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B.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 C.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D.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说教 ‎2.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C.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3.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 ‎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 ‎4.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 A. 给土著人带去人文主义思想            B. 向土著人传播航海技术 C.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 向土著人传播天主教 ‎5.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但到18世纪中期,英国取代荷兰,建立“日不落帝国”。相较于荷兰,英国的优势主要在于 ‎ A. 政治制度更先进                     B. 工业资本更发达 ‎ C. 地理位置更优越                     D. 海军实力更强大。 ‎ ‎6. 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而1801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这一情况说明 ‎ 类别 未圈地地区 圈地地区 小麦 大麦 燕麦 小麦 大麦 燕麦 单位面积产量:蒲式耳/英亩 ‎18.5‎ ‎25.9‎ ‎33.3‎ ‎22.8‎ ‎31.8‎ ‎36.8‎ ‎ A. 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 B. 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 ‎ C.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 D. 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7. 1888年9月12日,一份报纸对慕尼黑博览会上的一项发明,作了如此的报道与描述:“‎ 星期六下午,人们怀着惊奇的目光看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们都惊奇万分。”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为马车提供动力的是 ‎ A. 车上的人 B. 蒸汽机 C. 内燃机 D. 电动机 ‎8.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 ‎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9.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 C.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10.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晚清的某一运动。下列创办的企业不属于这一运动的“现代化尝试”的是 ‎ ‎ A. 江南制造局 B. 福州船政局 C. 汉阳铁厂 D. 发昌机器厂 ‎11. 如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 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 ‎ B. ②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 C. ③的趋势表明我国没有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 D. 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12. 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 A. 全面抗战的需要 B. 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 国共合作的推动 D. 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13. 下图是某段时期内南洋烟草公司的经营状况。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不正确 A. 一战期间所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 ‎ B. 民国成立,推行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C. 清政府灭亡,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一些障碍 ‎ D. 抵制日货运动高涨,国货受到民众的推崇 ‎14. “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300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B. 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C. 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 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经济的迅速复苏 ‎15. 如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16.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 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7.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0. 1985年4月30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纺织厂等18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单位。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 ‎ A. 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B. 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C. 中央开发14个沿海城市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1. 1929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22.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享乐消费观 ‎ A. 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B. 是造成大萧条的原因之一  ‎ C. 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         D. 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 ‎ ‎23. 罗斯福新政期间,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 “叛变了他的阶级”,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下列新政措施中最有可能成为资本家咒骂罗斯福的依据的是 ‎ A. 实行美元贬值 B. 调整劳资关系 ‎ C. 恢复银行信用 D. 调整农产品结构 ‎24.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 A. 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 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 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25. 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道:“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 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 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 C. 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 D. 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 ‎26.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理论在当时逐渐被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 A.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 ‎ B. 美国开启了“新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 ‎ C. 美英等国发展出“混合经济”的新模式 ‎ D. 欧美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取得成效 ‎27.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28.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私人土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却生产了25%-30%的苏联农产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 鼓励私人农场发展 B. 集体农庄生产效率较低 ‎ C. 忽视农业重视工业 D. 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29. 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 B. 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 D. 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30. 戈尔巴乔夫执政明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 A. 放弃了苏朕的传统做法 B. 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 C. 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二、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选T,错误的选F,每题2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31. “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材料中的“英雄”指的是迪亚士。 ‎ ‎32. 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工业也曾出现过短暂辉煌,但最终不可避免地逐渐萎缩,以致陷入绝境,这种悲惨命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 ‎33. 1956年,我国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建立人民公社,标志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34、战后西方的“福利国家”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不同程度上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3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苏俄内战而起,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1920年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即终止,代之以新经济政策 三、材料解析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 材料二 ‎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4分)‎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4分)‎ ‎37.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业化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在经济上独立,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属品。‎ ‎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 材料二 (美国农业调整法)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东方出版社1990年舨 ‎ 材料三  从1931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满洲除外)以年率6.7%增长。……在1929年,政府摆脱了列强依靠不平等条约强加在关税率上的限制。……政府通过禁止使用银两,在1935年宣布法币为唯一法定货币,开始整顿货币制度上的混乱。……政府公布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政府还明显地改进了全国各种交通网络,拓展邮电业务,开辟定期航线和修建铁路2300英里一比1927年轨长增加47%。‎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及其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美国政府在农业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31—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4)综上所述,三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ABCDB DCABD BBADD DCCBB BBBCA BDBCC FTFTF ‎36.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4分)‎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2分)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4分)‎ ‎(3)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4分)‎ ‎37.(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目的:增加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保证经济的独立。(2分)‎ ‎(2)措施:减少农产品(棉花)的产量(2分)。作用:稳定农产品价格,摆脱经济危机。(2分)‎ ‎(3)状况: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2分)‎ 原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行币制改革;统一度量衡;完善交通、邮电等服务设施;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4分)‎ ‎(4)政府承担起发展经济责任(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发展经济)。(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