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惠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惠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惠南中学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一、单选题 ‎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 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以“仁”为思想核心 D. 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未强调学养重要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一定程度体现个人修养,A项排除;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B项正确;材料“仁以为己任”不能体现“仁”的思想核心,C项排除;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项排除。故选B。‎ ‎2.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思想主张,属于“孔子的智慧”的是 A. 民贵君轻 B. 无为而治 C. 和而不同 D. 兼爱非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属于和谐的思想,这符合孔子的主张,C正确;A是孟子的思想;B是老子的思想;D是墨子的思想。‎ ‎3.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A.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 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 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 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没有巩固统治,刘邦和项羽的起义最终推翻秦朝,这说明秦朝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焚书坑儒与刘项起义的问题,不是钳制人们的思想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焚书坑儒与农民起义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 ‎4.“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 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化 B. 尊崇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C. 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 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5. 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 )‎ A.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B.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 C.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D. 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和墨子分别代表儒家、墨家,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张“兼爱”,都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故答案为A。B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C是道家的“无为”主张,D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和墨家思想 ‎6.先秦诸子中有人强调:“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得)不劳,其兴利多矣!”此观点应属于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用财不费,民德(得)不劳”反映的是墨家的“节用”主张。故答案为D项。儒家主张“仁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7.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关注社会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②‎ 关注国家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③‎ 关注人生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④‎ 关注文化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倡导“仁爱”的思想,④是儒家思想;道家主张无为以及思想自由,③是道家思想主张;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倡导公平公正的思想,②是法家思想;墨家倡导兼爱非攻,①是墨家思想主张,选择D项符合题意;A、B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里的“他”应是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主张仁政和先义后利,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庄子主张逍遥无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和法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与材料“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和“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子 ‎9.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 ①②③④都正确 B. 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 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 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原因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故①正确;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士”阶层兴起,故②正确;当时私学兴起,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故③正确;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唯物主义也没有战胜唯心主义,故④错误。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原因相关知识,注意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即可全面得出正确答案。‎ ‎10.《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思想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饿……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即可知第①项的表述错误,第②④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由题目中的信息“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即可知第③项的表述正确。故本题应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仁”的思想 ‎11.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 ‎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根据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重民、爱人,反对苛政,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要求统治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着爱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把君与民的关系形容是水与舟的关系,这是荀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纲常伦理等级秩序,为封建统治服务,不属于民本思想,排除;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是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他主要强调众治,.即反对专制主义,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所以排除④,排除ACD,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紧扣“儒家民本思想”,联系所学知识逐一解读材料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2.史学家徐中达说:“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会不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A. 直接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C. 出现了“诸子百家”局面 D.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各家学派建树很多。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选择D。B是时代背景,C是思想活跃的表现,A与题意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影响 ‎13.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材料反映的主张是 A. 统一思想,加强教化 B. 统一思想,关注民心 C. 以法治国,糅合百家 D.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体现出了统一思想的特点,“故能使万民往之”体现出关注民心的思想,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加强教化的信息,A错误;董仲舒的思想属于儒家,不是主张依法治国,C错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不符合材料中“大一统”的思想,D错误。‎ ‎14.关于“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思想上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 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 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从思想上实行统一,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不是材料中二者关系体现,故B项错误。思想统一是服务于政治统一,故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是论述二者的关系,故D项错误。‎ ‎15.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 A. 巩固汉朝统治 B. 遏制了其它思想的发展 C. 缓和了阶级矛盾 D. 统一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要是用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需要,根本上是维护西汉政治统治的需要,A正确;遏制了其它思想的发展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B错误;缓和了阶级矛盾不是材料中观点的根本目的,C错误;材料中的思想不是为了完成统一的需要,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思想统一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因此董仲舒的思想是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16.董仲舒对儒学思想作了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其本质意图是 A. 通过“举贤良”成为治国人才 B.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 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D. 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是大一统时期,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要是用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需要,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正确;通过“举贤良”成为治国人才属于选官制度的作用,A错误;发扬光大儒家学说不符合材料中本质意图,B错误;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也不符合董仲舒改造儒学的本质意图,C错误。‎ ‎17.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李贽 D. 王夫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是出现在魏晋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三教合流的的现象,而在宋明时期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B正确;A选项是汉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选项和D选项是明清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8. 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艺本哲学》中谈到:“自然界有它的气,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他的变化决定了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下列“气候”与“艺术”相对应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 书法艺术兴起 ‎②宋明理学 文人山水画兴盛 ‎③自由民主思想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④文艺复兴 现代派艺术出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书法艺术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①错误,排除;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是14﹣17世纪,现代派艺术兴起的时间是20世纪,故④错误,排除.