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人:谢福明 审题人:曹友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1.据《秦律·厩苑律》记载,秦国在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正月,都要对“田牛”进行评比,养得好的,养牛者受赏,养得不好的则养牛者受罚。这表明 A. 秦国已经在使用牛耕 B. 秦律的轻罪重罚原则 C. 秦国最早发展畜牧业 D. 牛耕增强了秦国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秦国在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正月,都要对“田牛”进行评比,养得好的,养牛者受赏,养得不好的则养牛者受罚。”并结合所学可知,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了秦国的国力,D正确;据材料可知,秦国不仅已经使用牛耕,而且重视耕牛的饲养,A片面;据材料反映的是“养得好的,养牛者受赏,养得不好的则养牛者受罚”,而不是犯罪刑罚,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秦国最早发展畜牧业,C错误。‎ ‎2.唐宋时期,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纳地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殖的部分收益。在某些地区,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父子相承,以为己田”。据此可知,租佃制 A.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B. 强化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C. 阻碍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D. 刺激政府实施“一条鞭法”的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宋时期,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纳地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殖的部分收益。”;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父子相承,以为己田”可知,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完租后可以享有土地增殖的部分收益;父子相继耕种过的土地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可以转为己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B错误;C与材料无关;“一条鞭法”的制度是明朝实行的,与材料不符,D错误。‎ ‎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中国物品是 A. 瓷器 B. 茶叶 C. 棉布 D. 白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因此被成为“瓷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宋元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中国物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茶叶不是主要的物品;C选项错误,棉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是在明朝,宋元时期棉布不是出口物品;D选项错误,中国不是世界上主要的产银国,此时期也不需要向国外购买大量商品,并未大量输出白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 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C. 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D. 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项符合材料;A项中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正好与材料相反;D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6.黄道婆是13世纪我国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要客观准确地了解她所改进的纺织技术,下列选项中最可靠的材料是 A. 博物馆陈列的木棉纺车复制品 B. 元朝农业著作对脚踏三锭纺车的记载 C. 当时松江地区乡民对她的传颂 D. 考古出土用唐代缂丝技术织成的服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元初著名的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介绍了木棉纺车,其中的《农器图谱》还对木棉纺车进行了详细的绘图说明。这是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佐证,同时也显示出黄道婆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国际棉纺织史上所具有的崇高地位。故A正确;公元四到五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一幅画上的脚踏三锭纺车,这说明东晋就已出现脚踏三锭纺车,故B错误;当时松江地区乡民对她的传颂属于口头材料,无实物印证不足为信,C错误;D与材料时间不符。‎ ‎【点睛】脚踏纺车现在能见到的是公元四到五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一幅画上的脚踏三锭纺车。其较早记载也可见于宋代刻本《列女传》的鲁寡陶婴团。图中有一女性正在使用一台三锭的脚踏纺车。元朝时期,关于脚踏纺车的记载更多。后来在公元1313年,王帧《农书》记载了两种纺车:木棉纺车专用于纺棉,而小纺车专用于加捻麻缕。证明了脚踏纺车从东晋以后一直都在使用。‎ ‎7.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 ‎8.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A. 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 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 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时期华商采取“附股”于洋商的方式参与在华的经济活动并谋利,这客观上促进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故A选项正确;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B选项错误;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方式转为资本输出,故C选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故D选项错误。‎ ‎9.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详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1936年正式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1912年清朝灭亡,与材料中1913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点睛】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1)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控制(主要原因);(2)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3)“发展实业”、“实业救国”的鼓舞;(4)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5)爱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 ‎10.从1912年1月至1915年12月,全国各省区新成立的各种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共有107个。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这反映了此时期 A. 轻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B. 民国政府对经济立法的重视 C. 形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环境 D. 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从1912年1月至1915年12月,全国各省区新成立的各种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共有107个。……”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新成立的各种民间经济实业团体,没有说是轻工业,A错误;B与材料不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环境是一战,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1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 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 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选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只是为了工业化奠定基础,“初步完成”这一表述错误,A选项排除。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C选项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会导致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选项排除。‎ ‎12.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13.下图为中国农业增长统计(%)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 ‎1952—1978‎ ‎1978—1984‎ 农业 ‎2.9‎ ‎7.7‎ 农作物 ‎2.5‎ ‎5.9‎ 谷物 ‎2.4‎ ‎4.8‎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广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1978年以后,我国 农业、农作物、谷物的增长率与1978年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直接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正确;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是根本原因,A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C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与材料不符,D错误。‎ ‎14.1978年我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超过3/4,但是到2000年差不多只剩下了1/4,大部分产品都是其他企业在生产。由此推知 A. 中国采取了渐进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潮流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C. 国有企业的总产值在下降 D. 国有企业遭遇到巨大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78年我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超过3/4,但是到2000年差不多只剩下了1/4,大部分产品都是其他企业在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下降,这与1978年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关,尤其是1992年以后实行产权改革,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下降,与A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下降,而不是国有企业的总产值在下降,C错误;D与材料无关。‎ ‎15.15~17世纪,大量耶稣会士和西方药剂师进入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李时珍当时也正在修订《本草纲目》。1735年,根据耶稣会士写回法国的通信编辑而成的《中华帝国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本草纲目》,特别提到李时珍本草分类法。这体现了 A. 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中西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C.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中西间交流 D.