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亳州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A. 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 分散的小农经济 C.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 王室的日益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因为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周王一人私有,贵族没有土地的所有权;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不是小农经济;D选项错误,国家结构具有分散性和松散型是自西周建立之初即存在的特征,与王室日益腐败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项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 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B. 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 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始皇郡县制和克里斯提尼行政部落的进步意义。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郡县制 ‎3.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以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该时期“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B.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C.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D.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至隋朝之间,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而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后,打破了特权垄断,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的局面,故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中央权力互相牵制的特点,并不是“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体现,排除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是在秦朝建立之时,排除B。豪门望族势力的壮大,反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不会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排除C。‎ ‎4.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A. 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 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通过关税协定条款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但并不能体现出进一步控制中国,故A项错误;此题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了中国对国内经济的保护,故C项错误;清政府认识不到关税协定是丧失了关税主权,反而还为获得了比之前更高的税率而高兴,体现了其缺乏国家主权概念,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 ‎5.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天国活动失败原因时说:“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太平天国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 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 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纲领 C. 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 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说,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缺乏更多的社会阶层,没有形成声援太平天国的力量。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尚未诞生新的强大的阶级力量。这根源于中国社会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已经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材料谈的不是小农意识,排除A;是指由工人阶级在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同农民结成的革命联合,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实际,排除C;B项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详解】‎ ‎6. “这些年来,正是这个叛逆集团把大清帝国的统治推到了被颠覆的边缘”。然而,“这两兄弟”却“扮演了希腊战神阿伽门农和斯巴达王的角色”,“各种荣誉和官职像流星雨般落到他们头上”,“如此高贵的爵位一直是属于满族独享的荣耀,在满族人征服汉人以后,还没有把这种称号授给汉人的任何先例”。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 A. 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B.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改变 C. 晚清中央集权危机出现 D. “民族主义”的巨大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满清几百年几乎没有给汉人“如此高贵的爵位”的先例,如今却因为“这两兄弟”使清朝免于“被颠覆”而破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清军无法抵御,不得不依靠汉族地方武装,曾国藩的湘军因此崛起,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故C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目的并不在于“颠覆”清朝,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两兄弟”得到封爵属于特例,不能反映清朝的选官制度发生重大改变,故B项错误;D项,“这两兄弟”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是清朝维护统治的需要,并非汉族出于“民族主义”的推动,故D项错误。故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7.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A. 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 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 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 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抨击‘纲常礼教’”、“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材料反映的是谭嗣同和激进知识分子通过抨击纲常礼教来解放思想,宣传维新思想和民主科学理念,即推动社会变革,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谭嗣同,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C项不符合激进知识分子,排除;D项不符合谭嗣同,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抨击‘纲常礼教’”、“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从中可以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中共从“悬在半空”到“脚踏实地”主要由于 A. 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B. 制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C.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识到从一大到二大,从“悬在半空”到“脚踏实地”,中共“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其关键在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有了正确认识,A项符合题意;早在一大的时候,中共就制定了“团结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心任务,B项不符合题意;中共找到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实践中,二大时还在学习苏联的中心城市领导革命的道路,C项错误;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在中共三大上,D项错误。‎ ‎9.下面是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和“党员成分构成”统计图,其中a年到b年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C. 工农运动支持北伐进程 D. 湖南农民运动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a年下半年中共党员的锐减,其主要成分是工人阶级,到b年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多数为农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年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共党员锐减,而随着中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一建立和发展起来,到b年时,农民参加革命和共产党,使党员的人数大大增加,由a到b年中共党员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只能解释a年党员人数减少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工农运动支持北伐和湖南农民运动发展都与中共党员人数锐减矛盾,CD项错误。‎ ‎10.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读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剧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5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案;1923年曹混宪法;1945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5年宪法 其他 罗马尼亚,波兰,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 民主政治建泛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读的主要参考文件” 表格中,涉及多个国家和中外的多部宪法,可知B项正确。材料要求分析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A项所说内容属于“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说的是参考文件,有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宪法,也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没有具体展示宪法内容,无从得出其深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D项错误。‎ ‎11.195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B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中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而是“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结合已学可判断出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A不符合史实,因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不是政党制度;B表述有误,各民主党派不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坚持中共的执政党地位;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有位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赖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最有可能是 A. 全国人大代表选举 B. 地方人大代表选举 C. 村民委员会选举 D. 政协委员选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公民如古代雅典一样,用直接民主的方法,“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赖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的场面应该出现在1988年国家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后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中,C项正确;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实行间接选举和地方(只有县乡)人民代表选举实行直接选举,也有分成若干选区选出其代表,而不是聚在一起直接选,AB两项错误;政协委员不是由选举产生的,D项错误。‎ ‎13.“雅典人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受约束的,但他在仅仅屈从于他人专断意志的‘约束’与由法律这一应受尊重的规则所确认的‘约束’之间做出了严格的界分,因为后者是一种自我强制。”这一论述反映了雅典人 A. 反对贵族政治的不公平 B. 主张自由是法治的基础 C. 更加注重对自我的约束 D. 遵守正当程序制定的法律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雅典人推崇法律“约束”,即遵守正当程序制定的法律,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雅典人反对贵族政治的不公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由是法治的基础,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 ‎14.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 )‎ A. 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 B. 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 C. 