宋明理学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追求意境写意,宋明理学推动文人山水画兴盛,故②正确;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现实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相左,推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兴起,故③正确.‎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19.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 AC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20. 清初“经世致用”学说的倡导者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上述主张最能说明( )‎ A. 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B. 对专制制度的批判超越了时代 C.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明君治国 D. 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根据材料信息“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主张可知唐甄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由“君之主在心”可知其主张明君治国,C项正确;A项“维护”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超越了时代”、D项“推翻”,说法错误,排除B、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唐甄的思想主张 ‎21.明末清初学者唐甄指出,“天地吾心,万物吾体,皆空理,无实事也”,这只能把读书人引向歧路,而终将贻害生民。这一主张 A.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B. 强调学以致用的学风 C. 体现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D. 要求废除八股取士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地吾心,万物吾体,皆空理,无实事也”说明理学的空谈无用的思想,材料中唐甄的主张显然是强调学以致用的学风的思想,B正确;唐甄属于封建士大夫,材料的思想并不是市民阶层的思想体现,A错误;材料中主张的是学风,不是民主意识,C错误;材料也不是主张废除八股取士,D错误。‎ ‎22.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呼!”这一思想的最大特点是 A. 否定程朱理学 B. 批判君主专制 C. 主张君主立宪 D. 强调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帝王皆贼”可知唐甄猛烈抨击君主专制,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否定程朱理学,而是强调批判君主专制,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主张主张君主立宪、经世致用,而是强调批判君主专制,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抓住材料信息“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呼”即可知道唐甄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23.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说明还魂纸是将废纸作为原料重新利用,扩大了原料来源,“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降低了生产成本,②④正确。“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工序更为简单,③错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还魂纸主要应用于北方地区,①错误。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造纸术 ‎24.‎ ‎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么在古代中国,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呢?‎ A. 西周 B. 秦朝 C. 汉代 D. 唐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纸的发明。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再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故本题应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 ‎25.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汉字的演变脉络。A行书和D楷书出现在魏晋时期;B是篆书,出现于秦朝;C是商代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文字。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 ‎27.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 统治者的提倡 C. 民间文化的发展 D. 画家的性格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风俗画产生的根本原因应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由此A符合题意。统治者注重宫廷画,排除B;民间文化的发展也根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排除C;画家的性格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风俗画 ‎28.元明清时期在绘画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 A. 文人画 B. 山水画 C. 风俗画 D. 肖像画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开始于唐朝,兴盛于元明清时期。A正确;山水画、风俗画和肖像画不符合材料中元明清时期在绘画方面最突出的成就的信息,B、C和D项错误。‎ ‎29.词是宋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下列属于豪放派词作家的是 A. 柳咏、李清照 B. 苏轼、辛弃疾 C. 李白、杜甫 D. 关汉卿、马致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宋的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是柳咏和李清照,A错误;B正确;李白和杜甫是唐诗人代表,C错误;关汉卿和马致远是元曲作家,D错误。‎ ‎3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其社会转型,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应该是 A. 印刷术和造纸术 B. 火药和指南 C. 指南针和印刷术 D. 造纸术和火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材料“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应是指印刷术和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 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成荐诸朝。其令礼宫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答案】(1)主张:兴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等(或通过教化移风易俗)。‎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本质上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但客观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遏制了其他学派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归纳出董仲舒的教化主张即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是: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从材料二中直接概括出汉武帝的具体举措即可;汉武帝的崇儒举措可以从对国家发展,儒学的影响以及后世的深远影响等几个方面概括。(3)从材料三文字中可以概括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是: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上述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答案示例:‎ 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阐释: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阐释: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解析】‎ 首先根据图片和材料概括的观点,根据材料“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可概括观点为:“相斥”论,即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相容”论即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发展”论即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然后选择一种观点进行阐述,如选择“相斥”论,即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的观点,阐释时可从儒学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与当今潮流相违背进行说明即可。如选择“相容”论即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阐释时可从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方面进行说明即可。如选择“发展”论即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 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阐释时可从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与不足进行说明即可。最后对选择的观点得出结论或认识即可。如“相斥”论可以得出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相容”论可以得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发展”论可以得出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 ‎33.儒学是不断吸收融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从北宋的周、张、二程,到南宋的朱子,再到明代的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如此集中、突出地用心性之学来体证、描述儒学义理,无疑是宋以后在佛、老刺激下的结果。理学在工夫论及心性本体论上,均与佛、老颇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自始便蒙受“阳儒阴佛”、“阳挤之而阴助之”之类的讥刺,甚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 ‎——陈多旭《宋明理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材料三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尤其在公共场合);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 ‎——维基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内涵,并指出董仲舒这一做法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相比其他宗教相比突出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论证这一特征及其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答案】(1)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神化君权,限制君权。 ‎ ‎(2) 既有吸收融合同时又批判驳斥;丰富儒学内容,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 ‎(3) 特点: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 论证: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从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或者:近代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可概括出董仲舒儒学的内涵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根据所学知识,董仲舒这一做法是为了神化君权、限制君权。‎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朱子,……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甚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可体炼出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既吸收融合又批判驳斥;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是由于丰富儒学内容和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的需要。‎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评述论证的能力,根据材料“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反映出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用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论证这一特征及其影响,主要抓住三个重要的阶段: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吸收阴阳五行学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从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成为官方哲学;清末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现结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改造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