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括寻访药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5~17世纪,大量耶稣会士和西方药剂师进入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并结合所学可知,15—17世纪正是新航路开辟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C正确;据材料强调的是大量耶稣会士和西方药剂师进入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并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内容传到西方,而 “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材料无关,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中西间的交流,而不是“中西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B错误;D说法违背史实。‎ ‎16.依靠去往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 商业贸易促进了葡萄牙的工业发展 C. 葡萄牙是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 D. 亚洲传统社会因贸易遭遇灭顶之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A正确;据所学可知,葡萄牙是封建制国家,它的工业并没有发展起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角贸易,且最初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是西班牙,C错误;亚洲传统社会并没因贸易而转型,D错误。‎ ‎【点睛】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商贸特点:商贸范围扩大;商贸种类增多;商贸中心转移;商贸方式变化。‎ ‎17.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 A. 对圈地运动进行反思 B. 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 C. 汽油污染引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 城市发展伴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D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与圈地运动无关,A错误;据材料可知,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与“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无关,B错误;汽油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不符,C错误。‎ ‎18.1930年,美国大百货公司希尔斯的购物目录上曾经这样写道:“挥霍已经成为过去,一切以节俭为本。”“少即是多”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口号。这表明 A. 世界大战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B. 新的生产方式在美国普遍推广 C. 经济大萧条促使消费理性化 D. 凯恩斯主义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30年,……挥霍已经成为过去,一切以节俭为本。”“少即是多”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一切以节俭为本,这说明经济大萧条促使消费理性化,C正确;据所学可知,一战美国大发战争财,故A违背史实;据材料可知,“少即是多”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口号,与生产方式无关,B错误;凯恩斯主义提出于1936年,D与材料不符。‎ ‎19.1932年,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说:对于美国人而言,“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美国政府 A. 整顿财政金融 B. 发动“蓝鹰运动”‎ C. 调节农业生产 D. 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并结合所学可知,既维护了个人要求独立本能和尊严,又解决了人民由于失业而带来的生活困扰,政府实行“以工代赈”,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A、B、C与材料无关。‎ ‎【点睛】罗斯福新政救济的特点:直接救济和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为主导。‎ ‎20.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1950年的2304.8万下降到了1960年的1563.5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A. 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 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 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D. 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答案】C ‎【解析】‎ 就业人口从第一、第二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故答案为C项。农业人口转移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衰退,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1.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大力宣扬美国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人民、地方和州权限内的社会和经济事务。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B. 摆脱经济滞胀的困扰 C. 削减联邦政府的开支 D. 将权力收归联邦政府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大力宣扬美国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人民、地方和州权限内的社会和经济事务”并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时,美国经济“滞涨”,为解决这个问题,里根政府主张减少干预,B正确;据上分析,A错误;C、D与材料无关。‎ ‎【点睛】80年代里根政府的经济理论是: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二者的共同点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2.1921年,列宁指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联系”,社会主义共和国如果“不同世界发生联系就不能存在下去”。这一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B.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C. 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D. 将大、中、小型企业收归国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联系”及“不同世界发生联系就不能存在下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中以租让制或租借制的形式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其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A正确;据材料“不同世界发生联系就不能存在下去”可知,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C、D与材料无关。‎ ‎【点睛】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这一报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3.苏联工业在1937年占工农业比重的77.4%,工业总产值在1940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城市人口在1940年占总人口的33%。这一局面 A. 保证了国内战争的最终胜利 B. 表明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 C. 说明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 D. 证明斯大林模式有一定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苏联工业在1937年占工农业比重的77.4%,工业总产值在1940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城市人口在1940年占总人口的33%。”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占工农业比重的77.4%,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这说明斯大林模式适合了当时苏联的国情,故D正确;1920年苏联国内战争就已取得胜利,A错误;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片面发展重工业不是材料主旨,C错误。‎ ‎24.某国际组织曾规定,其成员的义务是“承担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外汇交易不得超过黄金官价(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1%;在外汇政策和管理方面接受该组织的监督”。这一组织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承担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外汇交易不得超过黄金官价(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1%;在外汇政策和管理方面接受该组织的监督”并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故B正确;世界银行的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与材料不符,A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材料无关,C、D错误。‎ ‎25.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2017年3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允许英国退出欧盟。目前,英国脱欧的具体事宜仍在艰难谈判中。这表明 A. 经济区域集团化已经不合时宜 B. 英国女王掌握了最高立法权 C. 欧洲共同体相比欧盟更具优势 D. 欧洲一体化不可能直线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材料“……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允许英国退出欧盟。目前,英国脱欧的具体事宜仍在艰难谈判中。”可知,欧洲一体化出现曲折;据此推断欧洲一体化不可能直线发展,D正确;A、B、C违背史实。‎ 二、简答题 ‎26.材料一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农业方面,生产工具大为改进,耕作技水也有很大改进。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陶瓷业亦相当发达,全国有二十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造船业也相当发达,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陆上丝绸之路已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唐时期,东南亚、印度等地与唐朝通好的国家不下二三十个,比以前增加不少……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南海地区和阿拉伯地区。由于广州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唐政权便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加强管理。‎ ‎——摘編自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贸易发展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造船业日益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唐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的机构加强管理。‎ 特点:以海路为主;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外商来华贸易空前增多;创建了一套外贸管理制度,如市舶使的设置等。‎ ‎(2)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的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 ‎【解析】‎ ‎【详解】(1)原因:据材料“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可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据材料“造船业也相当发达,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陆上丝绸之路已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可知,造船业日益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据材料“唐时期,东南亚、印度等地与唐朝通好的国家不下二三十个,比以前增加不少……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南海地区和阿拉伯地区。”