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 学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 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2..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瓷器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珐琅彩 ②五彩瓷 ③青花瓷 ④白瓷 ⑤青瓷 A .①②③④⑤ B .⑤④③②① C .③④①②⑤ D .②③⑤④① 3.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 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 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 .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 .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 D .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4.“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卖完 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蒋 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 )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严格 限制对外交往 5.. 西班牙的物价在 16 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 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 牙五十年,到 17 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与上述历史现 象直接相关的是( ) A .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B .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 C .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恶果 D .白银在世界市场的流动 6. 据记载,在整个 18 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 1.8 亿两白银, 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B .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C .清政府废弃闭关锁国政策 D .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7.德国于 1863 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 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 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 20 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 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 .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 .德国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 .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8.1813 年和 1833 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同期,英国同各主要 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平均降低 30%,取消了丝织品 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税率,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 制。这主要表明( ) A .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9.读图,对如图所示历史现象 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 .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B .创造了民国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高纪 录 C .面粉业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 D .改变了当时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的现 状 10. 1894 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 地专利 15 年,免税 3 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11.到 1957 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 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三大改造的实行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D .中共八大方 针的指导 12.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 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 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 .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 .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C .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 .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13.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B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14.“1984 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 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 .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B .深圳作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15. 近代中国出现这样的婚姻程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 约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此现象说明( ) A .婚礼由繁琐走向了简约 B .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C .婚姻实现了社会性变革 D .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 16.电影《喇叭裤飘荡在 1983 年》以山清水秀的小镇为背录,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 情感世界。剧中的男主角希望能穿着流行的喇叭裤和暗恋的女孩跳流行的迪斯科。当时喇叭 裤、迪斯科的流行说明了( ) A .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 C .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获得成功 D .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文化侵略 17.1933 年 6 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 而英法美也捐弃前嫌,于 1936 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 反映出经济危机( ) A .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 .推动了国家之间关系的重新整合 C .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 .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8.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 年),三个主要的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 厂、第聂伯河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引进了美国、德国的设备和技术,并得到外国工程师的帮 助。这一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 ) A .“大萧条”肆虐西方 B .国际关系的日趋恶化 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D .罗斯福新政初见成效 19.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 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 此,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 A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B .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 C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D .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20.为了解美国文明发展的历程,一位同学参加了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下面 各项是他摘录的一些相关内容,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1787 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 B .美国人发明的汽船、飞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C .罗斯福新政根除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 .克林顿执政时期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三者的联动关系 21.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了 1939 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 1929 年 6 月。来自商业社会本 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材料表明新政( ) A .无法彻底帮助美国恢复经济 B .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C .严重阻碍美国的社会再生产 D .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22.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到日本考察,探求企业成功的秘密。当时日本所采 取的是(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B .新经济增长模式 C .国家干预型市场经济模式 D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 23.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其主要增长模式是 ( ) A .自由放任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混合经济 D .新经济 24. 20 世纪 60,70 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福利支出最高时较前增长了 15%,占 CDP 的比重也上 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 可推断( ) A .社会矛盾激化促使经济政策调整 B .高福利增加国家的负担 C .国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 D .福利政策遏制经济危机 二、非选择题(52 分) 25.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 人用如下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1992 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500 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 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 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 19 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 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 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1)据材料一,分析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时期,F1 可能是哪些国内国际因素? F2 的阻力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一侵华势力?(10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6 分) (3)据材料三,指出 19 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9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19 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 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 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 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 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 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 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 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 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 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 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 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因而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 松江等地棉布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 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 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摘编自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 材料二 17 世纪,面对印度棉纺织品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 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英国人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624 年,制定专利法,鼓励不断发明创新。1765 年珍妮纺纱机、1779 年的骡机,1785 年水力纺 纱机相继出现。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使荚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 ——一摘编自扬松《17-19 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18 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9 分) 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参考答案 1—5 BBBDD 6—10 ADDAC 11—15 BBAAD 16—20 BBACC 21—24 ACDB 25、(1)因素: 国内: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华民国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家的个人努力。(3 点 6 分) 国际: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2 分) 侵华势力:日本。(2 分) (2)历史影响: 积极: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 促进国际贸易的繁荣;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 点 4 分) 消极影响:残酷的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美国家长期的落后与贫穷;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 深重苦难。(2 分) (3)变化:核心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3 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新的原料;核心国的人口增加;核心国的消费力增长。 (2 点 6 分) 26、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2 分) 理由: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 品分配不公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 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9 分) 综上,……(1 分)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2 分) 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 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亚非拉带去 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其社会进步。(9 分) 综上,……(1 分)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2 分) 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 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9 分) 综上,……(1 分) 27、(1)特点:适宜纺织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区域贸易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 源、细致的分工、发达的销售体系。(3 点 6 分) (2)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重视科学技术;抢夺国际市场;有力的法律保障。(3 点 9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