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第9讲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第9讲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作业)

第9讲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1.(2019·石家庄诊断)(拜上帝教)“在很大程度上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这旨在强调拜上帝教(  )‎ A.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先驱 ‎ B.强调发展对象的民间性 C.中西文化畸形结合产物 ‎ D.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2.(2019·衡阳联考)洪秀全说:“上帝划分世上各国,以海洋为界,犹如父亲分家产于儿辈。各人当尊重父亲之遗嘱而各自保管其所得之产业。奈何满洲人以暴力侵入中国而强夺其兄弟之产耶?”材料意在说明洪秀全(  )‎ A.已摆脱中国传统尊华贱夷观念 B.较清醒地认识到当时世界局势 C.斗争矛头指向了中外反动势力 D.借助宗教思想反对清王朝统治 ‎3.(2019·南通一模)“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4.(2019·赣州模拟)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 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 ‎5.(2019·怀化模拟)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6.(2019·南京一模)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7.(2019·株洲二模)一位历史学家说:“民国的建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朝反动统治 ‎ B.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驱逐列强在华势力 ‎ D.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 ‎8.(2019·乐山一模)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1911年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13人中,皇族7人。这一改革(  )‎ A.标志近代立宪运动起步 ‎ B.适应了资本主义的需要 C.彰显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 D.旨在应对国内政治浪潮 ‎9.(2019·益阳一模)张謇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此言论认为该革命最伟大的贡献是(  )‎ A.结束了专制统治 ‎ B.促进社会习俗变革 C.推动工业化进程 ‎ D.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10.(2019·宿州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这些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是(  )‎ A.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B.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 C.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 D.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11.(2019·河南联考)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 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  )‎ 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 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 ‎12.(2019·怀化二模)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该学者(  )‎ 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3.妥协是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地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 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宪法在国家结构方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及其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秀全(1814~1864),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后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主张建立“天下为公”的盛世。他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他在天京自尽,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 孙中山(1866~1925),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高举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由材料中的“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可得出中西文化的结合,但不是正常的结合,C项正确。‎ ‎2.D。材料中的“上帝划分世上各国”“各人当尊重父亲”“奈何满洲人”体现洪秀全借上帝权威反对清政府,D项正确。‎ ‎3.B。据材料中的“消灭清朝农村社会……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可知是《天朝田亩制度》,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B项正确。‎ ‎4.D。根据材料中的“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不能很好地认清英国的侵略本质,予以有效的还击,D项正确。‎ ‎5.D。据材料中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可知,在太平天国占领区经济比较稳定,未出现赤地千里的现象,D项正确。‎ ‎6.D。材料中的“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D项正确。‎ ‎7.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历史学家说的“民族革命”是指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其含义是推翻清朝反动统治,A项正确。‎ ‎8.D。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了缓解反清革命高涨而实行的骗局,D项正确。‎ ‎9.D。由材料中的“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得出建立了民主共和国,D项正确。‎ ‎10.D。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可得出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D项正确。‎ ‎11.D。题干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初期曾赢得一定的支持,但在1912年后,由于革命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变化,所以人民对革命的热情淡薄下来,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特别是后来脱离了群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 ‎12.‎ B。据材料中的“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可知,学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B项正确。‎ ‎13.(1)结果:联邦制。‎ 依据: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以修正宪法。‎ ‎(2)原因: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的底线。‎ 遗产: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流血。‎ ‎14.示例一 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坚持民主革命斗争。‎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示例二 观点: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进行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学习君主立宪,领导戊戌变法;陈独秀等人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发起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学习西方先后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不断为后人的探索抗争奠定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