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3讲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今学案
第13讲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今 通史体系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技文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真题典例 深挖考情晰方向 1.(2018·全国卷Ⅰ)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国在1945-1975年间数量大增,新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亚非国家,即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图片信息未涉及世界贸易、经济区域化,C、D两项错误。 2.(2018·全国卷Ⅱ)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 B 解析 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60-70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进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发展,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排除A项;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的是货币体系问题,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3.(2018·全国卷Ⅲ)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追求速度,依然重点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斯大林模式相符,说明七年经济计划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项“加强”说法错误。 4.(2017·全国卷Ⅰ)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其他三项时间上不符,排除。 5.(2017·全国卷Ⅰ)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 A 解析 七国集团原为西方国家的经济组织,后来发展为八国集团,再到二十国集团,与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说明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选A项。二战后初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广大亚非拉国家被纳入其中,排除C项;七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排除D项。 6.(2017·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将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由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的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但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2017·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美国总统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以消除国家干预经济带来的弊端,故A项正确。“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是手段,并非目的,故B项错误;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的负担”,故C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意在“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并非是要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 8.(2016·全国卷Ⅰ)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上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 B 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农产品和石油资源,根据所学可知,这些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中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举措,故B项正确,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此后即不断在生产领域扩展,C项错误;材料所列国际组织没有涉及地区合作,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D项错误。 9.(2016·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美国希望借机控制欧洲,故不可能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B项错误;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导致欧洲出现对峙,而非马歇尔计划,C项错误;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欧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D项错误。 10.(2016·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资助、安排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起到了沟通的作用,迁移当时的时代特征——美苏争霸,可以判断出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D项。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这一做法与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无关,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C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11.(2015·全国卷Ⅰ)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答案 A 解析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众多国家赢得独立,但它们独立后缺乏发展经济的资金。世界银行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进行重建,后来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故A项正确。世界银行不涉及各国关税税率的问题,排除B项;1968年后欧美国家经济实力仍在增强,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可排除D项。 12.(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两国属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国家根本利益是不同的,A项错误;国家实力是国家推行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两极格局时期随着美苏国家实力的消长,美苏关系既有紧张又有缓和,B项错误,C项正确;美苏关系紧张时敌对意识强烈,而美苏关系缓和时敌对意识就淡化,敌对意识并不是一直是淡化的,D项错误。 回归基础 主干知识再回顾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因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4)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形成过程 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斗争领域 美国的措施 苏联的应对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军事 建立北约 成立华约 3.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 (1)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展开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下,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局势。 (2)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一体化 (1)背景:二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恢复过程中,西欧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西欧国家加强政治联合,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2.迅速崛起的日本 (1)原因:二战后,日本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教育。 (2)结果:经济上,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政治上,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3.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发展壮大: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80年代末起,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相继发生根本性变化。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当今世界形势 (1)和平与动荡并存:①和平: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②动荡: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威胁着世界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2)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但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 一、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其经济安全。 (3)利弊: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4.“新经济”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三、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二战使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②过程: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短期贷款)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长期贷款)相继成立。美国拥有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 ③内容: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④影响: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原因: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使各国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②建立:1947年10月在日内瓦签订。 ③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④影响:a.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b.