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月)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11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如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它表明夏朝 A.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 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C. 中央集权尚未有效确立 D. 夏朝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王位继承也存在兄终弟及的情况,没有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大多数继承方式是父死子继,故B正确;王位继承方式与中央集权无关,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夏朝王位继承的方式出发,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注意兄终弟及的情况,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A. 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 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 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 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人口问题。在当时条件下,疫病多少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相对疫病频率低;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所以正确选项为C。西汉时期南方开发晚,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故可排除A,D项。同时期,北方(主要指中原地区)也相对稳定,故B可排除。 3.下图是魏晋时期中原世家大族郡望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 A. 中原地区文化昌盛 B. 南方尚未得到开发 C. 边疆缺乏有效管理 D. 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A 【解析】 依据图中的信息可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郡望多集中在中原地区,都在政治中心洛阳的附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世家望族容易接受到文化教育,他们也就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主体,同时,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所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郡望多集中在中原地区,说明了中原地区文化昌盛,故此题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已经开始得到开发,故B错误;材料体现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郡望多集中在中原地区,这无法说明当时“边疆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故可排除C;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当时的政治中心在洛阳,并没有体现出政治中心发生转移的情况,故可排除D。 点睛: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读懂地图所体现出历史信息。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可以发现,世家大族郡望多集中在以洛阳为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区,而在江南的建康则很少。联系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再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4.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C.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D.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答案】D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曹魏到北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原因在于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体现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D正确;社会环境与材料数据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重大演变,故B错误;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与选官制度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变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甘蔗、烟草生产成为东南各省重要经济作物,蓝靛(染料作物)盛产于山区。这些现象 A. 表明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加快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 进一步增强了江南经济实力 D. 导致了农业经济的日益衰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甘蔗、烟草生产成为东南各省重要经济作物”说明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快,答案为B;材料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材料中“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是长江以北,因此说进一步增强了江南经济实力不准确,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不能说农业经济的日益衰落,D错误。 6.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这种现象表明 A. 新式生产方式行不通 B. 近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势在必行 C. 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 D. 资金缺乏阻碍洋务企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洋务运动之下官办企业无法实现正常持续发展,是洋务企业发展无法避免的痼疾,商办才是可取之途。洋务企业不是现代化的正确模式,商办模式才是正途,选项B正确;洋务企业的生产方式是近代化方式,这是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洋务企业得到政府的支持,说明当时并不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排除C;选项D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探究其发展模式,即旧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洋务企业的成长。 7.1912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新政体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法国驻华官员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建立了新权力结构模式 B. 革命党人以武力维护革命成果 C. 袁世凯获取领导地位违反了宪政 D. 列强扶持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即建立新的权力结构模式,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共和政体,“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答案为A;革命党人是以立法手段维护革命成果,不是武力,B错误;袁世凯获取地位是合法的,没有违反宪政,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列强扶持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D错误。 8.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A. 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 B. 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C.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 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根据“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可知,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B正确;20世纪20年代中期,新文化运动已经结束,排除A;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排除C;材料与认识资本主义弊端无关,排除D。 9.下表为《申报》中“民族”和“中华民族”词语使用频率变化表 这些变化表明 A. 民族主义生成依赖于大众传媒 B. 国家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C.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提高 D. 民族危机提高了国人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革命。从表格中民族一词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历次的外敌入侵催化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大众传媒不是民族主义生成的主要途径,主要与当时社会局势有关,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中国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还未有中华民族的信息,故C项错误。 10.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 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 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 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 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答案】D 【解析】 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国共纠纷”的解决,联系1941年2月这一时代背景,由于美日矛盾的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抗日战争 11.下面为中国著名版画家江牧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 A. 反映出美苏争霸的激烈 B. 表明“左”倾错误干扰艺术创作 C. 受到当时国际环境影响 D. 反映出“一边倒”政策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由漫画信息“20世纪50年代”“《帝国主义在劳动者手创的世界里发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漫画反映出20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对帝国主义的冲击。