可知,国际交往不断扩大;据材料“由于广州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唐政权便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加强管理。”可知,唐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的机构加强管理。特点:据材料“造船业也相当发达,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陆上丝绸之路已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海陆并举,但以海路为主;据材料“由于广州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唐政权便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加强管理。”可知,广州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便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加强管理;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 ‎(2)据所学可知,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据材料“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可知,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的资源和资金;据材料“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可知,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推动重工业的发展;据材料“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可知,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 ‎27.材料一 20世纪初,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在此后的数年内,各地商会如火如荼。至1907年,全国80个重要的城市商会代表聚集上海,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全国商会息息相关,联成一体。‎ 材料二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开始于1981年的财政包干制度,国务院宣布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除了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均进行形式各异的财政包干,这一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分灶吃饭”,也就是“统收统支”的一口大灶已经养不活那么多儿子了,于是各自分开吃小灶,温饱苦乐,自求多福。1987年前后,国务院相继提出了“企业承包”、“部门承包”、“财政大包干”、“外贸大包干”、“信贷切块包干”,时称“五大包干”。‎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政府推行财政包干制度的作用。‎ ‎【答案】(1)民族危机严重;西方商会的影响;清政府新政的倡导;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有识之士的推动;商战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 ‎(2)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据材料“20世纪初,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危机严重;西方商会的影响;清政府新政的倡导;据材料“至1907年,全国80个重要的城市商会代表聚集上海,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全国商会息息相关,联成一体。”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有识之士的推动;商战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 ‎(2)据材料“国务院宣布实行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除了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均进行形式各异的财政包干。……”可知,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据材料“1987年前后,国务院相继提出了‘企业承包’……,时称‘五大包干’”可知,这种包干制度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28.材料一 ‎ ‎ 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例如,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贩奴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发展的物理障碍日益减少,由此也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霍建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材料三 经过上一轮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目前遇到了一些困惑。最近几年出现了贸易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局面。受地缘政治、难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资本的流出与流入都出现下降。美国从原来鼓励企业进行全球化跨国经营转向鼓励企业向本国回流,通过税收等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向美国本土……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摈弃传统的“输赢之争”和“竞争之争”,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积极推动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摘编自权衡《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困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引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贸易体系”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动力。结合史实,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商贸范围扩大;商贸种类增多;商贸中心转移;商贸方式变化。‎ ‎(2)动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中国举措: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1世纪初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3)当前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同时,世贸组织自身谈判进展缓慢,机构运行效率亟待提高,贸易政策透明度也有待加强;中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解析】‎ ‎【详解】(1)据材料“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可知,商贸范围扩大,由传统的欧亚北非扩展到全世界;商贸种类增多;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贸方式变化,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近代商贸方式逐步发展。‎ ‎(2)动力: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可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举措:据所学可知,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3)据材料“经过上一轮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出现了贸易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局面。受地缘政治、难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资本的流出与流入都出现下降”等信息可知,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亟待调整;据材料“美国从原来鼓励企业进行全球化跨国经营转向鼓励企业向本国回流,通过税收等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向美国本土……”并结合所学可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世贸组织自身谈判进展缓慢,机构运行效率亟待提高,贸易政策透明度也有待加强。据材料“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摈弃传统的‘输赢之争’和‘竞争之争’,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积极推动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可知,中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全球化。‎ ‎29.下列材料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档的推动力和力量。‎ 依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主题,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说明。(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所拟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 ‎ ‎【答案】示例1:观点: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英法等国,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强占更多的殖民地,向外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以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奠定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大国更是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广大亚非拉地区完全沦为其原料产地、商品销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示例2:观点:西方国家比较普遍的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而确立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18世纪后半期到十九世纪早期,美国完成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的联邦制共和制;法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德国完成了国家統一,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英国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完善了君主立宪制,还进行了议会改革。这些西方大国,由于政治上的优勢、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逐步形成以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从而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示例3:观点:西方国家科技上的领先从而确立了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 开始于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以及开始于19世起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科技处于领先地位,从而大大促进了资本主文经济的发展,其实力迅速增强。西方大国加紧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逐步行成以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从而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得出观点: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英法等国,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强占更多的殖民地,向外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以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奠定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大国更是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广大亚非拉地区完全沦为其原料产地、商品销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其他观点亦可,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