日将瓜分中国”“强国之战弱国”表明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心国际时局,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解题的关键是“时局”“日将瓜分中国”“强国之战弱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 2. 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 A. 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 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 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A.选项的叙述与材料的主题不相吻合,预备立宪这股潮流在废除科举制之前已经存在,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末预备立宪的影响很小;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于1894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逐渐进入高潮,B项从时间上不符; C.思想界乱象纷呈,各类主义纷纷出现,说明科举制度废除后思想界出现日趋活跃的局面,这位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C项为正确选项。 D.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科技局,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局限性,以及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废除科举制的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还要了解近代中国教育和政治发展的特征。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因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感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感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可以看出列强的侵华战争促使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近代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 A项绝对化,应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列强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 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感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 A. 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 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C. 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 D. 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庚子变乱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庚子变乱指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当时清政府沦为列强工具,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故有排满思想,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故A错误; 材料反映当时仍有是否排满之争,不能说明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故C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故D 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解题的关键是“庚子变乱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卒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 ) A. 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B. 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C. 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 D. 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1943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扩展时期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依据题干中“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国人的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的变化,故D项正确。 促进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应该是总理衙门的设置,故A项错误。 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可知“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的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错误。 材料中阐释的是英美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与“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的抗争。需要掌握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43年”、“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人在考察武昌时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这一场景出现( ) A. 印证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使得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题干材料现象出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其原因是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故B项正确。 A项是辛亥革命时期,应排除。 C项是五四运动,应排除。 D项是抗日战争时期,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需要掌握北伐战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北伐战争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北伐战争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髙谈‘保 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 A. 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 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 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 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答案】A 【解析】“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表明胡适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 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设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7个学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理工学院增添了化学战争、堡垒工程、当代工业三门课程;文学院增添了国际形势、国际概论等课程。这表明( ) A. 教育被纳入国家垄断的体制之中 B. 高等教育开始同国际标准接轨 C. 政府致力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D. 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理工学院增添了化学战争、堡垒工程、当代工业三门课程;文学院增添了国际形势、国际概论等课程”说明抗日战争影响到大学专业的设置,即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了,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教育被国家垄断,故A项错误。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抗战前就已经和国家标准接轨,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涉及抗战时期大学的内迁,没有体现出教育均衡发展,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抗日战争时期教育的特点。本题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材料的现象是“理工学院增添了化学战争、堡垒工程、当代工业三门课程;文学院增添了国际形势、国际概论等课程”这反映出抗日战争对大学课程设置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教育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罗霄山脉中段(1)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3)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得的;(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5)影响湘赣两省。这篇文章论证了( ) A. 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 B. 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 C. 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 D. 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可知,反映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材料内容说明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处于井冈山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ACD 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需要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 本题考查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毛泽东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作结论时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提出( ) A. 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 B. 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方针 C. 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D. 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两对矛盾的提出及认识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以后,那时的社会性质应为新民主主义,而非双半社会,故A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故B项错误; 基于对这对矛盾的认识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及农业、手工业,故C正确; 文革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被当作主要矛盾对待,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是关键信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年探索指的是在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班子对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摸索道路这期间比较著名的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 2.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A错误; B.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错误; C.抗战时期主要任务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C错误; D.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干现象所处的时间范围,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关键信息分析出抗日战争的时期,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历时31个月。法庭共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779人书面作证,受理证据4336 份,英文审判记录48412页,认可、采纳证据3万余页,完成了1231页的判决书。由此表明( ) A. 日本侵略覆盖亚欧、北美地区 B. “东京审判”兼具复杂性和严谨性 C. 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 D. “东京审判”根除了日本军国主义 【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日本的侵略范围。 B.材料可以看出,东京审判时间比较长,证人比较多,证据也比较多,审判书很长,说明东京审判非常复杂,又非常严谨。 C.材料看不出远东的新秩序特征。 D.东京审判并没有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审判产生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对日政策的特征,还要搞清楚东京审判产生的影响。 1. 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逼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 A. 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 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 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 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答案】C 【解析】A.从材料中描述的地理位置特征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大别山地区,材料反映的态势应该是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的是反攻的序幕,而不是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挺进大别山以后的情形,而不是淮海战役结束以后的状态。 C.挺进大别山,能够威胁到武汉和南京,控制长江,符合材料中的特征。 D.国共决战时机成熟,应该是在1948年的8月份,而材料反映的是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的六七月份。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其次要搞清楚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大别山的地理位置特征。 2.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 A. 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 “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 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 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B 【解析】A.基层民主制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 B.地方各级人代会议的召开,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国家政权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正确。 