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从欧共体到欧盟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② 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③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④欧盟: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成员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 ①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②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③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经济全球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②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连锁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③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的生存。 (6)解决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1969年,互联网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 (1)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 (3)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4)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二战后的现代主义文学 1.荒诞派 (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特点:以荒诞的主题和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碎的人类受难图画。 (3)代表: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4)评价:丰富了创作理念和手段,与现实主义流派互相渗透,形成了欧美文艺多元发展的局面。 2.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 (1)背景:二战后,各种力量重新组合,世界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了人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特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与时俱进,使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表现:20世纪50年代,“愤怒青年”“垮掉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解冻文学”等。 三、二战后现代主义美术的新发展 特点 (1)表现形式形形色色,千奇百怪。 (2)绘画材料种类繁多。 (3)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四、二战后的音乐 二战后的流行音乐有摇滚乐、蓝调和新的爵士乐。20世纪70年代以后,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 五、影视艺术的发展 1.电影:二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相继问世;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 2.电视: 二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和运用阶段,覆盖面更广、时效性和现场感更强,成为传播资讯、开展远程教育、娱乐、展示世界各地优秀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段。 要点深化 潜心研磨思关键 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的对外政策 (1)美苏对抗的特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冷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的进行,美、苏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③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美国的对外政策 ①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②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开始调整战略,逐渐走向政治同盟关系。 ③对日本:战后初期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后来,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谋求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2.国际格局的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3.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 ②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③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④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2)影响 ①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欧盟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也增加了各国的经济风险。 ②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 ③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2)多极化趋势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特别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中国的强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种力量重新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4)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而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因而,对多极化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去理解。 (5)“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因为世界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 (6)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承认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等于承认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这是世界格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 5.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改良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改良,确实在不同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种调节和改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6.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②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 ⑤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 (2)消极影响 加剧了全球 竞争中的利 益失衡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经济危机的 传染性和破 坏性增强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 发展中国家 的环境问题 突出 发达国家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的掠夺性开采,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加剧了全球 范围内价值 观念的冲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 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 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④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2)对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的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中苏关系破裂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8.全面理解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通史视角 纵横贯通明逻辑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 (1)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被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2)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来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从两极格局的瓦解来看,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使得它无法继续与美国对抗,步步退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峙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4)从中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使得中国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阶段特征 (1)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 (2)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3)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3.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 (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高效预测演练 考向 美苏“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2019·湖南岳阳二模)“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 ) A.朝鲜半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B.朝鲜缺乏实现统一的实力 C.北约与华约在亚洲尖锐对立 D.美苏两大国争夺势力范围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两个对立的阵营” 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作者认为,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大对立阵营的中间,那么朝鲜问题会在朝鲜范围内以另一种方式解决。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美苏的冷战及相互争夺最终导致了朝鲜问题的形成,故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向 苏联改革 (2019·山东潍坊二模)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 ) 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 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的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利别尔曼的建议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部分调整,并非恢复新经济政策,也未否定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动摇公有制的地位,排除A、B、C三项。 考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2019·云南昆明诊断)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增加10%的进口税。