因此该漫画受到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苏争霸的激烈,故A项错误;漫画体现不出“左”倾错误的干扰,故B项错误;漫画和“一边倒”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12.1983年7月,宝安县政府设立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并在《深圳特区报》上刊登招股启事:“欢迎省内外国营集体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入股……,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红。”这表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B. 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C. 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D. 经济改革在探索实践中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联合投资公司的招股启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变动,体现的是经济改革的探索实践,故D正确;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合法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所有制体制问题,并非强调对外开放,排除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立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其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周礼》首次提出矿业开发管理机构的设置。春秋时期,政府提出了“官山海”的政策,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官营民采矿业政策;汉代时期矿产资源相关刑法比较多,其中汉高祖规定私自铸造货币者处以极刑……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隋唐时期,矿产资源的开采以铜为主,盐铁则比较少;唐朝和元明时期,矿业的发展较前期各代都更为发达,其中唐律规定货币犯罪及刑罚。古代矿业刑事立法大多都是以皇帝诏书或者群臣奏章的形式出现,具有分散性、不成文性,实质上是当朝皇帝或群臣意志的体现,其中的立法虽然对矿业开发中造成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其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 ——改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方面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矿物铁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条》,这部法律是我国近代矿业立法的开端。20世纪上半叶,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区环境利益协调;将仲裁及行政诉讼制度引入矿业纠纷解决机制中。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后又提出“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文革”时期,采矿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原则确立的,它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 ——改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矿产资源开发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以来矿产资源开发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答案】(1)特点:起源早,不断发展; 官府开发为主(或设立机构管理、官营为主);有立法(或处罚违禁开采;对私铸货币处罚较严);带有中央集权的烙印。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稳定货币体系的需要。 (2)变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立法不断增多;重视矿产开采与环境协调; 关注持续发展和多样发展。 影响: 推动了采矿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特点:根据“关于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的立法最早出现是西周时期”“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概括归纳。 原因:根据“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根据“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据“后来到汉武帝和武帝时期都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得出稳定货币体系的需要;结合所学,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也是重要原因。 (2)变化:根据“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得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得出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根据“清政府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矿产资源法》”等得出立法不断增多;根据“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区环境利益协调”得出重视矿产开采与环境协调;根据“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得出关注持续发展和多样发展。 影响:根据材料得出,可从推动了采矿业的发展、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汉书》(东汉)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隋书》(初唐)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新唐书》(北宋) 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普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如赞誉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国史大纲》(1939年初版) 要做有知识的国民就应对国史略知一二,并对其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评分标准:认识应至少关联两部历史著作的史实、材料进行论述。具体参考以下标准: 示例1:观点: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 说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这是历史编纂的典范。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和社会化,加上唐宋文人为应对儒学危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影响,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 示例2:观点: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 说明:两汉时期,儒学统治地位逐渐确立,《汉书》的编纂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编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20世纪30年代面对抗日战争的民族危机,《国史大纲》则侧重于国民知识教育、国家观念的启蒙和民族自信的构建。 示例3:观点: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 说明:早在汉代,《史记》就已经强调“述往事”以“思来者”,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编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近代中国的《国史大纲》编纂于国家危难之际(抗日战争时期),起到启蒙国民心智,强化民族观念,激励国民奋发救亡的作用。(“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史记》的编纂思想:强调“实录”“直书”。“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新唐书》的编纂思想: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普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可以归纳出观点: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可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是历史编纂的典范;从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分析。拟定其他观点也可,但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大动乱,农村教育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迅猛发展,中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肯定了农村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1979年开始,全国许多农村开始试办农业中学、农村职业中学,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1980年,国家教委提出“农村教育要转到着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通过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增强农村吸收和堆广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农村乡镇一般都建立起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农村教育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我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国家教委确定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规划应具体至乡,各地乡镇分别进行了六年制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分阶段规划,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检查验收。 ——摘编自顾建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的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吸取之前农村教育的经验教训;各行业改革的影响;国家发展的需要和重视。 (2)影响:培养了农村技术人才;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速了现代化建设。 【解析】 (1)根据材料“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得出吸取之前农村教育的经验教训;根据“其他各项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得出各行业改革的影响;根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可概括出国家发展的需要和重视。 (2)根据材料“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得出培养了农村技术人才;根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得出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