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高二3月月考历史题 一 选择题(48分)‎ ‎1.“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规范宗教仪式 B.传承中华传统 ‎ 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 ‎2.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3.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4.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 “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5.“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7. 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流派是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 ‎8.《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铁犁牛耕 D.土地私有 ‎9.“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10.“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 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11.1978 年,湖北随县发现一座战国墓,出土了大量文物,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ǐ)。经考证,墓主是战国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十分丰富 B.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青铜兵器 B.祖先牌位 C.铁制农具 D.皇帝宝座 ‎ ‎13.商周时期,各级执政集团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以此保障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这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制的萌芽 B.官僚政治衰落 ‎ C.世官制的产生 D.贵族政治盛行 ‎ ‎14‎ ‎.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 ‎ A.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D.实现了最高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 ‎15.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 观念直接推动了 ‎ A.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 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16.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尊周王为天下的“共主”,从而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这说明当时 ‎ A.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B.中国主流思想文化已经形成 ‎ C.政治制度推动了文化的趋同 D.周礼通过血缘关系辐射地方 ‎ ‎17. 《礼记》记述了周代贵族朝会的列位: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 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这反映了当时 ‎ A.严格的礼制秩序 B.宗族内部等级森严 ‎ C.诸侯向天子朝贡 D.分封子弟尊卑分明 ‎18.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B.专制集权统治借助伦理关系 C.宗法政治与人伦秩序相结合 D.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19.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 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 ‎ A.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B.守法血缘关系衰落 ‎ C.正统观念仍受重视 D.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 ‎20.公元前 403 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同时派人朝见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公元前 377 年,三家灭晋,三分其地。这一事件,在政治上有划时代意义,主要表现为 ‎ A.社会基本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B.王室衰微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 C.土地国有为土地私有所代替 D.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加剧 ‎ ‎21‎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 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 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走向 ‎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各种学派的诘难 ‎ ‎22.鲁国大夫臧文仲因毁掉国内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同意妾侍织蒲席出售被斥为“不仁”的人。一百多年后,孔子学生子贡从事商业,但被指责为不安本分。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 ‎2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并非父子之间的亲情,需要计算利害得失。”该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 ‎24.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 《史记》记载是二手史料,不可靠 C 考古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班级 姓名 得分 二 非选择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国野制与世卿制趋 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 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组成的儒 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 ‎ ‎ 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 ‎ ‎——据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 ‎ 材料二 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 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 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 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 ‎——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百家争鸣” 的背景。(14 分)‎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1 分)‎ ‎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 材料 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刘北成指出:“在马、恩那里,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 ”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 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权,不可能是君主一人“专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评论材料中两位学者关于“封建专制“一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管仲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 过其功”。在经济上主张由政府收“鱼盐、山海之利(盐铁之利)”;下令“夫民(物资)有余则轻(价格低)之,故人君敛(收购)之;民不足则重,故人君散之(低价出售)”;并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 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额度。此外,他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俗称“齐刀”。在治国上,管仲认为礼义教化与厉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明智礼足以教之”,“乡置师以导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 致矣”。‎ ‎ ——据《史记》等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7 分)‎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积极意义。(8 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C A A B B C A C A B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B C A C C A B D C C ‎25.(1)作用:促进了民间势力兴起;冲击了商周宗法贵族社会秩序;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造 成华夏文化区域内跨国界的公共舆论;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拓展了民间力量参与国家政治的空间(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10 分,每点 2 分,任答 5 点)‎ ‎ 背景:①政治上,诸侯争霸、群雄逐鹿,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2 分)②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崛起。(2 分) ‎ ‎(2)促成了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的形成;(2 分)有利于重视家庭、尊老爱幼观念的形成;(2 分)使中 国封建政治呈现出等级制(尊卑贵贱)、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3 分)亲贵合一、裙带作 风较重;(2 分)形成了反理性、经验守旧及重男轻女等不良习气。(2 分)‎ ‎26.我同意“封建”与“专制”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的观点。‎ “封建”的本义是分封,即统治权的分散,“专制”的本意是权力高度集中,一人独断。‎ 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王职位世袭,在自己的领地内完全独立自主。贵族享有的世袭特权,周天子不能随意取消。这也是数百年后周朝统治瓦解的重要原因。‎ ‎ 秦至清,皇帝一人大权独揽,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皇帝(或中央)任命的职业官僚取代了以前的世袭官僚,中央牢牢控制各部门和地方。为维系专制统治,中央不断分散和削弱地方权力,使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周朝时周天子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因之,“封建专制”一词是荒谬的。‎ ‎27.(1)按功授禄;盐铁官营;平衡物价;按土质好坏收税;统一货币;治国礼法并重。(答出五点 7 分、 四点 5 分、三点 4 分、两点 3 分、一点 2 分)‎ ‎ ‎ ‎(2)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政治(或世卿世禄制、世官制);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承认了私 田的合法性;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8 分,每点 2 分,答出四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