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 D. “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材料与法律的目的无关,更与保护弱者无关,故B项错误;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的兴衰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故C项错误;“恶法非法”是指:有悖道德的实在法,不符合自然法的要求,并不是古罗马法的立法原则,故D项错误;根据“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可见此题重点在讲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详解】‎ ‎15.“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下列史料能够证明该观点的是 A. 雅典的迅速崛起和强大震动了北方的马其顿,被马其顿所灭 B. 德国统一后,取代法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引发了一战 C. 英国为打败强大的贸易劲敌,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夺取海上霸主地位 D. 日本崛起后,想挑战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建立起来的秩序,发动了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修昔底德陷阱”所说,大国之间的争霸会引起战争,威胁到两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打败强大的贸易劲敌,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夺取海上霸主地位与其观点相符,C项正确;马其顿征服雅典时,雅典已经衰落,A项不符合题意;德国在统一的过程中,打败了欧洲大陆上的霸主法国,当时最大的经济体是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引起了英德矛盾和竞争,进而导致了一战的爆发,B项中英法错位,不符合史实;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 ‎16. 有人指出:“从本质上讲,代议制民主的产生是西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直接后果,是资产阶级兴起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这表明代议制下(  )‎ A. 政治服务于资本主义发展 B. 资产阶级不关心政治发展 C. 广大民众掌握了政治权力 D. 普通民众脱离了政治活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题眼是“资产阶级兴起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代议制民主是资产阶级兴起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而资产阶级兴起和市民社会发展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所以代议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根据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代议制也就服务于资本主义发展,故A项正确。‎ ‎17.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 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B. 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 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阐明了两种对自由观点的不同理解,一是独立战争前,为争取自由反对政府暴政;一是战后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了自由反对群众暴政,这体现了1787‎ 年宪法对美国中央权力强化的意愿,故A选项正确;美国革命的原则是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天赋人权,题干中的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与美国革命原则并不冲突,故B选项错误;题干中的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并不能体现忽视保护个人自由,故C选项错误;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在题干中没有涉及,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8.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说:“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止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的《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桑戴克认为这两本著作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对人体结构研究,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B. 日心说的提出,否定了统治西欧千年之久的地心说 C. 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 标志着人类开始迈入近代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桑戴克认为这两本著作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标志着“中世纪科学终止”,即高度评价了这两本用近代方法研究自然科学的著作,肯定了其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使近代科学开始发展起来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这里评价的是两本书,只分析人体结构研究或者日心说的意义,不符合材料主旨,AB两项错误;这里研究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史,不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研究,D项错误。‎ ‎19.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 A. 法律有阶级性 B. 法律地位至上 C. 法律并非万能 D. 司法必须公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是解题的关键语句。由此语句可得出正确的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相悖,C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所以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0.列宁曾说:“巴黎公社最终结束了这一资产阶级改革的发展过程,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共和制这种最明显地表现出阶级关系的国家组织形式才得以巩固起来。”这表明 A. 工人斗争推动了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 B. 法国共和观念孕育于无产阶级革命中 C. 巴黎公社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 1875年宪法使法国共和制度建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中“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共和制这种最明显地表现出阶级关系的国家组织形式才得以巩固起来”,可知A正确;BCD材料没体现。‎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 ‎2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 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B. 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C. 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D. 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布尔什维克党希望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以和平方式选进立宪议会,不是与临时政府决裂;C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不主张暴力革命;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布尔什维克党退出一战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 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 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D. 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彼得格勒起义者是和平地占领冬宫的,但是苏联官方坚称发生了激烈战斗,在这个细节上存在巨大差别,只能解释为苏联政府的政治需要。这一做法与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无关,故A错误;这一做法与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无关,故B错误;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故C错误;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形势下,要充分证明敌人的顽固与凶恶、不会轻易放弃权力,最好是捏造出激烈战斗的场面,故D正确。故选D。‎ ‎23.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A. 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B. 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C. 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D. 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人画和印象画都注重写意、表达个人真实情感,故B项正确;《墨竹图》属文人画,《星空》属印象画,二者都不注重写实,故A项错误;《墨竹图》托物言志,是个性非共性,故C项错误;二者都未开拓艺术新流派,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印象画 ‎24.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是敬鬼信神祈求长生的昏君;撰《汉书》的班固却对汉武帝赞赏有加,认为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司马光则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材料最能说明 A. 历史是一种解释 B. 历史可以随意解释 C. 历史很难有真相 D. 时代影响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撰《汉书》的班固却对汉武帝”“司马光则说汉武帝”中可以看出,针对同一个人物有着不同认识和评价,这说明了历史是一种解释,故A项正确;B项错误,错在“随意”;C项错误,错在“很难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有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中国: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由满族贵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集中枢机构职能于一身。‎ 英国:内阁成为法定组织,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 ‎2.影响: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形成了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英国: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的变化主要突出中国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而英国却是民主政治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二者有着质的不同。‎ ‎(2)中国君主专制的影响既要突出积极影响又要突出消极影响,例如,中国的君主专制能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但却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等。英国是民主政治,其影响主要突出积极影响即可,例如,在经济方面调动了资产阶级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26.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答案】(1)诉求: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热爱的表达)。‎ 效应:思想启蒙;推动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2)表现:李贽关心社会;批判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 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统治黑暗);儒学僵化 ‎【解析】‎ ‎(1)第一小问思想诉求,根据材料一的关键词“俘虏”“囚犯”“爱神”“感情之苦”,从对恋爱自由、个体自由的人文主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社会效应,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思想启蒙、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不难进行总结。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1)古代: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文化,但有失偏颇,美化的成分很大。(2分)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并有鲜明的特色,如科举制度、世俗政治、重视教化等。(1分)但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凌驾法律,是人治而非法治;(1分)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和重理轻欲的人性禁锢,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迷信。(1分)伏尔泰美化中国制度文化,其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1分)‎ ‎(2)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2分)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1分)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西方对不同时期中国的评价,注意题目要求,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说明,首先概述题目的含义,然后表明态度,寻找史实进行论证方面主要结合所列明的观点,既要看到中国不同时期的优点,又要结合史实明确指出西方国家所站的立场和目的,对不同阶段进行全面客观的叙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