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l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66分,每小题3分)‎ ‎1.诸子百家中有人说:“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直躬)’。……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某子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某子以为孝,举而上之。”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荀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材料通过两个小故事反映了孝思想,这是孔子主张的孝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故A项正确。荀子主要是人定胜天思想,老子是无为思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D。‎ ‎2.《老子》一书中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主张小国寡民 B. 反对人际交往 C. 不利社会发展 D. 主张积极革新 ‎【答案】D ‎【解析】材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象,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出老子发对人际之间的交往,这不利于社会发展,故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老子思想不利于社会改革,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从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B. 用法律来约束毎个人的行动 C. 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 用法制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 ‎【答案】C ‎【解析】韩非子的“法治”不过是君主治理天下的一个工具而已,并不是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也不是用法律来约束毎个人的行动,更不是用法制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4.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 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 D. 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答案】A ‎【解析】“无为”体现出西汉初期实行“黄老”思想,旨在与民休息,这一指导思想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故A项正确。秦朝实行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汉武帝即位以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故C和D项错误。‎ ‎5.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材料对应的是以下哪种思想主张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君舟民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材料中将自然异象与皇权统治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人的欲望问题,“君权神授”‎ 是指君主权力的来源,“君舟民水”是指君主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和自然异象无关,故排除A、C、D项,故选B。‎ ‎6.《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A.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B. 提倡格物致知之法 C 强调教育循序渐进 D. 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答案】D ‎【解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该遵循的基本准则;“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则是指人的个人修养方面的目标,故上述材料表明D符合题意。‎ ‎7.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 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B. 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C. 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D. 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其目的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特别强调“忠君就是爱国”“孝悌”思想,材料中“逆子”“乱臣”“卖国”是世俗道德、政治、人生观领域里不遵循“三纲五常”的体现,人们对此极为鄙视,说明了儒学观念的世俗化,故答案是A。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制化和程朱理学的系统化,故B、C不准确。外儒内法的社会化与材料表述没有任何关系,故D不准确。‎ ‎8.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A.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B. 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C. 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D. 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查学生对材料文字分析得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文字“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可知作者的主张,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材料文字都反映不出,均排除。故选C。‎ ‎9.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 A. 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 B. 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C. 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 D.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深刻的检讨”“也有批判与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清之际的文化在一些知名学者的批判中得以创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人群的传承效果,不具有可比性;B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选项不是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得出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北宋的《萍洲可谈》中记述了中国航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说“舟师”夜晚观星,白昼观日,以此来辨别方向。如果是阴天,下列各物他最有可能依靠什么来辨明方向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所述为航海时航船辨别方向的工具,由此可知所述为指南针,A是指南龟,符合题意;B是转轮排字盘,属于印刷术的成就,排除;C是古代中国的织布机,排除;D是地动仪,排除。‎ ‎11.北宋词人柳永“把以前徜徉在土大夫的小庭院中的词引向了集市都会”,使词成为了雅俗共赏、易于传唱的艺术形式。这说明柳永 A. 代表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最高成就 B. 为宋词普及于民间做出重大贡献 C. 一生落拓失意寄情于宋词的创作’‎ D. 成为服务于演唱艺人的专业作者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反映柳永使词成为了雅俗共赏、易于传唱的艺术形式,有利于宋词的普及,但并不能说他代表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最高成就,夸大了柳永词的作用,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符合柳永的生平,但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B。‎ ‎12.唐代韩晃《田家风俗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南宋朱光普《村田乐事图》南宋李嵩《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对以上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 风俗画出现于唐朝 B. 唐宋绘画趋于世俗 C. 经济突破市坊限制 D. 商品经济走向农村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田家风俗图》《清明上河图》《村田乐事图》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绘画艺术日益关注世俗生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风俗画始于汉代;C选项错误,经济突破市坊限制只能通过《清明上河图》来反映,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全面解读;D选项错误,商品经济走向农村只能通过《货郎图》来反映,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全面解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海国图志》为近代魏源所著。结合所学知识,《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情况,排除A;魏源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排除D;根据题干信息“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的介绍涉及西方政治体制,因此选B 。‎ ‎14.“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中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B. 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 C.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原因是腐朽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的潮流的。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康有为的要求并不能体现急躁的心态,实际上在变法中急于求成的主要是光绪帝,排除;C项,康有为主张全面大变并非跪着变法,排除;D项,材料并未提到对维新变法成果的预期,排除。‎ ‎15. 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A. 传统思想文化 B. 君主专制制度 C. 传统的小农经济 D. 