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2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 次次转移。 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 A.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 B. 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C.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 D.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 25.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 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图6)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A.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B.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C.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26. ——据俞建华 (《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A.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B.准确运出了唯物史观 C.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D.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7.(清)沈廷瑞在《东畲公记》中关于清朝前期江浙省濮院镇农家这样描述道:“近镇人家多业机抒,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门)、(桐)乡世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山。由此可见,濮院镇 A.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家经营重心发生变化 C.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28. 1902年, 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第12款规定:“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 西国律例改同一律, 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俟食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及一切机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1903年的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中日《通商行船续约》也有基本相同的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开始重视法律制度的构建 B.要求逐渐摆脱列强的控制 C.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D.已具有较为明晰的近代外交意识 29.五口通商后,列强在中国设洋行收购生丝。洋行按先给生丝定级,再按级定价的方式收 购。当时,在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反映出 A.中国的生丝遭到列强低价掠夺 B.通商促进中国缫丝技术提升 C.中国生丝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D.中国缫丝业执行更严格的标准 3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宣传东北14年抗战历史及英雄人物的事迹,在弘扬传播红色文化和抗联精神的同时,还戳穿了国民党不承认东北存在党领导的部队及不存在东北抗联奋勇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谎言。中共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为国共谈判奠定基础 B.凸显中共抗战的贡献 C.鼓舞士气以取得胜利 D.宣传调查以丰富史料 31.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的陈光说:“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天开始,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他的这段话旨在 A.推动改革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B.强调国企改革应加快推进政企分开 C.主张改革要发挥政府监管主体职能 D: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稳定的发展 32.在迈锡尼和米诺斯发掘出的一些爱琴文明时期的雕刻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埃及和西 亚艺术的风格:古希腊人也是在吸收了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字母文字。希腊文化的这一特点的形成 A.深受海上商业民放性格的影响 B.决定性因素是地理位置 C.得益于国家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D.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物 33.有学者指出:出身于普鲁士勃兰登堡容克世家的俾斯麦在日后承担起统一德国的历史使命,实际上是为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向前逃跑”。这说明德意志的统一 A.采取自土而下王朝战争方式 B.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是为了阻止革命和保护特权 D.遭到来自国内外的重重阻力 34.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工业最发达)七国首脑会议在经济政策协调方面降低了“调门”,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发展成了政治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在每次首脑会议的公开声明中,都倡导“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据此可知当时 A.美苏两大阵营的关系暂时缓和 B.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临再调整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强化 D.七国集团内部矛盾难以调和 35. 美苏冷战的奇妙性在于: 一方面,双方长期处于一种“非敌即友"的零和博弈状态,对对 方行为动机的主观认识中有很大程度的猜疑和不切实际的成分,常常夸大对手的威胁:另一方面,两国的核战略威慑却都是“后发制人”战略,而不是以已方主动进攻为前提条件。 这种“奇妙性” A.体现了美苏间国际关系原则的多元考量B.致使两大阵营丧失了国际合作机缘 C.保证了美苏间国家战略抉择的科学精准D.促使国际社会摒弃了意识形态思维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助贷 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名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 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 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孤独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 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 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 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 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 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 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 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 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新华社《中国改革开放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举措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10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 ~1949 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研究视角梳理如下:第一,整体研究视角;第二,城市带动视角;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第四 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 《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用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5. [历史一选修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代统治者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明成祖把原属元朝疆土的十块土地让与朝鲜,其理由是“朝鲜之地也朕度内,朕何争焉”。