于是,各国与美国谈判,最终以美元贬值10%及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而告终。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10%,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表明( ) A.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 B.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 C.美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冲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已无力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仍是国际上主要的支付手段,排除B项;美元贬值属于通货膨胀政策,排除C项。 考向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2019·陕西三联)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部分国家国有企业比例(%)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战后欧美国家( ) A.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模式不同 B.在所有制结构的比例上摇摆不定 C.都开始重视利用国有化调控国家经济 D.国有经济的比重实现了持续增长 答案 A 解析 从示意图看,最早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美国国有化程度比较低,不同国家国有企业的比例参差不齐,反映了各个国家在干预经济的具体模式上存在着差异,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每个国家各个时期国有化的比例,排除B、D两项;C项错在“都”的表述上,材料只反映了部分欧美国家的情况,排除。 考向 世界多极化趋势 (2019·广东三模)1980年77国集团提出了修订的经济发展指标,其中提出要使第三世界的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到1990年达到20%,到2000年达到30%;粮食和农产品出口份额到1990年达到35%,到2000年达到50%。该项计划的制定( ) A.促进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 B.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C.成功扭转了南北经济的差异 D.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型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77国集团提出了修订的经济发展指标”将“第三世界的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粮食和农产品出口份额”按期进行增长,这必将使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三世界国家不是区域经济集团,不能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B项;第三世界国家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南北皆有,材料中计划的制定不能起到扭转南北经济差异的作用,排除C项;“第三世界的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粮食和农产品出口份额”的增加与产业转型无关,排除D项。 考向 欧洲一体化 (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材料主要说明( ) A.西欧联系更加紧密 B.欧洲政治一体化加快 C.欧洲实现主权统一 D.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元的使用有利于内部成员国间的经济交流,并推动了欧洲一体意识的形成,使西欧联系更加紧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一体化,未体现欧洲的政治一体化,排除B项;欧洲并未实现主权一体化,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排除D项。 通史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 ) A.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 B.体现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 C.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可知,英美两国在投票权分配的问题上发生分歧,体现了英美两国不同的利益诉求,故选B项。怀特与凯恩斯基于国家利益对投票权分配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这并不会加剧战后欧洲紧张局势,排除A项;怀特的主张是为了给美国争取最大利益,排除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而不是其基础,排除D项。 2.(2019·九州之巅合作体三联)1947年9月,美国某历史学家在《谁是忠诚的美国人?》一文中说:现在发生的一切不仅仅是要打击共产主义,而是要构造一种正面的关于忠诚的概念。这种新忠诚是将任何对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经济实践的质疑视为邪恶的作为。在此,作者认为( ) A.冷战促使美国政府强化思想控制 B.对美国的忠诚就是对其不加批判 C.二战使美国民众对政府丧失信心 D.美国对共产主义打击是邪恶作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这种新忠诚是将任何对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经济实践的质疑视为邪恶的作为”来看,美国借打击共产主义的机会,强化政府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所说的忠诚是不能质疑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经济实践,而非对美国不加批判,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丧失与否,排除C项;材料表述的邪恶是对政府的质疑,不是对共产主义的打击,排除D项。 3.(2019·皖南八校三联)1947年,美国支持印度获得独立,并向印度提供援助以期其加入反共阵营;从1951年开始,苏联对印度提供援助以示拉拢,但印度在国际上发起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的出现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力图摆脱大国控制 B.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走向终结 C.国际力量对比处于稳定状态中 D.世界政治中心从欧洲转向亚洲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意在抵制大国干扰,反对美苏争霸,力图维持独立地位,故选A项。两极对峙格局走向终结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排除B项;美苏两国都对印度极力拉拢,说明国际力量的对比并不是处在稳定状态中,排除C项;D项夸大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2019·四川教考联盟三诊)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 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通过制定计划,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反映出它们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认同,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指的是二战后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合,与材料中各国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无关,排除A项;西欧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但并非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与各国加强对经济控制无关,排除C项。 5.(2019·江西南昌三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1965年是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 B.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 C.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答案 B 解析 苏联的农业投资虽然增加,但无从得知实际效果,不能得出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的结论,排除A项;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材料中苏联进行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见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故选B项;苏联的农业政策调整属于国内经济改革,不是因为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C项错误;1961-1964年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1964-1975年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D项错误。 6.(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勃列日涅夫在198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六大上强调说:“党一向把计划看成法律。这不仅仅是因为计划是由最高苏维埃批准的。计划之所以就是法律,是因为只有遵循计划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工作。”该主张( ) A.利于苏联经济平稳发展 B.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法律地位 C.不利于改革的深入开展 D.使苏联经济由此失去了活力 答案 C 解析 材料“党一向把计划看成法律”“计划之所以就是法律,是因为只有遵循计划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工作” 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这不利于改革的深入开展,故选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保守,且陷入停滞状态,这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苏联经济失去活力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而这一问题早已显现,排除D项。 7.(2019·湖北八校二联)1987年美苏两国领导人在华盛顿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 ) A.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 B.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C.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 D.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是苏联妥协的原因,排除。 8.(2019·甘肃河西五市一联)1951年,法国社会党发表宣言称,把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如医疗、休息、学习、住房权以及消灭男女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看作“社会民主的基本价值”之一。但是,到了70、80年代,法国工人失业人数一度高得惊人。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单纯的社会救助无法适应新形势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常动荡不定 C.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亟待调整 D.福利国家制度没有缓和劳资矛盾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战后法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国有化,完善福利制度。