反动政府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注意人物言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说明作者旨在说明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变革的关系,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传统文化仍然根深蒂固,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B项不符合作者的意思,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 ‎16.巴黎和会使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认识到西方文明中不仅有科学和民主的精神,也存在侵略和强权的因子。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大都经历了类似的认识转变。这种认识的转变 A. 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 B.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中国化 C. 造成了中国思想界的混乱 D.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西方文明中不仅有科学和民主的精神,也存在侵略和强权的因子”,说明资产阶级激进派反思资本主义的不足,有利于批判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故选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开始中国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思想界的思想混乱,排除C;中国知识分子的认识转变,未必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排除D.‎ ‎17.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写道:“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 A. 是对过去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B.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C. 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针 D. 成功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条“新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故B项正确;过去革命斗争是城市包围农村,故A 项错误;这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成功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18.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 A. 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都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C. 都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 D. 没有犯过错误 ‎【答案】A ‎【解析】根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知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选A项;题意中没有体现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和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的内容,故排除B、C项;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没犯过错误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19.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论十大关系》‎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苏共二十大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依据材料中“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说明毛泽东提出发展自己模式的思路,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断探索,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故选择B项符合题意。《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故A项排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井冈山时期的著作,主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在抗日战争时期,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故D项错误。‎ ‎20.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A. 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 实事求是的原则 C. 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D. 全面改革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不能够体现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依靠群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非进行全面改革,故D项错误。‎ ‎21.下面漫画反映的是票证在不同时期价值观的变化,从理论根源上看,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使中国富起来的重大事件,使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发生这种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其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所以答案是B。‎ ‎22.2017年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 遵义会议、“十二大”‎ B. “八大”、“十三大”‎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D. “七大”、“十五大”‎ ‎【答案】D ‎【解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的时间是七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指导思想时间为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时间为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在十八大被确立为指导思想,故排除ABC,选D。‎ 第II卷 (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 ——《朱子语类》‎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这对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答案】(1)背景: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战乱频繁;分封制走向崩溃。‎ ‎(2)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工商皆本。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1)背景:根据“春秋战国的铁制农具”得出生产力的进步或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根据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根据“楚王问鼎”得出分封制走向崩溃。‎ ‎(2)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得出“大一统”; 根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回答。‎ ‎(3)根据所学可知,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根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得出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 ‎(4)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得出批判君主专制,根据所学可知,黄宗羲还提出限制君主权力、工商皆本的主张。根源:根据所学可知,黄宗羲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24.阅读下表“19世纪中期以来至20世纪初的中国”,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变法 实业救国 八国联军侵华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试从上表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所选的三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论题主题立意明确;列出所选的准确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关键词: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主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 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总之,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示例二 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 主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 阐述: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皇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示例三:‎ 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主题: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 阐释:经济上,民族工业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示例四:‎ 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 阐述: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列强进行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促使中国人开始觉醒和抗争。(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 ‎【解析】‎ 评分要求:‎ ‎(1)列出准确的关键词(2分,三个关键词务必有内存联系,否则不得分);‎ ‎(2)自拟论题,所拟论题明确、合理、必须与所选名词有内存联系(2分)。‎ ‎(3)围绕所拟论题,概念解析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有提炼(8分)‎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寻找三个关健词时需要特别注意是可以按照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分别进行分类,也可以寻找的三个关键词既有经济方面的又有思想文化方面、政治方面的,进行综合性分析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