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试卷说明: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中第I卷为选择题,答案选项填在答题卡中;第II卷为非选择题,答案一律答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第I卷 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姜寨聚落是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右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 A.聚族而居 B.等级分化 C.阶级平等 D.按劳分配 2.“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期发表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古国时代”。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应是( ) A.文献记载 B.文化遗存 C.神话传说 D.科学推断 3.我国远古时期留下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理解正确的是( ) A.基本没有历史价值可言 B.远古先民生活真实写照 C.对历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D.口耳相传的第一手资料 4.下列遗址最能体现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的是( ) A.姜寨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殷墟遗址 D.秦兵马俑坑 5.商人在攻灭了夏之后“因于夏礼”,继承了华夏文化并且将其发展壮大;起源于白狄的周在取代商以后,自称夏人之后,是中原文化正统,将自己族群与四周“蛮夷戎狄”区分开来。这种做法旨在( ) A.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确立起民族融合的观念 C.形成华夏同源的文化心理认同 D.加强宗族文化传承意识 6.下列有关商朝的历史资料中,按照可信度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甲骨卜辞 ②《封神演义》 ③《史记》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7.《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燕、卫、鲁等。材料中所叙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8.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 9.现代社会“懂规矩”“讲秩序”等传统美德源于古代的( ) A.仁 B.义 C.礼 D.乐 10.中山国位于周王朝北部,长期以来被中原诸国当做外族人。战国时期一些儒家经典却认为,其他诸侯国都不同程度发生过以下犯上僭越周制的动乱,只有中山国是正统的“中国”。这反映了,当时( ) A.地理位置是文化认同的核心 B.宗法分封制维系了周朝统一 C.“中国”一词已具有文化内涵 D.西北地区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11.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为杞国筑城这件事过分了!晋国不担心周室的衰微,反而保护夏朝的残余,它会丢弃姬姓诸国;丢弃同姓而亲近异姓,这叫做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 A.宗法关系 B.以法治国 C.爱惜民力 D.等级关系 12.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因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B.导致王位争夺激烈 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13.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该时期( )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14.相较于夏商周,大一统国家的显著不同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国民构成 D.制度特征 1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先秦文字的混乱状况,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这种文字是( ) A.楷书 B.行书 C.小篆 D.草书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述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态。这一经济形态是( ) A.采集经济 B.渔猎经济 C.小农经济 D.商品经济 17.以下被称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抟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时期是(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8.下列与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思想一致的主张是( ) A.守法而弗变则悖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万物齐同,道法自然 D.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9.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 A.封邦建国、制礼作乐 B.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C.帝国分裂、民族交融 D.帝国鼎盛、开放包容 20.采用楚国民歌方言,创造的新诗歌体裁是( ) A.诗经 B.乐府诗 C.汉赋 D.楚辞 21.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是以下哪一发明( ) A.仓颉造字 B.青铜铸造技术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雕版印刷技术 22.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烨。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的大发展 23.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华夏认同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24.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 ) 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 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 D.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25.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兼爱非攻,节用尚俭”的主张出自(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26.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赢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 A.皇帝独尊 B.皇位世袭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 27.“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是指( ) A.分封制、郡县制 B.宗法制、郡县制 C.分封制、行省制 D.郡县制、行省制 28.“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评价的是( ) A.夏启 B.商汤 C.周武王 D.秦始皇 29.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见刺史是( ) A.行政官员 B.监察官员 C.军事官员 D.财政官员 30.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材料中的“与民休息”体现的思想是 ( )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敬天保民 D.黄老无为 31.汉武帝为了裁抑相权,所采取的策略是( ) A.组建“内朝” B.分设“三省”C.创设刺史制度 D.颁布“推恩令” 32.“他是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材料中的他当指(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33.西汉政府为加强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设置了( ) A.河西四郡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伊犁将军 34.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展出的《丝路山水地图》引发热议。下列与丝绸之路起源有关的典故是( ) A.凿空之旅 B.封狼居胥 C.马革裹尸 D.投笔从戎 35.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的史学著作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史通》 D.《文史通义》 第I卷 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两小题,36题20分,37题10分,请考生在答题纸规定范围答题。) 36. (20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是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人阶层变化的原因。(12分) 37.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材料二中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6分) (2)作者对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4分) 高一月考历史答案2019.10 ABCBC BBACC ADDDC CBABD CDADB AADBD ABAAA 36.变化状况: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其社会性格相应发生变化,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4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分封宗法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受冲击,争,答出上述内容也可);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教育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8分) 37. (2)中国之教:儒家思想;中国之政: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之境:疆域、版图。(共6分,表述欠缺的,酌情赋分。) (3)态度:褒扬或肯定(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