但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危机,且福利国家制度也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亟待调整,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社会救助,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D项错误。 9.(2019·河北5月大联考)美国外交学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指出,美国单极时代的观点是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一个地缘政治时代的结束上,而忽视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主要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是一个颇有实力的对手,而是恐怖主义、核武器的扩散等全球性骚乱和衰退。这表明( ) A.全球化发展推动单极世界的构建 B.经济全球化助推政治多极化发展 C.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下降 D.全球化导致地区性冲突不断加剧 答案 B 解析 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时代。材料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主要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故选B项。材料中“主要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说明并不是构建单极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说明的是政治多极化的信息,没有提及综合国力的问题,排除C项;全球化不是导致地区性冲突不断加剧的因素,排除D项。 10.(2019·江西新余二模)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 D.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答案 D 解析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冲击要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危害小,且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加强了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协调性,故选D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还远未建立,A项错误;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是目标,还未实现,B项错误;贸易保护依然存在,C项错误。 11.(2019·安徽六安一中模拟)下表是2015年度德国对外投资存量与吸收外资存量统计表(单位:亿欧元)。 全部 欧盟 欧元区 美国 中国 德国对外 直接投资 10514 5788占 比55% 3855占 比37% 2270占 比21% 653占 比6% 德国吸收 外国投资 6703 5031占 比75% 4144占 比61% 527占 比7% 28占 比0.4% ——据德国央行年报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 ) A.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 B.德国在欧洲的发展优势 C.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 D.世界各经济体间的联系 答案 A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2015年度德国对外投资主要是在欧盟,德国吸收外国投资主要来自欧盟,这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德国,不能说明“德国在欧洲的发展优势”,排除B项;仅从表中德国对外投资、吸收外资数据不能反映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世界各经济体间的联系,排除C、D两项。 12.(2019·山东潍坊一模)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表明( ) A.人类需要全球治理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全球化弊端和人类生产全球性问题凸显,这说明人类需要全球治理,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经济领域的全球问题,C项强调政治领域问题,二者无关,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发展迅速,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江苏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中国参与现存国际秩序最初是从低级政治的领域开始,主要经济、金融、投资、贸易的领域。中国1980年加入世界银行,198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加入WTO,当时叫做关贸组织。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很快感觉到,中国能够从参与现存国际秩序,从国家经济、贸易机构当中得到非常大的优惠条件,中国很快成为一个很大的受益者。但是中国对于高级政治,主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人权,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中国有相当一段时期的适应过程。即使中国加入了世界银行,中国对这样一个组织仍然是非常谨慎,因为这些组织牵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蚀,中国是非常谨慎。所以中国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 ——赵穗生《中国凭什么重塑世界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的具体原因,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并归纳中国加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中大国摆脱历史惯性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具体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宋明理学走向极端。 美国的措施: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从越南撤军。 (2)态度:经济领域:一开始即积极参与;政治主权领域: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 注意的问题:国家安全,人权与主权问题。 (3)及时改革、重视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开放的政策);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尼克松访华、从越南撤军等方面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经济、金融、投资、贸易的领域……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领域积极参与、政治主权领域参与度的变化等方面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安全、人权与主权等方面归纳中国加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创新、开放政策、国际规则等方面回答认识。 14.(2019·河北示范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阿甘正传》是由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创作的小说,小说描绘的是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该书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美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梗概如下: 20世纪50年代初,童年的阿甘邂逅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还根据阿甘特殊的腿部动作设计出了扭臀舞。1957年,阿甘亲眼看见种族主义者奥维尔·福布斯(支持用暴力阻止黑人入白人学校)参选美国总统被人枪杀。1967年,阿甘参加越南战争,拯救被困战友,被国人视为英雄,回国后他偶然间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要求停止战争、从越南撤军的示威活动,并与青梅竹马的恋人珍妮重逢,其间,阿甘从电视上看到阿姆斯特朗登月后说的“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1971年,阿甘退伍后又加入了全美乒乓球队,并代表美国来华参加中美乒乓球交流活动。 阿甘“轰轰烈烈”的传奇一生,看似荒诞不经,其实正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历史与社会的缩影。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美国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一)情节:1971年,阿甘退伍后又加入了全美乒乓球队,并代表美国来华参加中美乒乓球交流活动。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971年“乒乓外交”改善了中美关系。 概述: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美两国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逐渐结束了敌对关系并走向缓和。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以“乒乓外交”形式,推动两国民间交流。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 评价: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了两国敌对关系,成为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关键;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重大意义。 (示例二)情节:1967年,阿甘参加越南战争,拯救被困战友,被国人视为英雄,回国后他偶然间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要求停止战争、从越南撤军的示威活动。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概述和评价: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期美国参与的一场历时最长的局部侵略战争。战争期间,美国耗费大量的军费,加深了美国的经济与政治危机;同时,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军事力量,影响了民众心理,美国对外战略被迫从扩张走向收缩。 (示例三)情节:童年的阿甘邂逅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还根据阿甘特殊的腿部动作设计出了扭臀舞。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 概述和评价:二战结束后,更加通俗的现代音乐越来越受推崇。新时代大众心理发生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增长,摇滚音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进一步推动摇滚音乐的发展。猫王大胆创新摇滚音乐风格,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趣味、服装发型、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现代音乐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艺术家们内心的“自我感受”,也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困惑。 解析 情节,根据材料“童年的阿甘邂逅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阿甘参加越南战争,拯救被困战友……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要求停止战争、从越南撤军的示威活动……阿甘退伍后又加入了全美乒乓球队,并代表美国来华参加中美乒乓球交流活动”提取一个情节,例如:阿甘退伍后又加入了全美乒乓球队,并代表美国来华参加中美乒乓球交流活动。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1971年“乒乓外交”改善中美关系的角度指出它所反映的美国现代重大历史现象。概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等方面概述该现象。评价,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角度评价该历史现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