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 A. 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 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 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D. 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体现不出和儒家思想相违背。 B.材料也没有体现出法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 C.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法家认识到儒家思想的不足。 D.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选项表达的是儒家思想的要求。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要求学生结合百家争鸣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先秦时期法家和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2.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A.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 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 冯太后的影响 D. 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 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与题目联系不密切,故B项错误。 冯太后的影响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孝文帝尊儒崇经的主要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孝文帝的目的分析理解。本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尊儒崇经的主要目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 3. 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  )‎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D.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答案】B ‎【解析】A.马丁路德的改革并没有消除宗教迷信,他只是用新的宗教来取代旧的宗教。 B.从材料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因信称义的内容,他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信仰上帝就可以得救,没有动摇上帝的地位。 D.信仰上帝就可以得救,打击了君主和罗马教皇的权力,也没有使他们在权利上实现平等。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要求学生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因信称义的含义,其次要了解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最后要搞清楚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对学生知识考查较全面。 ‎ 1. 伏尔泰说:“中国的皇帝、蒙古的大汗、土耳其的苏丹都不能对地位最低微的人说‘我禁止你消化、上厕所和思维’。”伏尔泰意在强调(  )‎ A. 君主专制导致等级森严 B. 法律面前人人都应平等 C. 君主专制破坏平等关系 D. 平等是天赋的自然权利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不能对地位最低微的人说‘我禁止你消化、上厕所和思维’”可知,伏尔泰认为平等是天赋的自然权利,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需要掌握伏尔泰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不能对地位最低微的人说‘我禁止你消化、上厕所和思维’”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伏尔泰的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 为一大能事”,但丁在“世俗文学”的影响下,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这说明 两人都(  )‎ A. 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B. 倡导文学应平民化、世俗化 C. 主张反对封建权威 D. 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 为一大能事”、“在“世俗文学”的影响下,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均可以看出胡适和但丁均主张文学应平民化、世俗化,故B项正确。 AC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需要掌握胡适和但丁思想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 为一大能事”、“在“世俗文学”的影响下,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胡适和但丁思想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这一行为(  )‎ A. 打击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B. 不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转型 C. 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D. 使晚清的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答案】C ‎【解析】“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表明康有为托古改制,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维新思想,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 1. 梭伦在改革中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遗嘱法”就是其杰作之一,他通过“遗嘱法”(  )‎ A. 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 B. 制止了贵族的土地兼并 C. 保障了平民的政治权利 D. 杜绝贵族侵占平民财产 ‎【答案】D ‎【解析】“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这就杜绝了贵族任意侵占平民的财产,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遗嘱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梭伦改革,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2.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 A.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 C. 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D. 都通过分权,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俄国改革由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推动,亚历山大不属于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通过改革俄国和日本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 日本明治维新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但与俄国不符,故C项错误。 无论是俄国1861年改革,还是日本明治维新,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需要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 本题考查对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 3.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 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答案】B ‎【解析】A.近代英国和日本的崛起都不是和平崛起的表现,都是建立在对外侵略扩张的基础之上。 B.英国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君主立宪制度的创立为他奠定基础。日本明治维新创建了日本的资本主义政体。中国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他们共同的原因都是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 C.阅读是英国崛起和日本崛起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的原因。 D.近代日本的崛起和民主强国没有关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察大国崛起的因素,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英国崛起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 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层面制度不断创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大都进行了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使本国的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为大国崛起奠定了基础,大国崛起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国际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等。 ‎ 1. 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 A. 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C. 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D. 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答案】C ‎【解析】“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表明苏轼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2. 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是(  )‎ A.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 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 C. 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D. 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发展外贸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的政策是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不属于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治维新的准确把握。 ‎ 3.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 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 C.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答案】C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对中国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和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宣传,而其政治改革和经济主张并未能在实际中得以实施,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D项是维新变法理论宣传的特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 安民、富民、解决民生问题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端,就连最初倡导市易法的魏泽忠都“愤腕自称,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人民“殷盛”,商鞅采取了哪些措施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鼓励农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小题1】(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移风易俗,都促进了百姓的生活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 (2)从材料2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鼓励农业耕种的主要措施是均田制,并且和农田轮作制相配合,其作用主要是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强了综合国力。 (3)从材料上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市场贸易的法案,导致了官府垄断市场牟取暴利,出现了害民现象。 故答案为: (1)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移风易俗。 (2)措施:实行均田制和轮作制度,作用:恢复了农业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综合国力。 (3)原因:官府垄断破坏市场规则,官府腐败牟取暴利,出现害民现象。‎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内容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学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 1. 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进行归纳即可。 结合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内容作答即可。 (2)对于日本教育近代化改革需要从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及封建色彩和军国主义传统的角度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内容: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举措: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制。 (2)提高日本的国民素质教育,为日本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 ‎【小题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治维新的准确把握。 ‎ 2. 材料一:梁启超是一个从先秦法家思想出发,向近代法治主义转化的一个难以忘掉过去,又怕失去未来的托古改制者,与他的老师一样。所不同的是,他们所“托”的对象有些不一样。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与其将他说成是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不如将他说成是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的一个法家--最后的法家。 --摘编自《论梁启超的托古改制思想》材料二:“百日维新”流产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他……提出共和立宪和破坏主义等主张。1903年他游历美国后,思想又发生了转变,从民主共和的主张回归到了君主立宪,并提出以开明专制作为过渡;1907年,清政府的立宪主张出台后,梁启超又成为了立宪运动的领袖……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清王朝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面对现实,梁启超还是认可了共和制……当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称帝时,他与蔡锷策动护国战争。当1917‎ 年张勋复辟时,他又与拥护张勋的康有为彻底决裂。 --摘编自《论梁启超政治思想之嬗变》‎ 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有何特点?他的托古改制思想与他的老师有何不同?‎ 据材料二指出,从表面上看梁启超政治主张的变化有何特点?其不变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小题1】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特点”要结合材料“梁启超是一个从先秦法家思想出发,向近代法治主义转化的一个难以忘掉过去,又怕失去未来的托古改制者”归纳总结。回答“不同”要注意结合材料“所不同的是,他们所‘托’的对象有些不一样。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与其将他说成是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不如将他说成是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的一个法家--最后的法家”。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特点”注意结合材料“……提出共和立宪和破坏主义等主张。1903年他游历美国后,思想又发生了转变,从民主共和的主张回归到了君主立宪,并提出以开明专制作为过渡;1907年,清政府的立宪主张出台后,梁启超又成为了立宪运动的领袖……面对现实,梁启超还是认可了共和制……当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称帝时,他与蔡锷策动护国战争。当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又与拥护张勋的康有为彻底决裂。”回答“本质”主义结合梁启超的阶级立场和时代背景归纳总结。 故答案为: (1)特点:既受古代传统法家思想的影响,又接受近代法治主义思想。 不同:他的老师所托为古代儒家圣人的思想;他所托为先秦法家的思想。 (2)特点:时而主张君主立宪,时而主张民主共和,几经嬗变,最终顺应时代潮流。 本质:坚持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爱国救国。‎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主要考查梁启超的思想变化以及政治主张。 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总结出梁启超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