雍正常也认为“朕统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隶版藉”。但中央对边疆历来奉行“王者不治夷狄”的天朝礼制秩序。19世纪70年代。日本意图侵占台湾,其理由是该地为中国的“化外之民”,“不治”说明没有有效的统治关系,没有统治关系也就没有主权。日本所挟以为据的“理由”来自近代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清末,随着边疆危机的深入,边疆建省呼声日益高涨。有人提出在西藏等地建立行省,实行直接统治,去掉那种在新的国际规则下往往授人以柄的“藩属”关系。1884年建新疆省,1885年建台湾省, 1907年建东北三省。 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 ——摘编自但兴悟 《“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未建省改制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听清末建省政制的意义。(8分 ) 46. [历史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战争。6月30日,美国决定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当天, 中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中央军委指示,台湾问题仍是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周恩来指示,对朝鲜战场只要“密切加以注视”就可以了。 ——摘编自雷英夫《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 材料二 1950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对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说:“中国对美国突破三八线绝不会置之不理”,尽管战争会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但中国“必须不惜任何 代价制止美国的侵略行径”。9月30日,周恩来发表演说,对美国政府提出严正警告: “中 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 ——摘编自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说明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0年9月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态度的转变并简析其意义。(8分) 47. [历史一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麦卡锡, 1946年当选威斯康星州参议员。 当时美国正处于通货膨胀、战后经济困难时期。1950年初,麦卡锡声称“我手上有一份205人的清单,他们都是图谋颠覆政体的共产党人。尽管我们的国务卿知道他们的身份,但他们仍在草拟和制定着我们的对外政策”。这在美国朝野上下引发了剧烈震动。此后,杜鲁门政府实行“忠诚调查”,总共有2000多 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急剧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也必须陈述对马克思的看法。美国司法部以“偷窃政府绝密文件”的罪名,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 ——摘编自《麦卡锡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山麦卡锡主义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麦卡锡主义产生的影响。(7分) 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C D B D A C B A C B A 41. (25分) (1)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养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造施多样:水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扶贫制度缺乏系统性。常念化)。(每点2分,四点8分) (2)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改事后救济的做法为贫困的预防);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每点2分,四点7分) (3)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1986年,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国家扶贫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精准扶贫体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每点2分,三点5分) 原因:扶贫政策不断深入发展,具有科学性、持续性;党中央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每点2分,三点5分,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2. (12分) 示例: 视角: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2分) 论述: 1840年以来, 西方用坚船利观打开中国国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给中国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城乡关系也进入加速变化时期。其一,城市中心地的确立,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城乡社会分工持续扩大,并不断深化,城乡间人口流动也日益烦繁。其二,城市获得了对农村的支配权。随着新式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日益发达,以及中国城乡间贸易网络的逐渐遍布,城市的影响力逐渐深入周边农村和农村腹地,同时加速了农村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其三,城乡差距加速拉大。西方市场经济外部冲击方面带来工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农村的衰败与调敝。(9分)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外部冲击,加速来源考试编辑部公众号了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1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 案) [解析]本题通过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研究视角的梳理,考查了近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或多个视角或提炼出提出新的视角。如根据“第二,城市带动视角”,可以提出视角一“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乡关系的变化”;根据“第四,外部冲击视角”,可以提出视角二“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其次,根据自己提出的视角,结合近代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及其关系变化的相关知识,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视角二“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可以从城市中心地位确立,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城市获得了对农村的支配权,城乡差距加速拉大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结合提炼的视角,结合上述多个角度的论述,作出总结。 45. (15分) (1)背景:传统的“宗密体系”使历代统治者对边疆领土主权意识淡薄:日本抓住天朝礼制秩序的弊端意图对中国台湾进行侵扰:近代列强势力入侵,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现代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引入。 (2)意义:一 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势力的入侵,巩固了边防;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加强了边疆治理与开发;增强了民族意识;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 46. (15 分) (1)态度:认为对朝鲜战场进行密切注视即可,不需要进行出兵援助。原因:新中国急需进行经济生产的恢复,需要尽量避免战争:台湾向题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问题,朝鲜战场处于次要地位;中国方面认为没有得到苏联确切的军事支持和保障。 (2)转变:必须出兵援助,进行抗美援朝。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和平的立场,巩固了新生政权: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和形环境:使人民军队经历了现代战争的洗礼,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47. (15分) (1)原因:二战留下的来源考试编辑部公众号战争阴影: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和恐慌;冷战思维、苏联的威胁;杜鲁门政府的反共政策和反共宣传;新中国的成立。 (2)影响:社会各界的自由进步人士遭到迫害,社会动荡,民众恐慌;助长了美国(极)右翼势力,在美国掀起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