C.材料没有涉及统一战线问题,排除。 D .材料所述时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形成,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演变的基本史实。 本题以地方人大会议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 1946年的政协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规定省为地方自治最高单位,省长民选,各省制定省宪等。政协会议做出的这些规定,( ) A. 加快了国民政府改组的进程 B. 延缓了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 C. 成为国共重庆和谈的政治基础 D. 有利于解放区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答案】D 【解析】1946年初,政协会议期间,国共关系尚未破裂,政协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和平建国。依据材料“规定省为地方自治最高单位,省长民选,各省制定省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协会议做出的这些规定有利于解放区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故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内战的发生,故排除B。 材料重庆谈判已经结束,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解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规定省为地方自治最高单位,省长民选,各省制定省宪等。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了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 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 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A 【解析】A.题干中强调“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因而让农民“组织起来”,体现了“组织起来”的目的在于满足工业化对原料等的需求,正确。 B.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C.是作用,但不是主观目的,排除。 D.52年土改完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在中国消失,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对农业的改造的相关史实等。 本题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说明当时( ) A.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 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 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 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当时公私合营后工厂生产产品的时间长,产品质量不高,希望有私营经济同它竞争,提高质量和效率,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三大改造完成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私营经济与国营经济的对比,无法说明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故C项错误。 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需要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些措施( ) A.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B. 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 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 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D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1980年春节前夕”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并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状况。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联系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对经济体制改革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下表是1978、199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 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 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D.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答案】D 【解析】A.不能全面反映表中信息,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农轻重比例问题,排除。 C.“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从图表中无体现,排除。 D.根据图表信息,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工业生产领域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带来的结果,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D 。 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成就等。 本题以改革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 “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 C.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 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答案】D 【解析】A.当前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 B.两种观点都是受“冷战”思维影响,但不能由此说明冷战思维“主导”国际关系,故B项错误; C.当前国际局势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故C项错误。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为地域性的为谋求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政治组织,兼备部分经济职能,其特点是“结伴不结盟”。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冷战思维的表现,这说明他们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的特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政策特征和表现来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结盟性质的组织,其特点是“结伴不结盟”。 2. 2017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指出:“中国……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发挥联合国在捍卫和平、建设和平、预防和制止冲突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代我国( ) A. 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 极力推行多边外交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D. 积极谋求睦邻友好 【答案】B 【解析】“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发挥联合国在捍卫和平、建设和平、预防和制止冲突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表明当代我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极力推行多边外交,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就是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发展。但侧重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经济外交”的比重明显增加。保障国家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 3.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 A. 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B.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C. 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 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 【答案】A 【解析】“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指的是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A正确; BD不是立论前提,排除; C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把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休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把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即可。 (2 )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不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三“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可以得出观点。第二小问的说明,结合新中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取代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 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 (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 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观点:国家的强大在于制度的强大。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考查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和原因;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需要掌握民国时期的民主法制、英国君主立宪制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对民国时期的民主法制、英国君主立宪制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2 年《南京条约》规定领事可以介入中国海关事务,中国的海关主权便开始受到侵害。自1853 年列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至1858年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开始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1863 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任总税务司之后,设立总税务司署。制定的《海关募用外人帮办税务章程》规定:“各关所有外国人帮办税务事宜,均由总税务司募请调派,其薪水……均由税务司作主。”华籍关员“亦委诸总税务司”,1869年公布了《中国海关管理章程》,并于1870 年1月1日开始实行,从而基本完成了近代中国海关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成立于1949年10月25日。海关总署先后接管了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26个海关;调整了各海关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对旧海关工作人员的教育,以肃清帝国主义残留在海关中的势力和影响。新海关也不是过去那祥单纯是收税了,而是要依照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使我国不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摘编自熊巍昱《近代中国海关主权回归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关制度建立的国内、国际背景,并对其作出简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海关制度相比较,现代中国海关制度的不同之处。 【答案】(1 )中国近代海关制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它是建立在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中国的基础之上,当时西方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所以控制中国的海关是他们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海关的建立也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是中国近代政府机构近代化的表现。 (2)新中国的海关与旧中国海关相比较,首先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海关制度,其次海关不再被外国人所把控,有利于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故答案为: (1)背景:国内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关主权开始丧失,国际上列强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对中国大量的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材料。评价:中国海关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国家机构近代化的表现,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见证,但另一方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2)不同之处:海关主权由中国掌握,能够维护国民经济的安全,不再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海关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海关制度发展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海关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和现代中国海关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最后还要搞清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根据材料信息“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和结合近代国共两党的相关史实,围绕主题“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可确立观点为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根据观点,结合材料要求和所学知识可从两方面进行论证:一是阐述孙中山与国民党的史实、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史实;二是论证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阐述:(1)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国共两党的关系特征,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意义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国民党共产党合作斗争的过程以及特征,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革命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